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2024-05-15 13:22焦驰宇赵子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年3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仪器考核

杨 赛,李 莹,焦驰宇,赵子彦,郭 婕

(北京建筑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2616)

0 引言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政府和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型仪器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但是大型仪器购置费用高、维护费用高、使用效率未充分发挥等问题逐渐凸显[1]。为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使其发挥更大效能,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开放共享的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 号),强调通过制度优化、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使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2015〕4 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6〕34 号)陆续发布,进一步强调了开放共享的作用与意义。2022 年,《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实施细则》(国科办基〔2022〕93 号)出台,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目前,北京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购置论证查重,调动开放共享积极性,以促进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2]。近年来,北京地方高校逐渐认识到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开放共享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仪器设备采购源头管控、做好基础数据梳理,到加强实验技术队伍激励,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了大型仪器效能发挥,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 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发展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1.1 发展概况

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引导下,北京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资金投入、科研实力都不断攀升。作为科技成果产出、转化以及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地方高校的重大科研仪器、精密仪器的数量也逐年增多,特别是高精尖的精密仪器投入更是投入的重点方向[3]。

北京地方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线上申请、预约、审批、结算,提升开放共享服务水平;同时,按照北京市有关部门要求,将50万元以上设备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向社会共享。另外,各高校根据学校特点,实行不同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模式,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校级、院级、实验室级平台;北京农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大仪开放共享平台,实行院级管理;北京建筑大学实行学校主导、学院主抓的开放共享模式。

1.2 面临的问题

北京地方高校目前还处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探索阶段,影响开放共享的因素有很多,如设备的政策引导、论证查重、管理使用和技术人员配置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成效。在科技部、教育部以及北京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下,近年来北京地方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部分地方高校将具有共性需求的大型仪器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部分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共享平台。但在开放共享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顶层设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推进。通过调研发现,地方高校不同程度存在内部部门的协同合作能力培养和跨部门的沟通交流不够,例如部分学校明确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具体牵头实施部门,但是没有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或者相关职能部门没有重视实施此项工作,存在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合作不落实的情况,给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带来困难,阻碍推进效率。

(2)没有形成制度闭环。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需要建立完善、严密、闭环的制度体系,确保各个制度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相互配合[4]。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各高校针对大型仪器出台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但是制度不闭环,没有相互形成约束,形成制度孤岛,所以相互没有促进作用,导致仪器考核未落实、收集科研成果难等问题出现。同时,部分地方高校没有及时修订原有规章制度,不够贴合实际需求,例如机动性、灵活性、可操作性等欠缺,没有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科技需求的不断演变。

(3)设备底数不清。底数清是高校开展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掌握清楚本单位仪器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服务。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校都建设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随时从系统中导出单台(套)价值超过50 万元的大型仪器,但是这些仪器是否都符合开放共享条件,没有明确标记或界定,如仪器是否直接从事于教学科研活动、是否服务于有保密用途的项目、是否处于海关监管期等[5]。另外,部分地方高校并不掌握大型仪器的实际状况,如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是否已经满机时运行(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专用设备800 h、通用设备1 200 h)、是否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等。对于上述问题,高校并不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效果。

(4)缺少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为参与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人员设置的各种奖励和激励措施,促使他们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提升工作效率、质量和参与度。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于提升开放共享工作的效果具有促进作用[6]。在地方高校的开放共享文件中,大多设置有奖惩章节及内容,比如明确可以给负责大型仪器的教师发放绩效补贴、在职称晋升时作为参考指标、可以减少专任教师工作量等内容。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单位碍于“绩效的平均主义”,不敢给大型仪器负责人发绩效补贴,或者存在不知道怎样合规发绩效的情况。另外,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型仪器共享工作的实际情况,没有建立科学、公正、可持续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以及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以确保绩效评价的对象、标准、方法等得到科学合理地确定和落实。

(5)开放共享积极性不高。地方高校的二级单位和课题组是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主体,其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开放共享的效果。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和课题组购置的大型仪器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场所,并且分别由实验室或教师进行管理。管理方式分散、购买仪器所需经费来源不同等原因导致管理者共享意识不强,仪器共享的难度大,使用率低[7]。此外,由于大型仪器的操作技术相对复杂,风险高,教师们参与共享使用的心理压力也相应增大。而且,大型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需要耗费精力和经验,教师们很难从高压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大型仪器的管理,也制约了他们积极参与仪器开放共享的意愿。

(6)缺少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来操作和管理,还需要专人与校外的企业、科研机构对接,加强设备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使用共享仪器。开放共享的仪器大多都是高价值、高精度的,秉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原则,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8]。然而,有些地方高校仅仅依靠仪器管理员或硕博研究生来管理,这既无法满足开放共享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也无法做到专人管理,导致仪器管理不理想、维护不及时。此外,部分地方高校对向社会开放共享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设置兼职或专职人员负责对外宣传和推广工作,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形成更加活跃的环境。

2 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实践探索

为了解决开放共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约束与政策激励,从加强基础工程、深化管理模式、做好服务保障等方面开展工作(见图1),切实让全校师生认识到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

