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以强体“读”以润心
——上海市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耕读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4-05-16 02:19:20张春颖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耕植物幼儿园

张春颖

(上海市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上海 200031)

“晴耕雨织,昼耕夜读,耕读并重”是中国独特的农耕文明和生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在文化启蒙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2021-2023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明确要求“开展耕读教育、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向幼儿介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和创造,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4]9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幼儿园应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耕读教育并持续完善耕读教育体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区幼儿园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城市地区幼儿园由于地缘环境的特殊性,空间拥挤、人口密度大,幼儿缺乏耕读教育的空间和亲近自然体验的机会,“读”而不参与“耕”成为教育常态。近年来,上海市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以下简称该园)着眼于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坚持因地、因时、因需挖掘城市幼儿园耕读教育资源,积极创设安全、适宜、交互的耕读教育空间,初步构建了以“知农事、养雅趣、敬自然、善思维、明道德”为核心内容的耕读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知农事——感知时令物候的奇妙变化

为让幼儿获得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耕读体验,该园坚持对班级自然角、户外种植园地、围墙周边灌木丛、天台等场地进行合理开辟和适童化改造,努力为幼儿搭建完整的耕读体验场域,并充分体现自然性、野趣性、互动性、文化性和挑战性。

(一)幼儿观察的“窗口”:班级植物角

每个班级的植物角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该园根据植物的品性、种类规划创设了土培区、沙培区、水培区、养殖区、观赏区和种植区等,鼓励幼儿定期浇水、除草、翻土、施肥、捉虫并进行记录。教师根据课程主题有侧重点的推进,如在大班“我是中国人”“有用的植物”主题下,引导幼儿着重探索“中草药区”,了解中草药的种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作用等。为让植物角成为真正可操作的环境,该园还规划创设了饲养区、植物苔藓微景观区、植物写生区及实验区,如在饲养区里饲养蚂蚁、面包虫、蜗牛、蚕等,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蚂蚁是如何筑巢和搬运食物的、蚯蚓在植物的生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蚕的生长变化是怎样的等;在实验区开展“萝卜再生”实验,探究萝卜的叶、茎、根的哪些部位可以再生,大胆猜测结果并用数字、图画、图表等符号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幼儿劳作的“田野”:校园小农庄

根据上海市的地理和气候,该园规划开辟了幼儿园“小农庄”。首先,由各班级认领责任田,全体幼儿共同调查和探讨种植内容,绘制“小农庄设计图”。其次,由各班根据时令和节气进行播种、耕作和收获,如在清明节前后播种花生、葫芦等;在夏至前后播种玉米等。幼儿在参与播种、观察、浇水、捉虫、收获的过程中,可以自然生发并建构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责任感、任务意识及审美等经验。再次,该园教师遵循“一日一养护、一周一记录、一季一调整”原则,积极引导幼儿边观察边了解,在丢种、盖土、浇灌等过程中体验简单的农作技能,初步形成对生物生命的外形特征、生命周期、栖息环境、差异性以及相互依赖性等科学知识或概念,如播种时了解种子的种类和点种、苗种等方法,习得种子萌发的条件等知识;管理时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对比与分类植物的不同部位和功能;采收时分享交流果实成熟度的判定标准、收割方式、食用部位等。最后,该园教师能够积极倾听幼儿的疑惑并发现幼儿的“哇”时刻,适时生成班本化的学习故事,如“一粒种子的生命”“我为小树补补钙”“节水灌溉我有招”等。在各类活动实施过程中,坚持鼓励幼儿个体或小组自主解决简单问题,邀请有相关经验的家长和农事专家等社会人士为幼儿解答难题。

(三)幼儿探索的“望远镜”:科技体验区

根据“楼顶天台空间的日晒充足”这个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特点,该园在楼顶建造了种植大棚,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种植”的场地需要;与此同时,在楼下创设了“稻鱼共生区”。在“箱体种植基地”(如智能菌菇房、热带植物小暖棚)中,积极引导幼儿运用云智能灌溉技术,观察从雨水收集、有机质降解到灌溉的过程,实时体验农业科技力量。为了帮助幼儿探索时令气候、天气变化与植物生长关系,该园还建设了“气象观测站”,支持幼儿实时观测和记录。

二、养雅趣——品味中华传统诗词的文化内涵

“耕读”是田园生活与诗歌生活的自然统一。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我国千年耕读文化的底蕴与智慧。该园重视选择浅显易懂、简短易诵、主题向上、与季节对应、与节日结合的节气诗、田园诗,与幼儿的耕作体验相连接。如在耕种时,教师将《悯农》的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与幼儿分享,引导幼儿结合自身体验感受农民伯伯在田里劳作时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艰辛;在午餐时,教师将《悯农》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幼儿分享,引导幼儿反思性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该园教师还通过讲故事、还原画面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词意思,采用“滚雪球”的学习逻辑鼓励幼儿带着问题读诗歌,分析“妙笔之处”帮助幼儿积累前书写经验。

三、敬自然——共享人类生命的丰富美好

该园深刻认识到幼儿在感官体验、对事物的情感投射、与事物内在共鸣等方面具有重要潜力,因此坚持给予幼儿充足的探究、想象和反思的时间,如午后的散步、日常照料小农庄、户外游戏,亦或是专门设置与自然和田野亲近的时间,积极鼓励幼儿去听、嗅,去打滚、钻爬、躲藏,去交谈、嬉戏、发呆……。与此同时,教师会陪伴、支持、倾听幼儿对生活、自然、世界的诗意表达并自愿形成记录。例如:教师询问幼儿“时间是什么”时,幼儿会回答“时间像小河,顺畅地流淌”,“时间是一朵花,慢慢地生长,花瓣也会一瓣瓣掉落,就像时间在溜走”。

四、善思维——感受农耕技术的智慧衍变

在幼儿日常的种植活动中,会随时随地用到农具来松土或播种。该园教师会适时提问:这些农具有什么作用?每个时代会用这些工具?当今农民伯伯如何耕田?与此同时,引导幼儿结合小调查活动,尝试寻找身边的耕地、播种、浇灌、收获等工具,进一步了解锄头、钉耙、铁锨、镰刀、犁等农耕用具的用途,并学会灵活选取和使用这些工具。随着时代变迁,农耕时代最原始的农具进化演绎为机械化时代的现代农业技术。为让幼儿沉浸式的感受农耕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变化,该园积极组织幼儿到农业博物馆或农耕文化展览馆开展半日或一日亲子研学活动,通过图、文、标本、实物和影像记录等多媒体技术了解从传统工具犁、镰刀、耙子、扁担到现代一体收割机、自助降雨机的运用,深切感受人类农耕技术的智慧衍变。

五、明道德——分享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为让幼儿认识并体验劳动与食物、人类生活的关系,感受分享的喜悦,该园教师在农作物的收获季节,积极引导幼儿将农作物带到小厨房,亲手将其做成“舌尖上的美食”进行分享,如将种植的水稻磨成米粉,送给社区的武警叔叔,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将种植的马兰头做成凉拌菜品送给幼儿园门卫叔叔,为他们带来一丝夏日清凉等。与此同时,教师会适时开展餐桌礼仪、饮食文化教育等活动,引导幼儿掌握餐具使用技能,学会自主进餐,落实光盘行动。

总之,上海市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的耕读教育实践表明,无论是乡村幼儿园还是城区幼儿园,都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度重视和深化开展耕读教育,切实引导广大幼儿积极参与耕读融合体验,大力传承中华农耕文化,显著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农耕植物幼儿园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8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