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胜男
(玉林市玉东新区第四小学,广西 玉林 537000)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是以单元为载体,以单元目标为依据,以重组、改编、研发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单元作业的设计.切实把“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和“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减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增强作业的教学效果检测和学情的精准分析功能,将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教学活动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世界.“四基”注重数学基础学习,体现基础性、结构性、系统性;“四能”基于问题解决,体现情境性、过程性、实践性;“三会”重视行为养成,体现探索性、创新性、发展性.
针对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设计多元化数学作业时,把零散的知识串联,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注重活动化、生活化作业,体现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在数学学习中做到“四基”“四能”“三会”,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智力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都把各种智力用独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作业设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层次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为主,针对每个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作业[1],为学生量身打造课时作业,有效避免“吃不饱”的情况发生.
基础巩固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设计基础作业要“留得少、题型全、有的放矢”,设计增强“免疫力”的作业,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把课本中的经典例题落实到课后习题或改编练习,给学生留下更多突破或创新的空间,使作业内容多元化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思维选做型作业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为选做作业.思维选做型作业是拓展补充与课堂学习内容或技能有关的背景信息,充实课堂所学内容,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侧重直接经验的获取.这类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力拓展型作业面向全体学生,为拓展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学生迁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解决数学综合问题的作业,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不同主题的实践探索活动,所承载的教育意义是不同的.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活动以 “玩”“用”“读”为主.“玩”:设计扑克牌、数字骰子等锻炼口算能力的数学游戏;“用”:数学的学习既是知识的积累,更要学以致用;“读”:收集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数学历史方面的书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可设计一些探究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要求教师在作业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在设计作业时,作业素材选取需贴近学生生活,设计具有思维性、实践性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课时作业需围绕学习目标,挖掘数学学科知识的精髓,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数学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融合,以找、画、做、说、算、议等多样化感官活动代替知识点罗列或枯燥乏味的计算,帮助学生多角度体会数学的魅力,实现动手、动脑能力同步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课前,让学生完成多元化作业.“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画”:分别画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各个面;“做”:用卡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观察自己的作品,说一说发现;“算”:算出你的作品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卡纸;“议”: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吗?6个长方形中,可能只有1个正方形吗?通过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数学素养.
数学家陈省身曾指出,数学的作业也可以很有意义,不只是做题,作业呈现的形式是丰富有趣的.题目是通过口述、操作、练习、创造出来的,教师应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从单元入手,立足课本,结合学生特点、学段要求,设计自主性、探究性、生活化、直观性的情境作业.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融合,把学生喜欢的听、说、读、写、画、作等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能力操练,充分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开放性、应用性.例如,语文、数学、美术三门学科相融与共——“花花”乘法,学生运用图、文、意、式四者组合表达乘法之意,用数学的视野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述世界.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为本,激活明理.以生活为本的作业设计,赋予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背景,引领学生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贯彻“数学化生活问题”教学理念的体现[2].由此可见,数学作业在学生眼中并不“高冷”,也存在许多生活趣味.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把“玩”的元素融入其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好胜心,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认真对待作业,发展高阶思维.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时,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并让学生用手掂量,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学生通过实际生活感知“克与千克”,结合实物和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完成超市购物作业,记录物品单价、总价,回家后用竖式计算验证,探索算法,量感和计算能力得到发展.
“双减”政策是一场思想和认识的革命,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协调配合、共同参与,这也是推动学生成长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教师科学合理地布置多元作业,引导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感知数学的广泛应用,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发展空间,助力科学减负,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作业天地越广阔,学生“飞”得越精彩.设计巧妙、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开放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让探究意识有效发生,得出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学生可根据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选择合适的空间完成作业.开放型作业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元,所有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体现了“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考评体系.为了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树立自信心,在评价数学学习时,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态度,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业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减负增效”是作业评价的核心功能.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同学评、教师评等多种方式,让数学作业评价起到导向、调控、激励的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4.1.1学生评价
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反思、认识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向老师反馈问题,进而学会学习.对于基础知识的题目,其难度不大,可考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选择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在负责检查作业、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教师的工作有所了解并换位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太好的学生,需主动向组长寻求帮助.对于拓展思维的题目,其难度稍大,学生可先独立思考,同桌之间再相互沟通,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在互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评价者,也是学习主动权的掌控者.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及不足,不断积累经验、巩固知识,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4.1.2家长评价
家长参与学生作业的评价,既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情况,又能做到家校互动.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实现家校协作共育.
4.1.3教师评价
批改作业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一种方式.教师及时的评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采用“等级+评语”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促进师生情感互动与交流;采用“等级+印章”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增强学生反思意识,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数学作业评价需注重多元评价.将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并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为师生架起一座“连心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用思想上的“清新脱俗”应对形式上的“千变万化”.“双减”政策落地,“减负提质”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主要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做到合理、适度、适情;以作业的多元性、趣味性和层次性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效巩固知识;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成长的空间,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充分发挥作业育人的价值,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