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设计研究

2024-05-15 04:59姜男男李广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指向结构化语篇

姜男男 李广

課程内容结构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新动向,“问题”作为实施课程内容的重要途径,也需要具备“结构化”特征。“结构化问题”能够联结零散、孤立的信息与事实性知识,是通向关键性理解之门。在分析新课标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与英语学科本质的建议与指导基础上,可以厘清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内涵,明确其目标指向、关键特征及核心要素。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内容维度可从来源、类别与层次等方面探寻载体,设计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框架能够帮助教师明晰“结构化问题”设计的策略。具体包括:分解课程标准,生成整体性“结构化问题”;围绕主题意义,派生专题性“结构化问题”;设计问题系统,促进“结构化问题”解决。

初中英语教学;“结构化问题”;大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姜男男,李广.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设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13):46-50+71.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高质量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突破需要高质量问题精准合理的设计”[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版英语新课标)同样将问题解决作为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与途径。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指向课程内容向学生素养的转化,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因此,指向素养发展的问题也需要具备“结构化”特征。课程内容结构化强调“优化呈现方式,使各部分内容彼此间建立有机联系”[2]。“结构化问题”驱动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强调问题间的关联,进而促进结构化知识的形成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将结合义教版英语新课标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与英语学科本质的建议与指导,探讨初中英语教学“结构化问题”的设计前提、设计框架与设计策略,以期发挥问题设计对于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

一、内涵厘清: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设计的前提

设计初中英语教学“结构化问题”的前提是从目标指向、关键特征及核心要素等维度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内涵加以厘清。

1.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目标指向

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设计应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而素养导向下的英语学科知识学习应指向全局性理解、形成英语学科专家思维,并最终促进人的精神成长。

(1)提升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全局性理解

珀金斯认为,真正透彻理解的知识应基于“全局性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能够具有深刻见解、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变得更有道德观与同情心,并在多种场合中运用知识[3]。初中英语教学“结构化问题”的目标在于超越语音、语法、词汇等事实性语言知识的掌握,整合碎片化语言知识,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概念性理解与迁移运用。英语教学“结构化问题”的目标在于引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全局性理解,促进语言知识间的整合,挖掘语言的使用价值,促进语言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帮助学生形成英语学科的专家思维

素养导向下的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复杂情境中问题所需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正确价值观为目标,而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需要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即具备一定的专家思维,“如果建构了专家思维,那么就在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现在和未来之间搭建了一座牢固的桥梁,专家思维是可以从学校教育迁移到现实世界的”[4]。围绕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而设计的问题只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并不能自动激活,而英语教学中的“结构化问题”是基于大观念与主题意义加以设计的,能够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一定的结构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英语学科专家思维。

(3)推动学生进行人性意义的自我建构

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共同承担着促进人的精神成长的根本任务,英语学习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主观精神,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探寻生活的价值与意义”[5]。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对世界、生活及自我的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我”等主题意义范围内的“结构化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不仅能够习得相关主题范围内的结构化的语言知识,而且会逐渐对人性意义加以理解,进而建构人性意义的理解,发挥英语学科促进人的精神成长的育人价值。

2.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关键特征

“结构化问题”指向对结构化课程内容的关键性理解与应用迁移。为实现关键性理解与应用迁移的目标,应将“结构化问题”视为英语学科中最为基础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孤立的事实或形成某种技能的问题。基于以上要点,可以概括出“结构化问题”的关键特征。

(1)答案开放并引发持续思考

英语教学中的“结构化问题”指向对英语学科大观念的理解。大观念的理解并不是掌握专家结论就可以做到,而是要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顺利提取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即形成一定的专家思维。英语教学中的“结构化问题”通常是围绕主题意义的探究而加以设计的,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及生活背景等方面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主题意义的理解并不相同,因此,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并没有对错之分。同时,由于英语学习的持续性与渐进性,不同年段的学生对同一主题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因此,英语教学中的“结构化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持续思考。

(2)总括知识并指向学科思想

素养的发展不是不需要知识,而是需要超越碎片化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因此,英语课程面临着解决“学不致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结构化问题”,引导学生在主题意义探究活动中逐步掌握英语学科思想,即语言知识的选择要结合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及交际场合的语境要素。这也是英语新课标在语言知识部分中加入的语用知识的范畴,旨在帮助学生“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6]。

