深度学习与大单元教学协同发展探讨

2024-05-16 09:24楼格思
小学科学 2024年14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协同发展小学科学

楼格思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高阶思维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本文将从深度学习与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4    031-03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以大概念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深度学习为目标,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深度应用。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将深度学习与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基于课程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为了有效实施深度学习,教师需要首先基于课程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并体现深度学习所倡导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挑战。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提高学习效果。

以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中“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这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包括“壶是怎样传热的”“水是怎样热起来的”“炉火周围的热现象”以及“保温和散热”等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涉及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极高的探究价值。

在设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本单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合深度学习的理念,可以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热传递的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烧水过程中的热现象,以及保温和散热的原理。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热传递的过程和规律,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在设定“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充分考虑了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层次性递进性。知识与技能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拓展。过程与方法目标则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高阶思维能力,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这三个目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深度学习的完整框架。

二、巧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決问题。在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中,任务驱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任务驱动还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为例,针对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具体任务,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度学习。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观察小活动,如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如浮游生物、细菌等,并记录下它们的形态、数量和行为。这一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同时让他们亲身体验微观世界的奥秘。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胞,比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首先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植物细胞样本(如洋葱表皮细胞)、动物细胞样本(如鱼鳃细胞或人口腔上皮细胞)、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如碘液)、滴管、镊子等实验工具。接下来,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操作。先将显微镜放置在稳固的实验台上,调整光源,以确保良好的照明条件。准备好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样本。再制作临时装片。对于植物细胞,可以选择洋葱的内表皮作为观察对象。用镊子轻轻撕下一小块洋葱表皮,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对于动物细胞,可以使用人口腔上皮细胞。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用消毒牙签轻轻刮取口腔内侧壁上的细胞,涂抹在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为了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可以使用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对于植物细胞,加一滴碘液;对于动物细胞,可以使用甲基蓝或其他合适的染色剂。染色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然后,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焦距和光源,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别要注意观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的特点。用绘图或拍照的方式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在实验结束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例如,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动物细胞的细胞核通常比植物细胞的更明显;等。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实验结束后,清理显微镜和实验台,将使用过的载玻片、盖玻片等材料清洗干净并归位。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结合“预防传染病”的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份宣传海报或手册,宣传传染病的预防方法和重要性。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结合创意和设计技巧,制作出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作品。通过以上任务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还能够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和动力。

三、重视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通过协作,学生可以共享资源、交流观点、相互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初级阶段,更应该重视协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讨论或调研,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如何处理不同意见、如何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能量的转换”中,学生将接触到与能量转换相关的多个主题,如电灯、电铃、小电机的能量转换等。这些内容既涉及基础的物理知识,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了在教学中有效展开协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主题(如电灯、电铃等)。在小组内,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角色,如“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然后,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电灯是如何实现能量转换的?”“电铃的响声与能量转换有何关系?”各小组围绕各自的主题进行讨论,共同制订实验计划或调研方案。小组内的“实验员”按照计划进行实验或调研活动,其他成员则协助完成相关任务。例如,在探究电灯的能量转换时,学生可以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观察并记录电流通过灯泡时的现象。“记录员”负责整理实验或调研数据,“汇报员”则准备向全班汇报小组的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需要共同讨论、分析和解释数据,形成对能量转换的深入理解。各小组完成汇报后,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分享观点或给出建议。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知识。通过协作探究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能量转换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此外,学生在小组内和班级间的交流中,还能学习到他人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大单元为基础,通过深度学习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课堂,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树立科学态度,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堅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可斌.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26):77-79.

[2]吴琳琳.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构建[J].第二课堂(D),2023(8):8.

[3]梁东红.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3(5):76-80.

[4]沈亚萍.小学科学学科核心概念大单元教学设计:指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2(32):41-45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协同发展小学科学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研究性学习大单元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