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华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城关中学,福建 三明 365300)
过去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往往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学生无法对课堂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究,即使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分数,也无法在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因此,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化学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充足的空间进行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重塑学习思维,构建知识框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当采取多元手段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深度探究,这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更是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思维,最终形成完善的化学核心素养.
很多初中学生反映化学知识十分抽象难懂,这是因为教师采用了纯理论讲解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化学学科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一点都不“亲民”,因此学习兴致不高.通过在课堂中设置一系列生活化、趣味化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并了解到如何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这样的探究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发现化学学科的本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2].
调研发现,很多初中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化学课堂的知识内容,但是一做题就感到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尚未形成开放、发散式学习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只会从一个角度进行思考[3].通过在课堂中多多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化学学习视野,并尝试从多元角度进行探究,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学习技能,最终在实践摸索中完善自身思维.
案例选取了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教科书中四单元的内容“水的组成”,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框架以及教学策略三个层面介绍了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本节内容无论从内容框架还是知识编排层面来分析,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能够带领九年级学生更好地串联所学知识内容,进而梳理知识脉络,理清知识结构.因此,化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水的组成”时,不仅需要带领学生掌握本节基础化学概念,还应当设计实验探究、微观分析等教学活动来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案例按照四大流程来设计教学框架:课堂导入环节、实验探究环节、概念讲解环节以及课外活动环节.
2.2.1课堂导入环节
在课堂开始环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式问题:“水中包含哪些成分,我们应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验证?”在活跃课堂气氛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科普视频,向大家介绍水组成的发展史,从而开阔学生的化学学习视野,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2.2.2实验探究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实验探究环节中为学生设计两大实验,分别为: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微观建构”的内容,带领学生从微观视角来分析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进而加强学生对水的化学性质、组成元素等内容的认知.
2.2.3概念讲解环节
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氢气验纯”的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独立分析等方式探究纯净物的分类方式,最终使学生掌握水的三重表征.这样的概念讲解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2.2.4课外活动环节
课堂中授课教师除了需要利用课内环节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还需要对课外活动引起重视,该环节是课上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针对“水的组成”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电解水微实验”的课后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深度思考化学原理,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手段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2.3.1创设生活化、趣味化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化学学科是一门贴合学生生活的课程,授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引导学生了解化学世界的魅力,在讲解中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带领学生体验化学学科的奇妙之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讲解“水的组成”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接触到水这一物质,因此基础讲解并不具有太大难度.然而为了能够带领学生理清本节内容的逻辑线索,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进而加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课堂导入中为学生播放讲解“蒸馏过滤”的视频,这一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随视频讲解思考蒸馏过滤的流程.在视频播放结束后,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意犹未尽,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发现化学世界中的水具有很多神奇的地方.由此看来,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从浅层知识学习升级为有深度的探究性学习.
2.3.2设计环环相扣的实验步骤,带领学生思考探究
新课标指出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完成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重新梳理所学化学知识,更能够深化思考,在每一步骤中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因此,化学教师应当在实验环节中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以“水的组成”为例,化学教师可以在本节讲解中为学生安排三个实验:水的生成、水的分解和氢气验纯.在开展“水的生成”实验时,首先,化学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指导学生运用氢气吹肥皂泡.此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到肥皂泡的运动过程,并最终对氢气产生一定了解.其次,化学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燃烧的木条来靠近肥皂泡,该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白氢气的可燃性.水的生成实验结束后,为了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化学教师可抛出如下问题:(1)氢气燃烧会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什么物质?(2)你能够使用什么实验来进行验证?在开展“水的分解”实验时,化学教师可先利用教辅工具向学生展示水的微观结构模型,再向学生讲解电解水需要用到的实验装置及操作流程.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启发性问题:(1)实验过程中正负极都产生了气体,大家能否说出它们是什么?(2)请验证你的想法.为了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学生就需要自主设计实验流程,进而发现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而在开展氢气验纯实验时,化学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的原理以及具体流程:带领学生观察氢气在不同纯度下的燃烧反应,并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在实验后能够掌握氢气验纯的方式,并明白点燃不纯氢气的危害.
2.3.3借助动画模型技术,开阔学生的微观学习视角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本质,化学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从微观角度来进行学习探究,然而微观建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为了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师可以使用动画模型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讲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在“水的组成”中,化学教师就可以使用动画模型来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电解水的过程.不仅如此,在实验探究环节中化学教师还通过水的生成分解实验进行了微观建构,让学生操作完成氢气燃烧实验后思考:氢气燃烧中哪些分子参与了反应?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拆解模型的方式来还原氢气燃烧的微观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微观学习能力.
2.3.4丰富课外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
为了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化学教师还应当有效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的时间更加自由,能够探究的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获得成就感.以“水的组成”为例,化学教师可以设计两种探究活动:电解水微试验和电解水的深度学习活动.在微试验中,学生需要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组装电解水的装置.而在深度学习活动中,学生则需要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来设计完成实验,该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思考,最终获得启发,建立良好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授课教师应当善于采取多样化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繁琐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梳理清楚化学知识框架,了解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及本质,最终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