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波
(连云港市和安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043)
小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从启蒙阶段的数学学习开始,每一种数学知识和数学题目中都包含抽象或者直观的数学语言,通过数字、文字、图形、符号等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小学生而言,读懂数学语言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步骤.笔者以农村小学生数学阅读学习为例,谈一谈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一些见解.
农村小学生没有接受过关于数学的启蒙教育,其数学学习能力处于萌芽阶段,整体的数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没有认识到数学阅读在整体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投入数学阅读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主要以数学计算练习为主,不重视数学课本内容的阅读,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1].在课堂教学方面,农村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对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重教轻学”的模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一些数学概念、知识点、理论规律等阅读学习范畴的教学中,很少指导农村小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学习活动,导致学生在数学阅读中一直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乏自我采集、分析数学阅读内容的机会,对于数学文本及题目的整体理解能力偏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师的口头示范方式,还需要手把手指导农村小学生根据不同的数学阅读内容展开综合分析.排除阅读文本中的无效信息,找出其中的有效条件、关键词等,并用笔进行圈画和标注,辅助小学生准确理解数学题目的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2].
比如,在学习“垂线与平行线”时,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数学教师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引导学生圈画出其中的关键信息:首先,要求小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一边阅读这段话,一边用横线或者圆圈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如“直线外”“这条直线”“垂直线段”“长度”等;其次,展开小组互动讨论,对这些关键词进行仔细阅读分析,领悟其中的含义;最后,使用文字语言、图表符号相结合的方法,辅助小学生理解数学内容,让这一数学概念变得一目了然.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画出“在同一平面内”“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边形”这几个关键信息,然后采用小组合作或者动手操作演示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展开详细的解读分析,强化他们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经过关键信息的圈画、标注、深入分析和画图演示后,教学中关于数学概念的阅读内容在小学生脑海中就会形成直观的印象,可以帮助学生规避常见的引导性错误,使其更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开展各种数学的动手实践活动,同时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乐于动手去实践.针对农村小学生的这一个体特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借助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实践氛围中展开数学阅读,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3].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基于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收集身边的素材,如木棍、竹条等,组织大家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制作完成后,围绕每一个图形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图形的特征,如顶点、对边、底、腰等.以等边三角形为例,在动手制作和认识图形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顶点、边、线段长度、对边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外,还可以加入“等边”这一数学概念.
再比如,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时,这一课时的阅读学习任务较重,数学语言表述比较抽象难懂.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这部分数学语言的理解效果,教师可结合课后“动手做”的作业题目,开展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要求小学生使用家中废旧的纸板或者竹片等制作天平,然后收集圆形的珠子作为道具,仿照课本中的实验方式展开数学互动,分别从一侧的第一个孔开始悬挂珠子,然后尝试在天平的另外一侧用不同数目的珠子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每一次实验的位置、珠子的数量都要清晰地记录在本子上,并制作成表格,然后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归纳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经过自己动手裁剪、操作、组装和观察分析后,小学生能够在阅读以上图形有关的数学内容时,快速抓取其中的有效信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数学是一门集阅读、思考、计算、归纳等各种学习形式的基础学科.在实际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会读一些数学理论和题目,还需要他们深入思考这些阅读内容的真正内涵,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他们自身的抽象理解能力还处于发育阶段,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内容时,其阅读转化效果较差.针对这一学习现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数学阅读中的内容和思想转化为小学生可以轻松理解的图表、画面或者语言文字等,辅助小学生提升数学阅读的转化效果[4].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时,学生对“分数”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小学生在教材内容阅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理解上的误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给出的演示题目或者课后的练习题等,布置“图文结合”的阅读互动活动.给出几个不同的图形或者物品,如圆形、正方形等,或者一个蛋糕、一块月饼等,然后给出一个示范的案例,将圆形平均分成四份,要求小学生将其中的一份使用彩笔涂成红色,并使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图中的含义.在这种案例的演示下,在提前准备好的图纸上给出其他的解答形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进行涂色,或者根据已经涂好颜色的图形写出正确的分数,并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解释这个数字代表的含义.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生能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数量关系,无论是在数学题目的解答中,还是在数学概念的理解中,都可以辅助他们准确理解题意,并写出正确的计算公式.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不现实,而且随着数学学习内容难度的提升,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内容理解和认知能力方面的提升都需要一个同化到顺应的过程.所以除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开展数学阅读活动,通过创设各种丰富有效的阅读互动,增强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5].
比如,在学习“我们身体上的‘尺’”时,其中就介绍了几种特别的测量方式,如一拃长、一步长、一脚长等,这些都是可以用身体作为工具的测量方式.在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我家漂亮的尺子》这本数学主题绘本,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妈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裁缝,她可以用自己的“手尺”来帮小朋友测量衣服的尺寸,如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看,张开胳膊,挺直腰板,一拃,两拃,三拃,用妈妈的‘手尺’,测量从我的腰开始到膝盖的长度.量胳膊的长度.”这些阅读语言与数学教材中“我们身体的尺”中提到的“一拃长”相呼应,利用好玩有趣的故事语言展示了“一拃长”的意思,更有助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样的道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教师都可以围绕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主题推荐小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如在学习“分数除法”时,出现了“黄金比”这个数学概念,书本中只是简单给出了一些介绍信息,并没有详细阐述具体的数学内容.围绕着一点,数学教师可以结合美术学科的内容,推荐农村小学生通过线上或者借助美术教材的方式,阅读与“黄金分割”有关的内容,帮助他们从美术画面的构建中深入领悟理解这一方面的数学语言.
在课外阅读内容的推荐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点等进行合理的引导.既要满足小学生的主动阅读欲望,也要让他们在课外资源的补充中汲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助力他们拓展数学阅读视野,学会从广阔的角度去认知数学世界,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学习能力、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在数学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能力”有关的教学要求,并结合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优势,从教学道具、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引导农村的小学生学会数学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