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生 李朝宝
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是基于学情、时事热点、课程内容等因素选择一定的社会问题,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而建构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科实践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知识建构逻辑、生活融合逻辑、价值生成逻辑。通过大概念主题式教学、实践议题体验式教学、项目式综合性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及前学科实践、准学科实践、真学科实践的学习路径,可以实现学生的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转化,进而构建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的学习样态。
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实践逻辑
马雪生,李朝宝.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的内在逻辑、学习方式与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13):51-54.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需要建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构建學科实践的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是基于学情、时事热点、课程内容等因素选择一定的社会问题,通过情境创设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而建构的一种教学方式。构建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样态要求厘清其内在逻辑、明晰其学习方式、建构其实施路径。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的内在逻辑
1.知识建构逻辑:以学科知识为根基,从静态知识转向动态知识
知识建构逻辑强调基于学科实践对学科知识的深度加工和整体建构,促使知识从“碎片”变为“整体”、从“静态”转向“动态”。首先,学科实践是以知识为根基的。学科实践是认知式实践,它以知识理解为基础,伴随着个体对知识逻辑、知识发生、知识生成和知识价值的相遇与对话,体现“强有力的知识”的教育价值,依此深化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运用与转化。此外,学科实践作为“以知识为根基的方法论”[1],要求课程教学保持知识理解和实践学习的张力,创设知识发生过程的学科实践情境、学科知识发展情境以及学科知识应用的社会实际情境,据此让学生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解决问题。
其次,学科实践促使静态知识转向动态知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认识真实世界,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据此,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知识与探究二者通过融合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手段,在这一交互中生成了知识[2]。传统的知识观主张知识具有静态性,培养的是形式思维;实践取向的知识观主张知识具有动态性,“只有将知识作为探究或反思性思维的副产品,才不会伤害学生的智慧”[3]。学科实践认为,知识内在地具有情境性,在面对真实的、复杂的、不确定性的情境时,我们需要的是反省性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思维[4]。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可以实现“人—知—客观世界”的意义关联,知识由“静态”走向“动态”。
2.生活融合逻辑:以学科问题为依托,从坐而论道转向知行合一
生活融合逻辑强调基于学科实践将学科知识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与学生个体建立联系,并产生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借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首先,学科实践以学科问题为依托。学科问题作为融合知识结构、学科逻辑和学科育人的情境载体,是承载社会生活情境、知识多维性以及多元互动的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多维学科情境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学科情境生成学科问题,将学科问题作为实践学习任务的一条主线,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复杂性、系列化、非结构化的问题链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问题探究中深化知识理解,走向知识运用。
其次,学科实践强调从坐而论道转向知行合一,即突出在行动中学习、实践中学习。“坐而论道”把学科学习局限于讲授、练习、背诵的“静态式”方式上,缺乏现实生活和时代话题的介入,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旁观者。“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做中学”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真知,在“做”中逐步丰富自己。“用中学”指向三个层面:目的上强调“学以致用”;功能上强调“以用促学”;过程上强调“学用统一”。“创中学”就是通过行动学习实现知识的创造性转化,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3.价值生成逻辑:以身心融合为旨归,从学科学习转向素养生成
价值生成逻辑旨在促进个体身体与心智融合,发挥学科实践的桥梁作用,从学科学习转向素养生成。首先,学科实践强调身心融合。在实践哲学看来,只有通过具身性实践,客观性知识才能和个体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融合,深化知识的个体意义,形成“强有力的知识”。学科实践的具身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重视体验学习,回到体验,就是回到个体的生活世界,身体体验比纯粹的知识学习更重要;二是重视意会认知,情境学习中蕴含大量意会认知的成分,这些成分能够让学生“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在探究中生成意会性知识;三是重视情感关切,情感和信念并不是副产品,而是内在于科学认知过程的,并具有定向功能[5],只有将知识融入个体情感,进而转化为信念,知识才具有生命力。
其次,学科实践注重素养生成。学科主导的课程观强调课程的核心是学科知识,但仅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是不可能形成素养的,“只有当正确的知识与习得知识的正确过程相匹配时,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素养。换句话说,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能力、品格、观念)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我们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去行动”[6]。第斯多惠认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7]。素养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知识与素养之间存在着天然间隙,这就要求建构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实践活动,将个体认知、思维、意志、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学科知识的探究、运用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知识学习转向素养生成。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的学习方式
