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道·深山夏牧场》中文化意蕴的解读

2024-05-15 21:22蒋紫星
青年文学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游牧李娟

蒋紫星

李娟是优秀的新疆散文作家,其作品一直致力于贴近自然和不加评判的非虚构写作。李娟本人也被誉为“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她用细腻的笔触打造了一系列尽显新疆自然风光的散文集《羊道》三部曲,而《羊道·深山夏牧场》是她记录跟随哈萨克族扎克拜妈妈一家在历经寒暑的迁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真情实感。李娟出版了《羊道》《冬牧场》《我的阿勒泰》等多篇散文,其散文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叙事方式独特真实,大多采用纪实的写作手法,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充满了诗意。李娟的“羊道”系列散文不仅表现出对游牧民族文化的关注与思考,还探究了生命的真谛。本文以《羊道·深山夏牧场》中作者亲身经历记录的游牧生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来探索其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对新疆自然风光的赞美

李娟的散文都是围绕着她在阿勒泰的生活经历进行书写的,其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其散文清新自然、别具一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李娟的散文《羊道·深山夏牧场》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为读者们展现了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她也正是借助笔下所描绘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地理环境,表达了自己对阿勒泰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游牧民族生存状态的关切。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区域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界中万物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地理包括一个地区的气候、物候、地貌以及水文等特征。通过对该地区地理文化知识的了解,我们就能更加理解该地区人们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娟笔下的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在祖国的边陲地带—阿勒泰地区。美丽幽静的阿勒泰地区是中国西北部唯一一个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通道和新疆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有着丰富的水草资源,素有北疆“水塔”之称,也被称为“中国雪都”。在李娟的《羊道·深山夏牧场》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她所处的吾塞是在阿尔泰山脉的主山脊附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由于海拔高所以导致气温常年偏低、气候多变、山上积雪常在。正是这样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得新疆阿勒泰的自然风景充满了原始的力量。虽然阿勒泰夏牧场的气温偏低,但其含水量是十分丰富的,她在《卡西的信》中写道:“临近七月,雨一天到晚不停地下啊下啊,害得我哪儿都去不了。虽然冬库尔也是雨水充沛的地方,但那里好歹下一天停一天,或下半天停半天。哪像吾塞,总是一连几天淅淅沥沥没完没了。”正是由于丰富的含水量让这片幽静的地区拥有着茂密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沼泽和湖泊等地理资源,在李娟的散文中的山峰、沼泽、湖泊等都透露出这些自然景观原始的魅力。这些丰富的地理资源孕育了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这里不仅生长着少量的某类野生郁金香,还生长着大量的西伯利亚落叶松以及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阿勒泰丰富的物候条件为李娟营造了独具浪漫气息的生活环境,这些自然的美成了她笔下的描写对象,她用优美的文字将新疆阿勒泰地区自然景观的壮美描述了出来,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她对游牧民族生活的热爱。

新疆自然景观的壮阔和它所独有的边缘文化在李娟的散文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对其作品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天高地阔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由粗犷但又不失温情的游牧民族生活让她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从而使她的文字充满了力量。而她笔下的自然万物都被赋予了生命的张力,这使得她的作品散发着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散文中大量的景色描写也体现出了李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新疆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二、对游牧民族民俗的呈现

人文环境又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与人类活动和生活习惯有关的风俗文化、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等民俗地理。人文环境之中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长期的打磨而发展形成的精髓,通过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思想观念以及价值核心。李娟笔下的《羊道·深山夏牧场》为我们介绍了大量有关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娟对哈萨克族的喜爱及其对民俗文化的尊重。

(一)饮食文化

司马迁说过:“民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在人类生活中,食物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饮食习惯也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风格和文化传统。哈萨克族由于长年以放牧为生,所以其食物主要源于所喂养的牛、羊等哺乳动物。因为居住在气温偏低、气候多变的阿勒泰地区,所以肉食和奶制品成了哈萨克族的主要食物,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能量。李娟的散文里有着大量介绍哈萨克族饮食的内容。她在《伟大的厨子李娟》中写道:“家里难得做一次包子吃,但每次卡西都会切一大堆触目惊心的肥肉块进去,块块都有手指头大小……那些肉一般都是去耶克阿恰的人带回来的,大都是煮熟的。肯定是从谁家宴席上剩下来后,被互相送来送去,最后流传到了吾塞。”这里体现出了哈萨克族人民在饮食方面的独特性,其独特性是由于所处的恶劣环境所导致的。哈萨克族人民由于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阿勒泰牧场之中,常年的气温偏低使得其需要更多的热量维持身体机能的運转,而肥肉所含脂肪较高,恰恰能够弥补他们热量的流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生活物资匮乏,所以哈萨克族人民非常珍惜食物,即使生活不够富足,但他们依旧乐于分享,展现了该民族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李娟的散文《伟大的厨子李娟》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每天差不多只有茶水(一天最少喝八碗,斯马胡力他们至少二十碗)和干馕(大部分时候还是用没发酵过的死面烘烤的)可充饥。此外每天一次的正餐几乎只有面食,拌面、汤面、包子之类。偶尔吃一回珍贵的米饭,又总是被卡西这家伙煮得坚硬无比,嚼在嘴里似根根钢钉。”这里介绍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日常食物,可以看出食物极其简单。阿勒泰夏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由于时常会遭遇恶劣的天气,所以他们制作食物更加看重的是食物制作是否方便携带以及是否能有效地抵御饥饿感这些特点。

