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活动教学 激活初中物理课堂

2024-05-16 04:30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变阻器茶壶木块

黄 娟

(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江苏 淮安 223001)

传统物理课堂中教师是主角,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而学生是配角,只需要被动听讲.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累、学生缺乏兴趣,收效甚微.新课标的实施,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活动化教学无疑是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1 引入情境活动,激发好奇心理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而物理知识枯燥无味,难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引入情境活动,将学生置身在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实现高效学习.

1.1 调动学习热情

初中物理课堂中如果教师只是陈述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出现走神的现象,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学习效果.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此环节引入情境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热情,积极获取物理知识.

如在教学“大气压强”一课时,由于大气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教师直接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就会感觉课堂比较单调,不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可以从导入环节入手,结合大气压强的特点,为学生引入情境活动.事先准备两个茶壶,并把茶壶编上“1”“2”号.新课伊始,教师把水倒入两个茶壶中,接着让学生把茶壶中的水倒出来,学生拿起“1”号茶壶水很顺利地流了出来,教师让学生把“2”号茶壶的水也倒出来,结果学生将茶壶底朝上,也没有看到水从壶嘴流出.这时学生心里产生好奇,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教师让学生观察两个茶壶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1”号茶壶的盖子上有一个小孔,而“2”号壶盖上没有,显然关注的重点就在这个“小孔”上,要想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就需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学生们自然进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1.2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是抽象的,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不到位,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引入情境活动,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视频动画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获取物理新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步提升他们的物理综合能力[1].

如在教学“直线运动”一课时,教师添加情境活动内容,利用事先制作好的视频向学生展示变速运动的相关内容.动画中利用小球从斜坡上滚下,让学生感受小球的运动特点,是否属于匀速直线运动.接下来在斜坡的底端水平面上放一块粗糙的木板,小球再次从斜坡上滚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发现小球在粗糙的水平木板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球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然就会察觉到是小球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教师趁势揭示: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对变速直线运动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视频,使学生在视频情境中直观地感受物理知识的内涵,让原本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趣味横生.

2 引入实验活动,培养学习技能

实验对物理学科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物理思维还未形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物理知识的本质,促进物理思维方式的形成.

2.1 激发发散思维

物理知识抽象难懂,如果教师对物理知识直接讲解,即便讲解得再详细,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学习信心也容易受挫,影响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为学生引入实验活动,将物理知识变成具体、可视的事物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实验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发散思维,提升思考力.

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教师引入实验活动,将事先准备的木块、玻璃板、木板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有学生提出两次木块从玻璃板上的同一位置开始运动,用向下的力压木块,谁运动得远,滑动摩擦力就小,有学生提出如果两次木块的速度不同,那么“运动远的摩擦力就小”不对,因此怎么才能让速度相同呢?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教师此时拿出一个光滑的斜面,学生眼前一亮,可以让木块从斜面的同一位置下滑就能实现“运动远的摩擦力小”,然后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操作,验证压力小滑动摩擦力小的结论.接着将木块从同一位置滑下,分别在玻璃板和木板上运动,得到木块在玻璃板上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小,验证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随着实验的完成,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实现知识点的内化吸收,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2].

2.2 发展学科素养

如今的社会更注重团队协作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从初中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初中物理教师更是义不容辞.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实验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进行互动、交流,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如在教学“变阻器”一课时,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改变长度可以改变电阻”的知识点,再加上前面讲解的“电阻”知识点,学生对电阻的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能够让学生认识电阻变化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实验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有电源、一根铜丝、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用玻璃罩罩住的小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可以调光的“台灯”.有小组成员提出要想让小灯的亮度发生改变,可以根据“电阻”知识,改变接入电路的铜丝长度来实现,其他小组成员则提出直铜丝和小灯的连接太占空间,不利于携带,可以把铜丝弯曲使用,于是小组成员又提出弯曲铜丝改变长度时有些不方便,用滑动变阻器与小灯连接更好.在讨论中得到了制作方案后,开始合作组装,有两个学生把滑动变阻器放在玻璃罩固定好,连接好其他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最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对变阻器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3 引入拓展活动,提升学习宽度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为了拓展学生的眼界,教师可以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引入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更有宽度、深度、广度,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3.1 提升学习技能

传统的物理教学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只能“纸上谈兵”,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变得束手无策.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活动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促使他们更系统、全面地掌握物理原理[3].

如在复习“电功和电热”一章节时,本章节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很多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进行统计.观察了家用电路的连接,在课上教师让学生汇总实践的情况.有学生先画出了家里的用电线路图,对各个用电器进行了明确的标注;有学生提出仔细观察,发现家里的电能表指示灯总是闪烁,说明家里在用电;还有学生提出白炽灯要比节能灯耗电多,它会产生大量的热,而节能灯相对较少,达到节能的效果……在交流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学习效果.

3.2 挖掘学习潜能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课堂之中,不利于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可以引入延展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让学生在相应的活动中,对知识有更深、更广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一课时,课本中对眼球部分只是提到了晶状体和视网膜,提出晶状体(凸透镜)把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上,而对眼球的构成没有做过多的表述,课本最后对视力的缺陷和矫正部分,也只是提出了近视眼和远视眼需要佩戴眼镜的种类,在其中并没有涉及眼镜的度数问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认识就很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延展活动,利用眼球的剖面图解,向学生详细地介绍眼球的构成,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晶状体就是透明的凸透镜,光通过可调大小的瞳孔进入到晶状体后,再经过玻璃体落在视网膜上形成像,最后传输给大脑.这样,学生就清晰地认识到物体反射的光经过凸透镜形成实像,一旦像没有落在视网膜上,就出现了近视眼或远视眼.在矫正中眼镜的度数是怎么出现的呢,接着教师又向学生介绍了近视眼配眼镜时的情境,先是用视力表大致估算屈光度,屈光度×100=眼镜度数,再根据屈光度与焦距的关系,得到透镜的焦距,选取合适的镜片进行打磨制成眼镜.在延展内容的讲解中,学生对凸、凹透镜成像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4 结束语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应摒弃传统的“陈述式”教学模式,引入活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获取物理知识,不断提升物理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变阻器茶壶木块
巧解滑动变阻器类动态电路题
小小变阻器有大用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小鸭数正方体木块
卷纸小茶壶
关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问题
例析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别碰烧开水的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