以学科实践为路向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试图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灵活运用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8]。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主要通过大概念教学、议题式教学及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来呈现。
1.基于大概念教学的知识体系建构主题化
大概念教学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明晰化大概念,就是基于学情和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的本质,建构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概念群,进而理解知识的情境意义。即从知识的产生与来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科的方法与思想、知识的关系与结构、知识的作用与价值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度挖掘课程资源[9]。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前理解、挑战处、困惑处、关键点、发展区”,对课程内容进行概念化解读,确定学科大概念。按照“大概念→核心概念→具体概念”的逻辑进路,建构知识体系。二是具体化大概念,就是依据结构完整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交互整合[10],设计进阶式的大概念教学目标;通过“(运用)具体概念→(执行)学科任务→(呈现)行为表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建立结构化的认知逻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过程化大概念,就是基于大概念的进阶,建构“大概念→实践性问题→活动型任务”的学习路径。在主题情境的创设与活动任务的设计上,要让情境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科内容、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基于实践性议题的学习体验活动具身化
基于学科实践的学习体验活动,要对学生主体的具身感知加以观照。基于实践性议题的学习体验活动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课前教师指导实践,学生投身实践;课中教师引领议学,学生参与议学;课后教师助推实践,学生深度实践[11]。从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视角来看,学科实践要引领学生将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前实践旨在丰富体验,引发认知需求,增强学习动机;课中实践在于建构知识,发现知识的现实意义,提升价值辨析能力,激发学生从“知”到“行”的意愿;课后实践旨在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个人行为和个人信仰,深化知识的理解、习惯的养成以及价值观的养成。据此,教师可以借助以理解为核心的UBD理论,设计包括目标、情境、角色、标准、成果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度实践,并通过实践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个人行为。当然,学生在课后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多困难,教师在加以引导的同时,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强化自我监控,保持对自我行为的觉知、评价和反思,明确课后实践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增强课后实践的内驱力。
3.基于项目式教学的综合能力培养范例化
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科实践活动主要依赖于范例,而不是规则,规则代表着一种普适性的方法论,而范例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项目式教学的社会实践项目包括“研究性社会实践项目”“学科体验性社会实践项目”“模拟社会实践项目”等。研究性社会实践项目包括社会调查项目(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综合探究项目(如微观市场主体有活力);学科体验性社会实践项目包括职业体验项目(如校园义卖活动)、社会服务项目(如投身强国伟业);模拟社会实践项目包括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模拟法庭等项目。项目式教学设计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依据学习任务,确定项目主题,研判“教什么”;二是设计大项目,分解小任务,设计课时教案,预设“怎么教”;三是开展评价,检查学习效果,反思改进,确定“怎么评”。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引领者,引领学生通过对驱动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问题解决、成果展示整合在一起,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的实施路径
依据新课标“教学建议”的要求,并结合实践经验的总结来建构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前学科实践路径、准学科实践路径和真学科实践路径三个层面[12]。
1.前学科实践:基于知识理解,注重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拉近学生与学科实践的距离,实现知识理解,这一方式即为“前学科实践”路径。
(1)精准选择案例。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案例选择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正面性,因为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如果使用负面性案例偏多,容易给学生带来负能量,导致教师“传播正能量”的初衷會大打折扣;二是真实性,只有选取与学生生活、时代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才能回应学生关切,激发学生探究的意愿;三是适宜性,面对大量的案例素材,教师要选取适配学生认知水平的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情感,实现知识迁移。
(2)注重问题设计。基于案例教学,就是围绕学科问题,开展“自学·合学·展学”的互动过程。问题设计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多元性,问题设计既要结合案例,又要指向学习内容,还要依据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二是逻辑性,问题设计要基于结构化、立体式、进阶式的要求,从中心议题到子议题,再从子议题到具体问题的设计,都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开放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面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得出各自的结论。
(3)建构知识体系。案例教学切忌“看起来热闹,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到”的虚假繁荣,这就要求问题设计要基于系统化思考。一要聚焦大概念,抓住了大概念,也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纲”,教学的路径将更加明确;二要具体化大概念,将大概念分解为中心概念,再从中心概念分解为具体概念,进而形成问题链;三要形成知识结构图谱,结构化的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实现知行合一。
2.准学科实践:基于知识运用,引导活动探究
通过学科实践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与运用,这一路径为“准学科实践”路径。