(3)吸引学生并贴近真实生活

英语新课标强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具体而言要“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7]。作为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关键媒介,英语教学中的“结构化问题”设计要能够吸引学生,并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因此,教师应围绕主题意义,“努力通过提问和对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构造个人对内容理解的意义”[8]。

3.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核心要素

“结构化问题”的核心要素与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相契合。核心素养以育人为目标,核心素养的形成又需要结构化的知识;核心素养需要在学科实践中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知识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结构化问题”核心要素又将促进“结构化问题”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用的实现。

(1)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育人目标

英语新课标将主题作为课程内容六要素之首,引领着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策略的学习,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即是围绕主題意义探究活动而展开的“学用合一”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核心要素应将主题意义作为其重要构成要素。一方面,基于主题意义的引领性作用与价值,主题意义能够使孤立零散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得以整合,形成结构化知识;另一方面,基于主题意义的真实性,基于主题意义设计“结构化问题”能够使英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通,“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对知识加以应用 ,才能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意义”[9]。

(2)以大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

以素养为导向的“结构化问题”设计需要指向结构化知识的形成。英语学科的结构化知识即是“经过梳理、组织和整合文本信息后形成的概念结构”[10]。结构化知识是围绕主题意义而建构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整合零散孤立的语言知识与事实信息,并帮助学生感知、体会语言知识与表意功能的联结,有助于改变学用分离的英语学习问题。此外,学生在围绕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的过程能够不断延展对不同层次结构化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大观念的持续性理解,最终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基于以上分析,“结构化问题”需要将以大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作为核心要素。

(3)以学科实践为特征的学习体验

“当课程与教学指向发展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的时候,必然与学科实践化为一体”[11]。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走向主动探究,学生需要将学习过程与知识使用过程相结合。知识运用具有过程性和生成性,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即是体验的过程,在体验过程中生成对学科知识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理解。英语教学中的“结构化问题”应该以驱动学生对语言知识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验为目标。

总之,英语学科“结构化问题”以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依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可以将英语学科“结构化问题”界定为围绕特定主题,旨在促进学生正确理解他人意图、观点及态度,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提出个人观点与见解的问题。其中,针对特定主题进行正确理解与得体表达,要求学生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外文化差异与世界多样性,在这一正确价值观与必备品格引领下,学生需要具有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理解与得体表达的关键能力。

二、内容维度: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设计的载体

1.依据教育目标,确定“结构化问题”的来源

“结构化问题”是教育目标的实现方式。泰勒认为教育目标的制定需要综合的信息来源,可从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以及利用哲学与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12]。也有学者从问题的指向维度将课堂教学问题分为生活问题和学科问题,并强调要将学科问题与生活问题相关联,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13]。综合考虑教育目标的选择以及英语学科生活问题的类型,可将英语学科“结构化问题”的来源确定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主题意义的探究及对英语学科思想方法的探究。

(1)源于对个人精神成长的困惑

英语课程强调学生的个人精神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英语课程内容将“人与自我”主题划分为“生活与学习”及“做人与做事”两个部分,通过对“人与自我”及其子主题的意义探究,对学生精神成长中的困惑加以分析,探讨解决办法,促进以主题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的建构。

(2)源于对世界文化差异的尊重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正确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客观理性地面对世界文化差异的文化品格,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英语教学“结构化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世界文化差异入手,加深学生对世界文化差异的感知、理解与尊重。

(3)源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人与自然”主题是英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英语课程中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与宇宙探索等问题。基于英语课程内容的要求,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与行为为目标,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4)源于对学科思想方法的探究

英语教学“结构化问题”关注英语学科问题与学生生活问题的整合。主题意义探究类问题指向学生的生活问题,英语学科问题须超越事实性知识,而经由对学科思想方法的探究而设计。指向学科思想方法探究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从“浅而多”的事实性知识学习走向“少而精”的学科核心概念与思想的理解与迁移。对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探究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是对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整合。

2.结合学习过程,厘清“结构化问题”的类别

英语学科“结构化问题”的设计应依据英语学科方法,贯穿英语学习的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为目标。因此,分析英语新课标及其相关语言学理论基础对英语学科方法的指导与建议有利于厘清结构化问题的类别。

(1)指向意义协商与建构的“结构化问题”

英语学习的目标在于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正确理解与得体表达意义。“语言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即掌握目标语言的意义系统,并能在具体语境中建构意义,实现交际目的”[14]。此外,英语新课标强调学生要感知、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引领着语言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通过迁移创新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表达主题意义。因此,指向意义协商与建构的“结构化问题”可以在“why”层面加以设计,如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意义,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图、态度或观点?

