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言慧 马瑞衢 徐坚 刘林岳
摘 要:研究夜间经济集聚空间格局特征,有助于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塑造城市特色、发展城市旅游。昆明市是我国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进行经济、社会交流的重要门户,本文结合昆明主城区夜间经济POI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基于空间发展方向与发展强度,分析夜间经济集聚空间的分布格局,并通过业态分布格局挖掘夜间经济集聚空间的类型特征,进而从空间格局优化、片区特色挖掘、基础设施改善、营业模式拓展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夜间经济;集聚空间;昆明主城区;多源数据;空间格局
本文索引:马言慧,马瑞衢,徐坚,等.<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9):-01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5(a)--05
“夜间经济”指的是从当天的下午六点到第二天凌晨六点之间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其中大部分是针对第三产业的购物、餐饮、文旅和娱乐等消费行为[1]。夜间经济通过延长活动时间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是彰显城市特色与活力的有效载体[2]。根据商业部对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进行的调查,中国城市中有60%的消费是晚上进行的,而大型购物中心每天18~22点的销售额占到一天总销售额的1/2以上。在人均消费贡献率方面,夜间观光消费比白天观光消费高出三倍以上。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激活夜间商业与市场”,为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方针。2021年和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分别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共计243个。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响应国家号召,例如《上海市商务委等九部门关于本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2022)》等,为城市夜间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本文对夜间经济集聚空间特征格局进行研究,有助于挖掘夜间经济空间的特色与集聚特征,科学整合城市资源、促进集聚新消费势能。昆明市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我国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进行经济、社会交流的重要门户[1],目前已列入中国夜间经济二十强,研究其夜间经济发展对塑造城市特色、发展城市旅游、扩内需、稳就业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研究综述
“夜间经济”概念最早出现在1990年 Montgomery发表的一篇有关英国城市规划的论文中[2]。1990年,英国政府对城市进行了“去工业化”,对零售业进行了“去中心化”,使城市的夜间失去了活力。此外,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政府认识到夜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刚性需求,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振都市的夜间经济。以 Finney(2004)、 Hobbs等(2005)为代表的学者对以酒精为核心的夜间经济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安全问题表示了负面的看法[3-4]。Hadfield P等(2009)、Hae L(2011)对夜间经济进行了较为理性的思考,如何通过改变夜生活来改变城市生活本身的性质[5-6]。此外,国外学者开始对夜间经济的空间分异进行探讨,比如Donaldson Streygard(2016)[7],Rehman[8]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分析经济活动在空间地理的实时变化。总体而言,国外学术界更加侧重从社会学与经济学视角对夜间经济展开研究。
国内已有定性研究,从政策演进[9]、空间嬗变[10]、场景营造[11]、发展路径[12]等角度对夜间经济进行了研究。定量研究则关注夜间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空间格局等维度。研究尺度包含全国、区域、省级及城市。秦永等(2019)研究得知全国GDP和NPP-VIIR夜间灯光数据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13]。周成等(2003)以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夜光影像数据对城市群夜间经济时空演化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14]。应天煜等(2022)构建了一套评价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数体系,聚焦分析浙江省90个区县的夜间经济发展在时空维度上的差异[15]。王悦、赵美风(2023)基于POI數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究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16]。可以看出,以夜间灯光数据为代表的新型数据已被运用到夜间经济的定量研究中。
