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性别话语的传播与再造

2024-05-16 01:52

邸 晓 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 天津 300191)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为个体发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作为广受关注的一种社会议题,性别议题在自媒体传播中的言说及碰撞更加多元且激烈。其背后既反映了性别观念与性别关系状况,也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现实中的性别关系和性别文化。因此,研究自媒体传播对性别话语的冲击与影响,透视其背后折射出的观念、思潮和文化,探讨其对现实中性别观念、性别关系、性别文化的解构与塑造,对于增进社会和谐、推进两性关系平等发展,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提出:自媒体传播对性别话语的影响与冲击

自媒体的兴起使得实时交互的网络社交和网络阅读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但重塑了传统媒介所构筑的传播体系,而且再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叙事和书写方式,形成了新媒介技术下的公共话语空间,为大众参与性别文化和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场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

(一)自媒体传播的个体性使得私领域问题公共化

相对传统媒体,自媒体进入门槛较低,不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存在多大差异,个体都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事实上,自媒体已经成为普通民众利益诉求、情感表达、经验分享、观点传播的重要载体,每个“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传递自己的生活信息,构建自己的网络人际关系,同时在各种话语的相互交织中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这种平民化、世俗化的传播特点,使得传播内容更加自由化、自主化、大众化,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展现出更强的个性特点和个人主义精神。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主权,基于个人喜好和生活背景等所编发的信息非常鲜明地突出了个性特点。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带来的社会影响更大。借助自媒体技术,每个人都有可能打破时空界限,将自己的生活推送到大众视野,变成一个小型的新闻发布会。自媒体的草根化、自由化、影响扩大化等特点,使得人们更愿意选择自媒体来传播更具有个人风格、凸显个体化特点的信息,而不必经受传统媒体的审视、审核与筛选。这就使得传统观念下人们往往难以在现实中勇敢表达的性别观念、性别关系和性别态度等私域问题,借助草根化、个性化、自由化、匿名化传播的自媒体力量,更加开放地放置到网络公共空间进行交流与讨论,甚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事”,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产生足以影响和改变现实生活的连锁反应。总之,自媒体传播使得性别话题不再难以言说。

(二)自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使得性别话语被分化

在自媒体时代,时空界限的打破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信息传播方和接受方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分享各类信息,而且通过个性化的评论促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交集和碰撞,推动了不同观点的形成和互动。尽管许多用户在网络上仅仅保持一种松散的关系,但会因共同的话题、兴趣和喜好聚集在不同的网络社区,形成各类网络社群,甚至会基于某些共同利益联结成固定的网络群体。不同群体对自我网络身份的认同不仅催生了立场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多元化,而且不同社群因对信息点的不同关注而出现意见割裂。因为人们的身份差异,性别议题在现实和网络中很容易呈现不同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加之自媒体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往往会以制造话题、制造事件等方式博取流量和大众关注。在这样的运作逻辑下,性别内容越来越多地成为吸引人们眼球、博取和带动流量的重要手段,往往越是敏感的、有争议的话题、事件、现象,越容易被置顶、转发、点赞、讨论乃至炒作。将涉性别事件变为公共话题,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性别话题的意见分化和意见强化,甚至出现意见割裂而延伸到线下空间。

(三)自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为推动性别平等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媒体的崛起颠覆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和解释权的垄断。“网民的匿名性使人的身份标识不再具有重要意义,与身份相关的有关规则会逐渐被消解,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也会发生转变”。(1)袁光锋:《“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18页。自媒体不仅为普通民众曝光社会事件、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平台,而且为弱势群体分享媒介权力带来了机遇。普通民众通过自媒体信息的发布、评价、质疑、批评,尤其是联结的网络社群的集体意见,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大众权力的强大。经由自媒体传播并迅速扩散的群体性维权事件,可以使区域性或个体性的问题变成公共的或大众的议题。这种去中心化的媒体权力和大众化的舆论传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使公众力量或个体力量得到极大凸显,人们甚至可以在分享、交换彼此情感和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关于事件和世界的新的叙事模式,进而为社会变革提供动力支持。自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行使民主权利的空间,也使得女性群体、年轻群体、弱势群体的自我表达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许多女性通过自媒体平台,不仅能更自由、更直接、更简单地表达和书写自己,而且能在网络上寻求同伴帮助,借由性别歧视、性别暴力、性别分工、生育与身体、性别形象、性别经济、婚恋情感等网络热议话题,对性别不平等现象表达反对与抗争,以维护女性应有的社会尊严和地位。自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引发社会舆情的关注与支持的程度前所未有,多元信息中虽不乏网络暴力,但更有保守的男权文化与现代平等的性别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变革”。(2)佟新:《性别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90页。