(2)指向语篇分析与鉴赏的“结构化问题”

语篇是表达主题意义的载体,而指向意义协商与建构的“结构化问题”需要指向语篇分析与鉴赏的“结构化问题”加以支撑。指向语篇分析与鉴赏的“结构化问题”关注作者为表达特定主题意义所采用的文体特征、语言特点及信息结构。因此,指向语篇分析与鉴赏的基本问题需要在“how”的层面加以设计,如“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语篇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态度或观点,这类语篇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等,这类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意义协商与建构类问题的支撑,同时也驱动着结构化语言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3)指向语言学习与理解的“结构化问题”

语篇不仅是主题意义的载体,同时也承载着表达主题意义的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这即意味着对语篇加以分析与鉴赏是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进行的。因此,指向语篇分析与鉴赏的“结构化问题”的探讨需要指向语言学习与理解。语篇内的语言知识共同为语篇意义的表达服务,因而应将语篇知识看做是围绕特定主题意义而组织的结构化知识。指向语言学习与理解的“结构化问题”可从“what”层面加以设计,指向基于主题意义的结构化知识的提取与建构。此类问题通常可以表述为“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为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意图,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重音来阅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语法结构、词汇来表达观点或态度”。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不断追问,语篇事实信息会不断完善,语篇信息的组织方式及结构化知识也会不断得到丰富。

3.基于大观念,划分“结构化问题”的层次

大观念有层次之分,“英语学科大观念的层次应参照英语语言知识的层次来划分”[15],由于“结构化”问题是指向大观念的探究与理解的,所以“结构化”问题的层次可参照大观念的层次进行划分。系统功能语言学代表人韩礼德认为,语言系统具有层次性,“各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即对意义的选择(语义层)由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体现,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由对音系层的选择体现,对音系层的选择由对实体(语音、文字)的选择体现”[16]。因此,基于语言知识的大观念的理解需要以指向意义协商与建构的“结构化问题”加以驱动,而基于语篇知识的大观念需要在探究指向语篇分析与鉴赏的“结构化”问题过程中加以理解,基于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大观念需要指向语言学习与理解的“结构化问题”驱动。当然,这三类“结构化问题”同样存在着“体现”关系,指向意义协商与建构的“结构化问题”会驱动指向语篇分析与鉴赏的探究。同样,指向语篇分析与鉴赏的“结构化问题”会驱动指向语言学习与理解的“结构化问题”的探究,如图1。

三、设计策略: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框架建构

明确初中英语教学中“结构化问题”的内涵是进行问题设计的前提,教师在设计“结构化问题”的过程中也应受到一定的规约,在一定的框架指导下进行。

1.分解课程标准,生成整体性“结构化问题”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它超越了具体主题单元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结合课标设计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加以分解,生成整体性“结构化问题”。整体性“结构化问题”是宏观的,是跨单元、跨主题的指向英语学科思想的关键问题。

(1)提取课程内容的重要概念

课程内容规定了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概念,所谓重要概念即是能够超越具体内容并可以体现学科本质的概念。如在课程内容的“语音知识内容要求”部分,我们可以依据“根据重音、意群、语调与节奏等语音方面的变化,感知和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义、意图和态度”[17]这一陈述,提取“重音、意群、语调与节奏等语音方面的變化能够影响意义、意图和态度的表达”这一重要概念,这一重要概念也可称作英语学科的大观念。因为“结构化问题”指向大观念的形成,所以设计“结构化问题”的过程需要以提取大观念为前提。

(2)锚定课程目标的素养要求

课程内容规定学生“学什么”,而课程目标规定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明确了以大观念为核心的学习内容后,教师需要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及学习能力”等目标要素中的层次性要求为指导,如在“语言能力”中的“感知与积累”部分要求做到“能识别不同语调与节奏等语音特征所表达的意义”;在“习得与建构”部分要求“围绕语篇内容记录重点信息,整体理解和简要概括主要内容”;在“表达与交流”层次则要求“能围绕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语音、语调、用词基本正确,表达比较连贯”。

