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科学处理几方面重要关系

2024-05-16 01:52:03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姜 长 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38)

进入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呈现回升向好的态势。前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不仅延续前几个月的回升态势,而且与上月相比回升幅度有所扩大。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加快,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出现较快恢复势头。同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5.9%、7.3%和4.7%,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2.7个、2.4个和3.0个百分点。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 “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可以说,“经济回升向好”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关键词。那么,应该如何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呢?我们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按照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的要求,科学处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并在两处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科学处理这方面的关系,是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基础。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从消费需求来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分化趋势日盛,对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的要求上升,导致提高产品(服务)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日趋凸显。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分化,加之人口总量见顶回落,许多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达到规模峰值,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加剧的困扰,推动片面追求数量扩张和规模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日益走到历史的尽头,小众化、品质化、多样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日益受到市场青睐。与此同时,自2020年开始的连续3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部分企业的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遭遇重创,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可持续发展能力被透支的风险,从而发展甚至生存难度陡增,不少企业甚至被迫关门歇业或面临苟延残喘困境。今年以来,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虽然出现回升向好态势,但经济恢复仍然带有波浪式曲折过程的特征,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加重、社会预期转弱、风险隐患增多问题凸显。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国内大循环面临的堵点,因持续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将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常态化而有所放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参与国际大循环面临新的困难、严峻挑战和更大风险及不确定性。因此,当前相对于以往,应该更加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将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同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结合起来,推动供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提高产业发展乃至经济体系的质量效益竞争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经济体系的数量(规模、速度)和质量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就通常而言,数量和质量是观察经济体系的两个维度,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没有不依托经济体系“量”的“质”,也没有不体现经济运行“质”的“量”。以产业发展为例,产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增长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如产业发展规模超出社会需求规模,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影响产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不仅会加剧未来形成产能过剩的风险,还容易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问题,影响甚至透支产业发展质量,妨碍高质量发展。但如果产业经济达不到临界规模,就难以跨越盈亏平衡点,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效应的难度更大,从而影响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和节本降险。对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尤其如此。产业增长速度过慢,昭示的未来增长前景和“想象空间”较为平淡,就难以吸引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流入,从而弱化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可能性。经济体系如果达不到一定规模或增长速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回旋空间就会缩小,解决就业、增收等民生问题的制约和产业关联效应,可能导致产业发展和要素流动捉襟见肘,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甚至稳就业、稳收入、稳金融、防风险的考虑,也会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举措被迫束之高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但是,如果经济达不到一定规模或增长速度,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的难度也会明显增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就有这方面的原因。这实际上也表明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当前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更要以量的合理增长为支撑。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由于百年变局叠加连续3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后续影响,全球发展环境的不利因素增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加之国内发展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交织,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推动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不仅表现在传统产业,在部分新兴产业类似困难和挑战也在不断蓄积,甚至局部已经比较严重。经历连续3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影响,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遭遇重创,部分企业被迫停产歇业甚至成为僵尸企业。在此背景下,更要注意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建立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基础之上。从企业层面看,如果让其活着都难,让其提质增效更会成为奢谈。因为面对发展环境的超预期不利变化,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生存都是第一位的,发展则是第二位的。从产业层面也是如此。比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但这在本质上属于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的举措,当部分地区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制造行业面临严重生存困境时,维护其生存的重要性往往明显超出帮助其发展的重要性。面临资金链断裂等严重生存困境,许多制造企业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扩大而是压缩其生产性服务消费,以便缩减开支待渡过难关后再图谋发展。有些城市为解决因功能、产业、人口过度集聚导致的交通拥堵、生态退化、公共服务超载等严重“大城市病”问题,提出减量发展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客观地说,减量发展相对于增量发展,其难度和对优化城市治理、提升发展智慧的要求也会明显加大。

统筹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需要求真务实抓落实。首先需要尽快解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存在的部分疫情防控举措常态化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常态水平,切实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3)时至今日,许多大学仍未对社会开放,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疫情防控中基层管理部门层层加码的非法治化行为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这很容易导致国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努力被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这些“封闭”举措,与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向南辕北辙,很容易加剧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导致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面临“政策好、落实难”的问题。。其次,要结合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不同类型所有制经济平等发展、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发文件、出政策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采取切实举措推进同企业或企业家换位思考、增强政府政策对企业家的同理性,想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帮助其排忧解难、攻坚克难和转型升级,引导其合法经营、诚信经营和高质量发展。因此,好的政策、好的营商环境只要做到让企业家安心、省心、舒心、对未来有信心,让投资者感到便利、效率、稳定、透明、可预期,让创业者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不担心合法经营“会出事”即可;要体现规则明、简单化、清晰化、法治化、同理心、包容心的要求。其三,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落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推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要以此为准绳,“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最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在基层治理和经济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甚至自觉不自觉地要求社会治理服从工作便利、优先考虑基层领导人“环境洁癖”不考虑群众感受的倾向(4)如最近某市出现城管不让商户在户外摆广告牌等类似问题。,实际上都是与聚焦经济工作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相悖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此处“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我认为主要是有利于聚焦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水平安全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认识,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关于高质量发展,无需作过多解释。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已就关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专门阐释,并特别强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6)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9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和党的二十大报告,许多同志对于什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该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少在理论上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并要求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党“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重要表现。(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从以往经验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还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协同发力。