图1 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实施路径

2.1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

(1)建立长效机制。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财务预算机制、购置论证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9]。2020 年以来,学校出台“北京建筑大学仪器设备购置论证管理办法”,修订“北京建筑大学仪器设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北京建筑大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施办法”等制度。通过制修订规范、完善的各类管理制度,加强大型仪器共享项目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优化,逐步形成以用户为中心、按需开放、利益共享、安全可控的仪器共享生态圈。同时,为了确保制度实施的效果,学校逐步完善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机制,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通过建设完善的制度,更好地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顺畅、高效推进,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加强业务归集。要想做好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必须整合优势资源,才能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力。学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以前由科发院负责,自2020 年成立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以下简称国资处)后,改由国资处负责。大型仪器主要用于实验室,设备与实验室在同一个部门,更有利于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管理。另外,为了做到不漏课题,确保所有横向、纵向科研项目均可按规定缴纳设备使用费,国资处加强与科发院联动,通过科研系统与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对接,更好地梳理科研成果,实现“应交尽交”,实现不同部门的互动与共赢。

(3)加强查重论证。论证查重是从源头控制重复购置、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10]。学校自2022 年开始,建立财务处、科发院、国资处联合办公机制,从源头做好新购大型仪器的论证工作,保障仪器的使用效率。打破以前学校不了解学院有什么仪器,学院也不了解学校有什么仪器的“双不”现象。2023 年,学校新出台《北京建筑大学仪器设备购置论证管理办法》,打破部门壁垒,实行线上审批,老师在购买仪器前,必须在资产系统中查询学校是否有类似仪器,从服务项目、使用效率、人员管理等方面说明采购的必要性,做好源头管控,防止重复购置,极大提升了仪器的使用效率。

2.2 发挥考核效力,强化政策约束与政策激励

近年来,北京地方高校经费紧张,购置科研仪器的经费不如前几年充裕,导致学校没有足够经费更新部分符合报废条件的设备,只能继续使用;有的仪器教学任务量饱满,无法对外开放,这是一些学院面临的现实问题。学校国资处多次到二级单位走访调研,了解一线老师对于开放共享的想法与需求,发挥考核的张力、弹力,强调约束与激励并举,用好考核指挥棒效力。

(1)实施分类考核。结合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教高司条函〔2000〕010号)文件,以及科技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实施细则》(国科办基〔2022〕93 号)文件要求,学校将大型仪器考核区分为科研仪器和教学仪器2 类。科研仪器主要从科研成果方面进行考核,教学仪器主要从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考核,发挥仪器最大效能,做到物尽其用。对于开放效果好的,予以后补助,必要时经费奖励。对于开放效果不好的,责令限期整改,必要时收回资产所有权,学校跨部门进行调拨。

(2)实施分项考核。将考核指标分为单位考核指标和仪器设备考核指标。单位考核指标主要是针对仪器使用单位的购置论证管理、集约化管理、开放率、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评估,来反映仪器使用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仪器设备考核指标则主要是对仪器本身的性能和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如仪器的机时利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指标,以此来反映仪器的效率和产出。

(3)实施限定考核。对于不符合报废条件但未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以及符合报废条件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尚在使用的大型仪器,如果不纳入开放共享范围,必须由二级单位提交申请,经国资处组织专家论证,只有经学校审批可以不纳入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才可以不参与绩效考核。

2.3 加强基础工程,强化台账梳理与使用登记

2.3.1 梳理大型仪器基本情况

在高校教学科研过程中,大型仪器在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仪器基本情况的梳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学校按照50 万元、40 万元、10 万元标准,分批次对全校大型仪器进行梳理,切实厘清仪器状况,做到手中有账、心中有底。

通过基础情况梳理,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全校大型仪器的规模和现状,包括仪器的购买时间、使用时长、使用情况、维修维护情况等,为下一步仪器的维护、更新和采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教生提供更方便的设备使用体验,有助于高效、优质科研成果的实现。

2.3.2 完善仪器使用记录

使用记录作为仪器使用情况统计的重要载体,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11]。考虑到线下填报使用登记时存在漏报、不报等情况,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填报,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师生使用仪器手续,变“不想填”为“我要填”。在梳理仪器台账的同时,定位每间实验室内的大型仪器,师生在使用仪器前需要填写预约单,使用完仪器后,要进行确认使用机时,这样形成“预约-使用-确认”闭环,既便于统计机时,又利于仪器的管理。同时,将预约小程序与“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对接,使用户有更好的体验感。

另外,建立仪器使用记录和管理档案,对仪器运行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对仪器使用的试验方案、条件、参数等方面进行定期审核和优化。同时,加强对仪器保养和维护的管理、预防性检查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仪器使用效率。