(四)自媒体传播的商业性使得性别话题被消费化

商业性和市场性一方面是自媒体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自媒体最为宝贵的独立特性。在资本作用下,一些自媒体常常出于逐利的目的,不惜以夸张的手法恣意渲染和放大事实或后果,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博人眼球,赚取流量。例如,有的编造虚假事件、离奇故事,臆造事件原因、细节、进展或结果,无中生有制造谣言;有的集纳旧闻旧事冷饭热炒,使用异地新闻嫁接拼凑,选取无关人物、图片、音视频恶意关联,移花接木制造虚假消息;有的通过搬运倒灌、“标题党”炒作、集中发布相似文案、多账号联动发文等手段,对一些虚假消息和有害信息肆意传播;有的主播哄骗、利诱老年人点赞、打赏、捐赠等。总之,一些自媒体在内容制作中追求“流量为王”,将性别话题戏谑化、娱乐化,乃至歪曲化,试图在夺人眼球的过程中牟取利益。严格讲,目前自媒体的传播缺乏足够严格的过滤机制,庞大的网民基础和互联网的隐匿性使得自媒体成为一些人随心所欲的场所。性别消费和消费性别话题成了个别自媒体获利的一种手段,女性在这里失去了主体人的身份,身体、容貌、形体,乃至暴力等都成了卖点。一些自媒体受商业力量的规训与平台合谋,利用家庭矛盾、婚恋生育等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发布争议性、误导性的言论,在制造性别对立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撕裂中收割流量,以此获得资本方的青睐。在这一过程中,受消费主义与市场逻辑驱动的大众传媒依然存在对女性陈规定型式的再现偏差,女性的工具性被复制,性别不平等的观念进一步传播,人们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行为与媒介相互作用,在生产新的知识的同时,也固化了一些传统观念甚至偏见。

二、折射与反思:自媒体性别话语传播背后的观念、思潮与文化

网络社交、网络话题、网络话语都是现实中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社会话语的折射,网络言说背后反映着现实中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自媒体上的性别话题、性别事件、性别叙事和性别诉求的背后,无不反映着人们的性别观念,也深刻影响并塑造着现实中的性别关系和社会文明。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网络复刻

自媒体中见仁见智、五花八门、相互交织的各种性别观点,反映了时代变迁带来的两性关系的新理念和新需求,同时也折射出传统性别观念的根深蒂固。虽然女性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宽松,但媒体上所展现的大多数女性形象仍然打上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印记。男性/女性应该怎样,或不该怎样等,或者一些看似新型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背后,仍然隐藏着许多传统的性别观念。即便是一些激进的或独特的男女形象,同时也交织着某些特别熟悉或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如在性别气质刻画或描述方面,外表迷人、恭敬顺从、感情外露、周到细致、关爱他人、喜欢孩子、年轻、漂亮、被动、依赖、缺乏自信等,常常与女性相联系;主动、冒险、强大、冷峻、强悍、独立、健壮、粗狂、大大咧咧等,更多与男性相对应。有研究者通过对四家主流媒体249篇微博在新冠疫情中对女医护人员的形象描述发现,女医护人员被更多强调的是作为女性的性别特质,而不是作为劳动者的职业身份。伴随着“美丽”“纯真”“柔弱”“孝顺乖巧”“满满的可爱”“心碎”“泪崩”“对不起儿子”“离家太久,孩子都不会叫妈妈了”等词语,强化了女性气质和性别角色之间的关联,她们在头发、面容、双手等外貌上的“损坏”和作为母亲、妻子、女儿等性别角色上的“牺牲”,激起民众对抗击疫情的感动与悲壮之感,但她们的专业技能和劳动价值却被淡化和琐碎化。(3)冯剑侠:《#看见女性劳动者#:新冠疫情中的女性自媒体与话语行动主义》,《新闻记者》2020年第10期。在抖音平台上,用户在自我表演和自我形象建构与认同方面,体重不过百、瓜子脸、大长腿、小蛮腰等被定义为美女,微博、小红书和基于强关系的微信朋友圈的自拍都在重复着这种新定义,他/她们共同推动着审美与社交场上的性别视觉景观。(4)刘婷婷:《新媒介对女性用户审美标准的拟态建构——以抖音平台自媒体为例》,《声屏世界》 2021年第5期(上)。