第一,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利益相关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否则,推动高质量发展容易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当经济增长形势好转时,为抢抓发展机遇,容易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置之脑后,甚至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推动高质量发展形同虚设;当经济增长面临严重困难时,又因强调渡过难关的重要性,而将推动高质量发展束之高阁,或拖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但如果增强了对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容易转化为全社会的主动和自觉行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也就容易“由梦想照进现实”。

第二,注意增强全局思维,将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力量与鼓励其发挥带动作用结合起来。如近年来随着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深入推进,以及数字技术等通用目的型技术的发展,在许多领域产业融合蓬勃展开,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崛起,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领军力量。但产业融合的推进及由此带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其引领作用及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对传统产业赋能发展,形成“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近年来,许多地方结合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涌现形成了一批示范典型,如发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产业融合示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等。支持这些先进典型做大做强,固然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要鼓励这些先进典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而且,对这些先进典型的支持应该更多采用鼓励创新、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方式。推动资源配置向这些先进典型过度倾斜,甚至人为“垒大户”,可能与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相悖。这是应该注意的。

第三,坚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稳健前行。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战略信心,又要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前行。企图通过速战速决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天一个样”,最终会断送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前程”。大中型企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容易产生显示度;但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是推动共同富裕和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石,也是扩大内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还是检验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注意抓大放小,将鼓励头部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同激发小微企业、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结合起来。当前,在部分地区,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形成较大反差,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甚至因3年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的“后遗症”遭遇重创。要鼓励头部企业、骨干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方式,带动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微观基础。

与此同时,要准确把握高水平安全的内涵,努力营造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仍然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是,准确把握高水平安全的内涵也是至关重要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是追求安全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和风险往往是对称的,如果经济运行系统一点风险都没有,那提高经济体系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也会落空。市场经济运行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理性的态度不是掩耳盗铃地否定它,也不是通过各种细化的规则和制度规避它,而是要结合优化宏观调控,增强驾驭风险、应对风险、可控风险的能力。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底线要求,切勿将二者关系倒置。高水平安全只有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时,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要通过推进高质量发展,增强实现高水平安全的能力。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甚至有些极限意识,但在此方面也要多些可持续发展理念,要警惕用极端思维指导平常工作增加发展的成本和风险,甚至妨碍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举例来说,在某水果产区,如果在果树之上建立一层防雹网,可有效防止冰雹灾害影响水果产量和品质。但该地区冰雹灾害本属罕见,建立这种防雹网是否有必要就值得商榷,甚至有劳民伤财之嫌。近年来,极端天气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多呈突发性强、转折性大的特点,这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但如按照极端天气灾害常态化来部署相关工作,则会显著增加经济社会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发展困难,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切实统筹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水平安全的能力,包括增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在此方面,要谨防部分维护安全的举措,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障碍,甚至增加经济社会运行风险。比如,近年来,有些地区、有些行业以“推进制度创新”和“防风险”为名,导致制度和规则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化,甚至过度强调要“留痕”不要越界。但面对充满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实际上也会屏蔽获取发展红利的渠道,容易导致利益相关者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足,实际上是一种“变相躺平”心理。又比如,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本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不顾客观环境,不顾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因发展环境变化导致生存危机明显加大的现实,强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可能导致其本已捉襟见肘的资金链加速断裂,甚至放大其生存困难。许多不安全问题往往源自环境变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化解相关不安全问题,我们难以完全消除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增强应对、驾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也能实现高水平安全。况且,常人往往喜欢风平浪静的环境,惧怕风险和不确定性。但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正是推动高手走向成功的“舞台”。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高手往往表现得云淡风轻,更愿意拥抱之并从中获益。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还要注意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增强政策协同联动性;防止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不顾发展环境的变化,盲目出台收缩性、限制性甚至“刹车性”政策,加剧经济社会运行风险。要注意顺应发展阶段、发展环境的变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实现高水平安全的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是,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外部环境,很可能导致我们难以准确地判断周期的不同阶段的起点和终点到底在何处,并因此影响进行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的质量,甚至出现“捶背捶到头上”的问题。又比如,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但粮食市场、能源市场、金融市场的联动性也在显著增强,维护粮食安全甚至加强粮食进出口调控,必须增强系统思维,协调增强驾驭国际粮食市场、能源市场、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粮食市场运行风险。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既要立足粮食市场,又要跳出粮食市场。只就粮食市场讨论完善粮食市场调控,容易增加粮食市场调控风险,甚至增加粮食市场出现不安全风险的可能性。