2.4 深化管理模式,强化模式灵活和渠道多样

2.4.1 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

为了建立健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机制,促进开放共享工作,实现特色发展、重点发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构建了“学校—学院—仪器负责人”的三级管理体系,并在规章制度中明确了学校、学院和仪器负责人的管理职责。学校负责统筹谋划,建立、完善开放共享规章制度,组织、统筹、监督和考核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并做好对外宣传工作[12]。学院负责统筹教学和科研实验任务,合理配备实验技术人员,合理制定开放共享价格,督促实验室开展仪器开放共享及测试服务工作。仪器负责人负责合理安排实验技术人员,切实做好仪器的运行维护,保障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测试服务质量,做好仪器开放共享服务与使用的记录及存档工作。

在三级管理体系下,学校将开放共享收入按照20%、30%、15%、35%的比例划分为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基金、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维修基金、二级单位管理基金、绩效奖励基金。开放共享收入既满足了学院维修设备需求,又满足了开放共享工作人员的绩效奖励需求,为持续做好开放共享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

2.4.2 多渠道开放共享

合适的开放共享模式才能有效推动开放共享工作。每个学院有每个学院的特色,例如:理学院的仪器科技含量低、专业性低,但是对职高和中小学都适用,所以通过与这些单位合作,拓宽开放共享渠道;土木学院道路实验室仪器设备价值高、专业性强,有些设备在北京地区都屈指可数,所以多与企业、科研院所联系,寻求合作项目;土木学院建材实验室通过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每年承接企业的检测项目。学校通过灵活多样的开放共享模式,打开开放共享渠道,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2.5 做好服务保障,强化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1)强化文化建设。开放共享,文化先行。学校高度重视开放共享工作的宣传,把开放共享的理念融入教学科研工作中,通过制度宣讲、专家讲座、调研交流等形式大力宣传开放共享工作,让师生由“要我共享”转变为“我要共享”[13]。学校组织开展师生开放共享交流论坛,让实验室管理人员分享开放共享经验,让实验技术人员头脑风暴,大家集思广益,为学校开放共享工作出谋划策。同时,学校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形式,宣传开放共享工作效果好的典型案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提高开放共享积极性。

(2)加强人才培养。要想达到好的开放共享效果,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好的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14]。学校探索逐步建立专业技术团队,包括仪器操作维护人员、市场开拓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要求相关人员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够全面掌握仪器运行和使用方面的相关知识,确保仪器开放共享项目的长期运作和可持续发展[15]。

(3)加强教育培训。学校和学院注重对仪器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更好地掌握仪器操作和管理技能,对仪器进行更规范、更精益的使用。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增强仪器使用人员的积极性。学校鼓励一线教师“走出去”,通过到兄弟院校调研、参加高等教育装备博览会以及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学习经验做法,开拓思维视野,不仅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工作热情,从而带动整个工作团队的士气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提升开放效果。

(4)建立考核机制。良好的考核机制使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管理更加科学、公正,提高仪器利用率和服务质量[16]。学校国资处与人力资源处共同发力,建立培训、薪酬、职称晋升等激励政策,一方面对于开放共享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倾斜,另一方面减少从事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以此鼓励仪器管理人员不断探索、发现、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仪器管理者的创新活力和个人成长动力,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和开放共享服务水平[17]。

3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施成效

学校通过强化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政策约束与政策激励、台账梳理与使用登记、模式灵活和渠道多样、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开放共享管理体系,开创了开放共享新局面。学校优先在土木学院、环能学院试点,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开放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改革2 年来取得不错效果。目前,2 个试点学院均把具有共性需求的大型仪器纳入开放共享平台,改变了以前主要以提供给校内师生使用的局面,面向校内校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2 年来,在开放共享政策支持下,2 个学院开放共享仪器数量超过80 台,开放率提升了5 倍。同时,学院注重优化开放共享机制,努力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实验能力,让大型仪器更多面向社会服务。

以三向六自由度多功能振动台系统、动三轴测试系统为例。三向六自由度多功能振动台系统是一台能够对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大型设备的振动进行检测的大型设备,其价值高,使用费用也很高,使用受众面相对较窄,难以维持日常维护成本。学院结合该设备的特点,提出加大宣传、专人专管、定向使用的管理举措,与2020 年开放机时数相比,2022 年提升了8 倍,开放共享收入既可以支撑自身维护成本,又有资金用于实验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实现双赢局面。动三轴测试系统于2008 年投入使用,已经达到了最高服役年限。随着学校教师研究领域的变化,校内使用群体逐年减少,但该设备的检测能力在北京市仍处于领先地位。学院充分利用该设备服务能力与检测特性,与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达成了框架协议,年开放机时由2020 年的200 h 提升到2022 年的2 300 h,极大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

4 结语

为了提高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程度,国家采取了多项战略措施,以支持共享经济的发展。学校坚持“合作、服务、创新”的工作理念,充分挖掘开放共享潜力,提出强化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强化政策约束与政策激励、强化台账梳理与使用登记、强化模式灵活和渠道多样、强化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等“五强化”举措,实现了资源的科学配置,形成了有特色的效率提升机制,摸索出了符合地方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新路径,为做好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贡献了北建大智慧。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仪器考核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基于能力培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
北京近4万台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