不可否认,自媒体虽然赋予了女性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讨论的可能性,为不同层次的女性提供了自我表达的平台,但受长期以来男性中心的价值标准和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人们的性别观念常常被传统、习俗、大众意识等裹挟,对男女两性的刻板印象仍或隐或现地存在着。性别偏见一定程度上就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而形成,是对某种群体持否定的或狭隘的看法或态度,进而悄无声息地使某类人在主流人群中严重丧失其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大众媒介是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来源”(5)卜卫:《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理论旅行”与地方性知识生产》,《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第9期。。不仅如此,新媒介与传播技术的融合使网络和智能手机所拥有的海量信息和超时空、超文本链接,通过刷微博、刷视频、看微信以及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影响并建构着人们的生活结构、政治观点和社会行为,甚至影响着个体的自我定义与身份认同。新媒体向大众灌输“什么意味着男人或女人”等所谓价值规范,塑造了人们对于性别的理解,通过向人们展示有关男性、女性及其关系的形象,暗示人们作为男人和女人,个体的形象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等。(6)[美]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徐俊、尚文鹏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总之,自媒体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大量存在,既折射着现实,也延续着传统,同时形塑着未来。

(二)女性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的跌宕涌动

在自媒体中,女性主义针对历史与现实中妇女在婚姻、家庭、职场以及生产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处境,对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对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父权制度和男性中心发起挑战。尤其是借由自媒体实时交互的优势和意见分化强化的特点,女性主义群体得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网络上发起串联与意见集成,进而形成舆论造势与舆论压力,以深刻影响性别文化。例如,在反性侵方面,自媒体上的发声相当活跃,越来越多女性主动在自媒体上披露受害经历,试图打破沉默,以获得大量网络声援。性别暴力案件的受害人不再陷于过去对“强奸羞耻”和“荡妇羞辱”的畏惧而沉默,而是借助社交媒体通过分享性别化的亲身经历,通过发声和用户关注来影响媒体的公共议程设置,用媒体舆论牵动公众情感,唤起公众同情,形成了关于性别暴力的“在线发声文化”。有研究者指出,新媒体在性别平权观念传播和性别平权线上组织方面展现出其特殊作用,女性受到侵害的情感可以在自媒体上获得“共情”的支持,过去因为权力悬殊导致难以抵抗的性骚扰开始被公开,女性主义者可以更好地为性别权利与平等发声。(7)徐智、高山:《网络女性自治区中的性别歧视内化——自媒体美妆视频中的女性嫌恶现象及批判》,《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6期。正是新闻媒体、社交媒体、互联网技术和公众结成联结,围绕性别暴力案件及其中的性别暴力问题的社会场域才得以构型。(8)徐言:《缺席的在场: 自媒体时代性别暴力案件的媒体叙事》,《西部学刊》2022年第22期。以女性个体或团体为主体的女性自媒体的产生,通过表达女性诉求、维护女性权益,传播带有女性视角的信息和知识,提高了性别话语的社会能见度,为推动性别平等带来了新模式。这种自媒体中重塑性别形象和重构男女两性关系的努力,反映出希望颠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致力于促进两性对话、保障两性平等权利的思潮正在借由自媒体力量而日益增大其现实影响力。