三、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方面,经历了改革开放后长达20年的快速发展后,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快形成;另一方面,1997年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减弱,国际市场难以预料的风险隐患增加。为应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于1998年2月首次提出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9)戚义明:《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文献》2009年第4期。2008年由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当时,鉴于“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10)《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ldhd/2008-11/09/content_1143689.htm,2008年11月9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投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国内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国际国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2022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14/content_5732067.htm,2022年12月14日。当前,面对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的外部环境,扩大外需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大。在此背景下,“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扩大内需还不只是应对当前困难挑战和“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权宜之计,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战略选择。因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3)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页、第19—20页。扩大内需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内需包括国内投资和消费两部分需求。政府支出作为内需的一部分,最终也会转化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中长期看,由于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的重要解释变量,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高于高收入者,因此,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促进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合理化,是扩大国内消费的根基和潜能所在。由于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较多,加之国内需求不足问题凸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后遗症的影响,近年来部分地区经济运行,特别是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特别是城乡低收入者收入在总体上呈现放缓趋势。(14)如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实际增长2.9%,仅为2019年实际增速的一半;2022年,按五等份分组和当年价格计算,在城镇居民中,各占20%的低收入户和中间偏下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3%和3.5%,增速分别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2.6个和0.4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中,各占20%的低收入户和中间偏下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3.5%和3.3%,增速分别较同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2.8个和3.0个百分点。本文数据凡未注明出处者,均据《中国统计摘要2023》或《中国统计年鉴2023》计算。但是,2023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呈现回升向好趋势。(15)以前三季度为例,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上年同期实际增长5.9%、4.7%和7.3%,实际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快2.7个、2.4个和2.9个百分点。这对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有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有收入支撑的消费。为此,关键是要促进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因为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来源,还有利于增加中低收入者就业增收机会,进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离开了居民收入的支撑作用,仅靠政策刺激消费难以带来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甚至会导致“寅吃卯粮”和透支未来的问题,妨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扩大国内投资固然有利于扩大内需,但是近年来,以铁路、公路、机场、水利为代表的大型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投资高峰已经过去,虽然未来建设仍有一定潜力,但提高投资有效性的问题更加突出起来。随着全国人口总量见顶回落,特别是人口和经济空间布局的演化调整,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人口总量减少的趋势,导致大型传统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投资过度的问题日趋凸显,如铁路、公路、机场运力和配套服务设施闲置浪费现象加重,房地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近年来,部分城市地铁投资也存在类似问题,导致地铁运营入不敷出,维持运转日趋艰难。这实际上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投资是否有效的问题。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昭示了其未来广阔的增长空间,但同样存在需要科学引导、优化布局的问题。况且,由于数字技术升级和迭代更新很快,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如果缺乏战略远见,很容易出现建成甚至待建的新型基础设施因缺乏对未来技术创新的包容性,而很快形成闲置浪费的问题。从长期趋势看,支持节能减排降碳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取向,也是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的重要增长点和潜力所在。但是,在此方面也要注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坚持战略坚定性与当前的可操作性结合起来,牢记“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方向,切忌因盲目激进而加剧行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运行风险。如部分地区区域主导产业集群面临了严重的生存困境,推进节能减排降碳是长期取向;但在此方面如果力度过猛超出产业集群的承受能力,不仅难以让相关产业集群涅槃重生,反而可能导致其加速出局。因此,扩大投资首先应该是“有效益的投资”,这也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的要求。

扩大内需应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通过供求双向协同发力,化解国内大循环的难点和堵点,将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和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如扩大国内消费除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收入差距合理化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激发消费潜能。一是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场景,激发居民收入向居民消费转化;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改善社会预期,减少居民应对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而这两个方面,往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如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优化乡村供给体系质量和乡村消费环境,有利于扩大农村消费。通过优化城乡消费环境和消费场景,甚至通过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与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赋能作用结合,也优化了供给体系质量,有利于激发潜在消费向现实消费转化。社会保障的完善和社会预期的改善,不仅可能伴随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改善,还有利于减少居民预防未来风险的储蓄或支出,从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扩张,甚至带动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最近哈尔滨旅游爆火出圈,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一个突出亮点。但在其背后,旅游经济、冰雪产业文创内涵的丰富和服务标准的提升都折射出一个信息:供给体系的质量明显改善赢得了游客、赢得了人心。从松花江上的热气球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用无人机带起人造小月亮,从网红“淘学企鹅”迎客到哈尔滨商场的元旦交响乐演奏,从餐馆提供东北特产冻梨摆盘到景区游客中心强化便民服务,(16)《哈尔滨旅游是如何火出圈的》,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7626596b7ad04352.无非是想把好看、好玩、好吃、好喜欢的产品或服务呈现给游客,通过优化供给质量,改善了游客的消费体验,助推了消费者实现美好生活。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本身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本身就意味着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