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哈萨克族人民独特的饮食文化,在李娟的笔下,哈萨克族的生活是平淡而不失趣味的,她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刻画不仅拉近了读者与她笔下哈萨克族的距离,还让我们感受到独属于游牧民族的烟火气,也让我们在这些日常生活里体会到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不易与凡俗生活的可爱。

(二)穿着习惯

一个民族的服装服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以及价值观念。李娟在《期待已久的弹唱会》中写道:“老头儿们也着实修饰了一番,不约而同地戴上了豪华隆重的传统帽子。一顶一顶,蒙着绸缎的面子,翻着狐狸皮的金毛,又高又沉,也不管会不会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小孩子们一个个被包裹得花花绿绿,闪闪发光。尤其是刚刚举行过割礼仪式的孩子,还披着金丝绒斗篷,背后挂着猫头鹰或白天鹅的羽毛,神气活现。最出风头的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穿着一件半旧的蓝色条绒坎肩。坎肩前前后后竟然密密麻麻缀了一百多枚古老的纽扣,每一枚都独一无二……这件坎肩一看就知道是一件传家之宝,相当耀眼。”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哈萨克族,其穿着习惯与他们的环境息息相关。哈萨克族常年生活在寒冷的高原之上,所以其在衣服上搭配动物的皮毛不仅可以保暖抵御严寒,而且可以体现该民族草原游牧文化的特点。而在斗篷上挂上猫头鹰的羽毛则是被哈萨克族视为吉祥的象征,也体现出了哈萨克族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而在衣着上镶嵌各种银饰不仅是因为银饰能够增加衣着的华丽,而且银饰也能化解森林中的瘴气带给牧民的影响。

阿勒泰游牧民族的穿戴习惯处处散发着游牧生活的气息,也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带给我们强烈的审美冲击。李娟对于哈萨克族的衣着服饰的描写不仅体现了该民族的智慧,也给我们展现了生活在游牧地区的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语言习惯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民族稳定的基本特征之一。首先,李娟在散文中使用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地名,如“吾塞”“耶克阿恰”“沙依横布拉克”等。这些地名在李娟散文中自然地穿插,使得李娟的作品更加贴近了哈萨克族的生活实际,凸显出李娟写实的写作风格。其次,李娟在散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哈萨克族的方言,如“巴依”(财主)、“拖依”(宴会)、“陶克”(母鸡)等,这些哈萨克族基本词语的使用使得阿勒泰地域的文化在日常化的写作中展现了出来,也将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以及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呈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哈萨克族真实质朴的生活气息如一阵风扑面而来。

李娟作品的独特性体现在她将哈萨克族牧民在受游牧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人生态度通过日常小事的描写表现出来。她以自己的第一视角观察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包括在生活中展现出的思想观念,她用不加评价的语言描述着他们的生活,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她眼中的新疆哈萨克族。

三、游牧文化的忧患意识

李娟的《羊道·深山夏牧场》不仅向我们展现和记录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命形式与文化传统,而且还抒发了作家对于传统游牧文化的关切与担忧。她以“写实”的写作手法,为我们高度还原和呈现了哈萨克族的真实生存景观,在她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游牧人民的生存是多么艰辛与不易。她在《病的事和药的事》中写道:“大家共同的毛病是缺维生素,不仅因为长年缺乏水果和蔬菜,大约还有水的问题。这一路上,我们喝的不是冰块化开的水,就是冰川融化的溪水、河水,少有喝泉水或沼泽水的时候。到了南面的冬牧场上,一整个冬天更是只有雪水可喝。这些水太过纯净,微量元素不足。而最好的水据说是从大地中、从泥土中渗出的水。老一辈人总是说,没吃过泥土的小孩长不好,还是有些道理的……全家人的手脚都裂着血口子,指甲根部全都烂兮兮的。听妈妈说,可可最严重,他的手掌心顺着掌纹不停地裂血口子。”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游牧民族生存境况十分不容乐观。她的散文里通过描写作者自身打水、挑水的过程,多次向我们展现了在游牧人的生活中水资源的珍贵。即使是不常喝到的沼泽水上面还会附着着枯草、泥团、死虫子等悬浮物,水源环境不佳是导致疾病滋生的主要原因。这些恶劣的生存条件引发了她对游牧民族生存的关切与担忧。游牧民族是一支永远走在路上的民族,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转场迁徙的民族。哈萨克族依靠自然生存,他们以草原为家、以羊群为伴,但他们的这种生存方式对于生态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李娟的作品里,我们能夠透过她的叙述感受到游牧文化的魅力,深切地体会到游牧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易。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传统游牧文化的冲击在李娟的散文中展现得尤为明显。如何改善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以及保护以游牧为核心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引发了李娟的关注与思考。

李娟的散文《羊道·深山夏牧场》是在讲述她跟随哈萨克族牧民迁徙的生活经历,她用文字记录每天所见到的优美的新疆自然风光,以及她所听到的大自然美妙的乐曲,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温暖,那些温暖的人们与故事都带给了她心灵上的感动和慰藉。她在日常琐碎的事件中诉说着新疆阿勒泰这片净土的美丽,在平凡的生活里讲述着独属于新疆哈萨克族人民的文化习俗,讲述着那些可爱的人和可爱的生活。她用最质朴的语言传达出她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哈萨克族人民的喜爱和对他们生存现状的担忧。阅读李娟的作品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哈萨克族的真实生活状态,触碰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游牧李娟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都市游牧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plus medications for senile osteoporosis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BMP-2 and OPG levels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Analysis on 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by Oct.2016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