(三)性别观念和文化的网络塑造

每一种媒介在人类的使用中都会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观念文化,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从口语/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网络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某种思想或术语会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乃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一种新媒体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媒介具有‘反映’‘改变’和‘塑造’的社会功能”(9)杨柏玲:《作为文化的传播:人、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形上之思》,《现代传播》2020年第8期。。自媒体不单是大众表达信息、诉求的途径,它更通过信息符号化、体验感官化,使大众在消费和娱乐过程中实现思想观念革新和文化再造。自媒体对性别文化重构的逻辑,不在于“谁”提供了怎样的“标准答案”,而是碰撞间产生的火花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改变。因为“媒介生产不是简单的反映论,而是一个复杂的协商、再结构化的过程;媒介受众不是简单地拒绝或采用某种媒介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情境充分利用和重新解释信息”(10)卜卫:《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理论旅行”与地方知识生产》,《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第9期。。人的观念在媒介环境下被再度形塑,人们在网络争锋的话语中被启发着如何成为真正的“我自己”。

自媒体兴起以来,媒介技术使(性别)知识的传播进入全民社交领域,其叙事模式不仅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形态,同时也反映并重塑着人们的性别观。近年来借助自媒体力量,主张女性去标签化、去消费化,推动两性平等化的主流性别观念和文化快速传播。比如,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与北大女生的对谈所引发的各种讨论,向大众澄清了女性主义不等于对抗男性,而重在反抗性别压迫、反对守旧思想、反对性别枷锁,无论女性还是男性,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在让男性女性保留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性别不再成为一个凡事首先考虑到的因素,而是每个人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因素能够被认识和回归。在上野千鹤子看来,互联网这种全新的信息工具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展现的舞台。(11)[日]上野千鹤子、铃木里美:《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曹逸冰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22年,第276页。可以说,网络上有关性别议题的各种讨论,不仅打破了女性原有的从属、边缘地位,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将女性从单纯的消费客体中解放出来,而且通过性别主义知识传播,消除了人们在性别认知中的各种误解和两性之间的对立,塑造一种互相尊重、相互平等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现实中的社会性别秩序再造。

三、互构与再造: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与清朗网络空间

自媒体时代性别文化的再造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必须以清醒的是非观念与鲜明态度进行引领。而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女性主义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引导先进性别文化传播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武器,在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媒体时代,媒介对男女形象和人的性别身份,以及性别关系的塑造,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和形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理论指导都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步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妇女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指出:“发展离不开妇女,发展要惠及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妇女的权益是人权,我们要把保障妇女权益系统纳入法律法规,上升为国家意志,内化为社会行为规范。要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努力消除一切形式针对妇女的暴力,包括家庭暴力。希望越来越多的男性参与到性别平等的倡议中来。”(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92—93页。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他强调,“要把‘键对键’线上互动和‘面对面’线下服务结合起来,确保妇联工作在网上有旗帜、有组织、有活动、有服务、有群众。妇联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运用‘网言网语’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30页。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鲜明阐释,也为先进性别文化的媒体传播提供了重要遵循,为以妇联为主体的各类行政机构和群团组织担负起先进性别文化传播的时代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自媒体时代,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推动“中国妇女报”和“中国妇女”等主流媒体与现代媒介手段相融合,利用妇女网、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倡导、示范、解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回应和引导网络性别热点话题、热议事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性别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妇联组织要依托已经形成的新媒体矩阵,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手机报、手机网站、电子阅报栏、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一起唱响网上主旋律。