(1)明确探究目标。学习目标既是学生学习的始端,也是学生学习的终端。明确探究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基于什么来探究,真正的学科探究要基于时代主题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学科概念、感悟学科价值,体现“做中学”;二是基于怎么来探究,探究活动要依据学生基础、学习内容与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的“痛点”、“堵点”、目标要求等,让探究活动服务于学科教学。
(2)确定学习任务。可基于大概念、议题式、项目式的学习方式,驱动学生在序列化活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基于以下两点:一要服务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既要依据课程标准,也要指向学习目标,预判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落实效果评价;二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切,适切的学习任务应该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3)彰显价值引领。活动探究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价值引领的过程,重在实现学科育人。一是学习目标要突出价值引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探究活动的具体学习目标,既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对探究过程要及时开展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加强指导,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开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变化。
3.真学科实践:基于知识转化,实施社会实践
基于学生参与真实社会生活的育人样态,达到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转化,这一路径为“真学科实践”路径。
(1)统筹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与管理方面要求整合设计、整体推进。一是重构学科内容,教师要立足学情、教学内容、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形成社会实践活动单元,开展社会实践学习;二是开展跨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通力合作、借力而为,选择内容紧密、学科交叉的内容主题,开展红色研学、志愿者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究等活动。
(2)统筹规划活动的进程。针对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教师要统筹规划,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凸显活动育人。一是确立实践主题,为活动开展明确方向,活动主题也是社会实践目标和活动内容的综合体现,通过聚焦实践主题,开展考察、体验、研学等系列活动;二是提前做好准备,社会实践开展之初,教师要明确此次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带着任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明晰在活动中具体要做什么、达成什么要求等。
(3)践行知行合一。社会实践的目的旨在从“知”到“行”,而学生行动的质量和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价来考量。一是做好观察记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否得到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科实践这个桥梁的效用如何,因此,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时诊断学科知识的转化效果;二是开展综合评价,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观察记录,结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全面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科学评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程度,引导学生开展总结和提炼,完成从“行”到“知”的反哺过程。
作为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举措和实现学科育人的有力抓手,深化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更新教育理念,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的要求,认真领会学科实践的基本要素、互动关系及内在逻辑,运用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的学习方式解决学科教学脱离实践的现实问题。二是聚焦学习目标的要求,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教学过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习目标设计要明晰学习目标指向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是什么、学习目标达成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学生学会了能干什么三个问题。三是不断优化行动路径,既要把案例教学、活动探究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路径与大概念教学、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结合起来,也要把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转化融入其中,真正让学科实践来源于实践、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回归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育人的初心。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扬.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M].朱旭东,文雯,许甜,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42.
[2] 刘亚,赵建梅.论素养本位的知识观转型:从客观主义到生成主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4):12-15.
[3] DEWEY.How we think[M]//DEWEY.The later works.Carbondale,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33:163.
[4]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6.
[5] 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03.
[6]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9(Zl):5-9.
[7]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8.
[8] 刘艳.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01):57-63.
[9] 李松林.深度學习的四个基本命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0):7-10.
[10] 周增为.思政课教学目标叙写要义论析[J].中小学德育,2023(03):5-9.
[11] 许贵珍,杨华.实践性议题的育人价值与运行逻辑[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0):28-31.
[12] 郝国强.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0):16-19.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