(3)生成跨越单元的“结构化问题”

在提取了课程内容的重要概念,并以素养目标作为规约后,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生成跨单元的、可迁移的整体性“结构化问题”。大观念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感知与探究,最终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大观念来解决问题。围绕语言知识的大观念设计的“结构化问题”同样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对“重音、意群、语调与节奏在表达意义的作用”的理解,再到对这一语音知识的大观念的运用。这一系列的“结构化问题”会贯穿整个初中学段的学习,教师应基于这些“结构化问题”引导学生持续探究语音知识对于理解与表达主题意义的功能。

2.围绕主题意义,派生专题性“结构化问题”

整体性“结构化”问题是比较宽泛的跨单元的宏观性问题,而英语课程内容是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三大主题、相应主题群及各子主题加以组织的,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也是“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18]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将整体性“结构化问题”加以分析,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专题性“结构化问题”。基于主题在课程内容组织及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深入研读语篇内容,提取单元及语篇主题意义,从整体性问题中派生出专题性“结构化问题”。

英语新课标指出,开展语篇研读要“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19]。可见,整体性“结构化问题”可与特定主题的结构化知识、语篇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相结合,提出适合在特定单元内学习的专题性“结构化问题”,示例见表1。

3.完善问题系统,促进“结构化问题解决”

“结构化问题”居于教学的中心,是强有力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问题间的相互关联性,另一方面由于“结构化问题”解决的复杂性与困难性,教师应围绕“结构化问题”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设计辅助问题,完善问题系统,促进“结构化问题”解决。

(1)激趣导入,提出引导性问题

引导性问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对问题的探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性问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英语教学中引导性问题的设计过程应是在语篇研读的基础上提炼主题意义,进而寻找主题意义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结,从学生的个人精神成长与困惑、环境生态保护、世界文化差异及学科思想方法等维度加以设计。引导性问题与“结构化问题”的区别在于其目标指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触及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与理解。

(2)分解问题,提出衍生性问题

引导性问题为“结构化问题”的提出做了铺垫,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对“结构化问题”的探究中。为分解“结构化问题”,教师需要设计衍生性问题,因为“对于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再提出一个衍生性问题。衍生性问题常常是原题的改头换面,不过增加了一些线索或暗示”[20]。英语教学中的衍生性问题可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与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的关系等角度给予学生提示。教师从“结构化

(上接第50页)“问题”的答案入手,寻找与答案类似或相反的语篇结构、语法表意功能入手,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同类知识的迁移,既获得对同类知识的深化理解,也实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

(3)迁移应用,提出真实性问题

指向素养发展的课程内容应以“整体—部分—整体”呈现,因而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也应从指向对课程内容整体感知的引导性问题开始,到衍生性问题对整体性与专题性“结构化问题”的分解,实现对词汇、语法、语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最后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素养发展即是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情境中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正确价值观。为实现学生的素养发展,教师可以设计真实性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性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意识,培养学习能力。

“结构化问题”的设计是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有效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情境循环往复地实践反思,不断总结“结构化问题”设计的实施要点,发挥以问题促进结构化课程内容向学生核心素养转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云飞,肖龙海,董红丹.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教学“真问题”的设计:意蕴、形态与寻解[J].中国电化教育,2022(09):122-129.

[2] 吴刚平.课程内容结构化改革新动向[J].内蒙古教育,2022(06):35.[3] 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51.

[4][5] 刘微.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2.

[6][7][17][18][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49,19,49,48.

[8] 麦克泰格,威金斯.让教师学会提问: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M].俎媛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90.

[9] 陆卓涛,安桂清.学科实践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9):73-78.

[10] 张秋会,王蔷.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1):11-16.

[11] 张华.论大观念课程与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23(01):3-13.

[12]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5.

[13] 余文森,龙安邦.以问题为导引: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03):1-6.

[14] 韩宝成,梁海英.整体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协商活动[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21(01):102-113.

[15] 姜男男,李广.基于大观念的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01):138-145.

[16] 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學[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6.

[20] 陈振华.教学中的问题: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2(04):30-39.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指向结构化语篇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基于软信息的结构化转换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