(二)以主流权威引导和整合网络分歧

自媒体时代,性别议题以各种形态、各类事件出现在自媒体中,在席卷大众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意见分歧、意见分化、意见冲突,甚至表现为一种网络意见战争。无数的个体借助自媒体进行交流、评判,在新的叙事模式中可能产生共鸣、共识,也可能因意见分歧而产生谩骂、诋毁甚至冲突。可以说,自媒体既连接了不同群体,也造成了部分群体之间的割裂;既构建新的认知体系,也扰乱人们的认知;既可以使人们团结或协作起来,也能够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区隔;既可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器,也可能成为制造社会动荡的源泉。为此,必须提升主流媒体在回应热点、捕捉意见、引导与弥合等方面的能力,以主流文化对网络意见进行引导和整合,防止意见割裂造成社会群体割裂。

鉴于自媒体运作背后的商业逻辑及其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在看到自媒体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防范化解自媒体运作带来的性别鸿沟、性别观念之争,高度关注和防止网络冲突延伸到现实生活造成社会问题,甚至以舆论“带节奏”方式绑架党和政府政治行为。自媒体传播背景下,人的性别身份被嵌入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性别故事的讲述与各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更容易成为舆论热点。借助这一效应,现实中有的自媒体往往通过对女性事件、婚姻案件、群体事件等的解读、评价来引导社会舆论,达到对政府监督的政治效果。比如,在反对针对女性的暴力方面,许多人利用自媒体强大的舆论功能对伤害女性的各种暴力事件进行猛烈抨击,希望引起政府关注进而推动政策变革。但也有一些人为了博取流量,借助大众舆论力量向政府施压,形成媒体力量与公共权力的博弈与抗衡,绑架公共决策,消解政府公共权威和政策公信力。为此,在发挥好自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也要对恶意杜撰、曲解、歪解、误导公众的自媒体进行监督和约束,增强自媒体的公共责任感,防止为了流量而被资本裹挟,甚至走向公权力的对立面。要强化主流权威和主流意见,以有理有据的信息依法依规引导社会公共理性,净化网络性别话语中出现的低俗化、庸俗化、恶俗化、暴戾化倾向,在网络空间营造清爽、和谐、充满正能量的先进性别文化。

(三)在线上和线下互动中建设两性平等和谐的社会文明

自媒体时代,社会性别关系的再造与社会性别文化的变迁,随着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技术的兴起而加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到现实生活,蕴藏在网络文本字里行间的性别认知,既反映也形塑着性别关系,性别平等、社会公正、民主政治、互相尊重、两性和谐等观念在激烈的网络论争中得到传播,以性别差异为基础而衍生的各种社会性别关系,在众声喧哗中不断被解构和重塑。诸如全职太太、全职妈妈、全职儿女、父职母职、不婚不育、随父姓随母姓、拼爹拼娘、直男渣男、妈宝(妈姆)厌女、恐弱慕强、女汉子、娘炮、中年焦虑、60分妈妈等具有性别意涵的词汇,通过自媒体在大众层面走红,既折射出社会现实,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众的两性观念、婚姻观念、性别关系和生活态度,塑造的社会性别文化。为此,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信息、意见绝对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用来衡量社会主流价值、体现和维护公众权益的公器,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解构和重塑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的重要推动器。要充分利用私域性的性别议题在公共空间被呈现、被看见的契机,发挥网络性别话语引导性别观念、形塑性别文化的作用,以更为前沿和创新的方式,将两性平等的性别观念以“时髦”的网络表达形态,让大众更能被吸引、被触动、被塑造,推动现实中的性别平等关系的新发展。比如,网络上对于男性体贴、幽默、追求家务劳动的“新好男人”形象的建构,正在打破传统观念对男人的定义,同样意味着男性在固化印象中的解放。“一种打破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身份正在出现,如双向化性别气质的倡导等,确立了不论女人还是男人都是“人”的现代理念”(14)佟新:《性别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47页。。这种塑造就是一种适应自媒体娱乐化、流量化需求的全新塑造方式,对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两性分工、定义性别身份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形成现代化的性别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自媒体时代的性别文化再造,必须线上线下互动,通过形式创新、话题创新等方式吸引流量,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和影响,进而推动两性关系平等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