总体来看, 夜间经济空间是“社会活力”和“功能活力”的共同载体。因此,本文将综合夜间灯光数据与POI数据来识别夜间经济集聚空间。其中,夜间灯光可直观地反映人们夜间活动的社会表征,而POI数据的“业态功能”属性可以表征夜间经济的“功能动态”,两者叠加分析可以相对精确地界定夜间经济集聚空间。此外,本文将在城市全域范围内通过空间发展方向与发展强度来反映夜间经济集聚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业态分布的格局特征挖掘夜间经济空间的类型、特征,旨在探究夜间经济集聚空间的内涵与外延、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并通过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立足地域特色、文化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昆明,云南省省会,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截至2022年,昆明市下辖7个区、3个县、1个地级市、3个自治县。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22年,昆明市常住人口846万,城镇人口697.5万,城镇化率82.45%。本文选择昆明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域(见图1)。昆明市公园1903文体商旅综合体、昆明老街—南强街巷、昆明市斗南花市相继入选第一、二批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的国际中心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将为昆明市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新助力。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结合展开研究:(1)基于夜间灯光数据、POI数据界定夜间经济空间;(2)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得出昆明市夜间经济空间分布方向、分布强度;(3)总结昆明市主城区夜间经济空间格局问题、针对问题给出具体的对策,总体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3 数据来源
本文夜间灯光数据由NPP-VIIRS年度影像制作而成,其空间分辨率为500m,优于全球大部分夜间灯光数据。为了剔除异常值,本文选取2017—2022年复合影像做连续性校正和剔除异常值等预处理(见表1)。本文将昆明市夜间经济空间载体分为5大类(见表1),数据来源于各类网站和百度地图POI数据,提取营业时间和空间坐标,剔除无效和冗余数据,筛选出营业时间为18:00—次日6:00的夜间经济载体。
3 结果分析
3.1 夜间经济集聚空间识别
本文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POI数据,综合识别夜间经济集聚区。由于POI数据搜索半径的不同会影响分析结果,在综合考虑餐饮、购物、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夜间游览的平均影响范围后,最终选择1000米的距离阈值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确定昆明中心城区夜间经济的空间分布,探索各行政区内夜间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具体如下:
(1)盘龙区(见图2a)夜间经济空间主要包含学校集中片区、商业购物广场集中片区、火车站片区三大核心,主要集聚核心是以大量居住区、商业广场形成,包括北京路、联盟路周边及沿线等;次级核心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外围扩散;茨坝、青云街道因分布高等院校也存在小规模集聚现象。
(2)五华区(见图2b)的夜间经济空间以商业购物广场集中片区、学校集中片区、居住组团集中片区、旅游休闲片区为多核心。以南屏街为核心的购物商圈,是昆明主城区最大的夜间经济集中片区;南强街巷是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网红夜市”;以购物商圈为中心,向外延伸的大量住宅形成新的夜间经济核心;五华区与盘龙区接壤区域有集中的学校分布,为夜间经济创造条件;西翥街道依托辖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浓郁的白族特点,先后推出多个景区、景点和示范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夜间经济空间类型。
(3)官渡区(见图2c)的夜间经济空间以机场片区、夜市摊贩集中片区、商业广场片区、历史文化古村片区为核心。以世纪城(容纳10万余人的大型社区)居住组团为中心,形成夜间经济集聚;双桥夜市为昆明夜间经济增添“烟火气”,提高城市生活体验度;官渡古镇以“夜色·官渡”为主题,打造了官渡古镇夜市街区,其中夜市莲花古戏台歌手驻唱、戏曲文化演绎,云南小剧场晚间曲艺演出成为官渡古镇夜间文化特色亮点。
(4)西山区(见2d)以滇池(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为主要集聚中心,滇池度假村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康养产业创新基地”为目标,把夜间经济作为拉动消费,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公园1903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在重点商业区域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对云南民族村,海埂公园以及其他重要的旅游景点进行升级改造,使其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时尚购物、网红经济、旅游多种夜间文旅消费业态。
3.2 夜间经济发展方向
本文运用ArcMap10.2中的空间统计工具度量地理分布,分别对2012年、2017年和2022年昆明市夜间经济空间做标准差椭圆分析发现,10年来,昆明市夜间经济空间分布方向整体从“东北-西南”方向偏移(见表2、图3)。夜间经济发展的重心始终在昆明市东南方向,迁移方向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移动,长、短轴线比值由2012年的1.6503降低到2022年的1.6486,说明了昆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向收窄、南、北向扩展的特征。就方位角度而言,2012—2022年总体变化不大,方位角度从33.37降低到22.899,导致西北-东南空间格局的增强。
3.3 夜间经济集聚空间特征
3.3.1 整体业态分布
昆明市主城区夜间经济业态整体呈现“大聚集,小分散,多中心”的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层次分明。五华区是昆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夜间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说明各种商业活动在选址上都有向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城市郊区的商业活动类型单一,与中心區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昆明市主城区夜间经济的经营方式总体呈现出一种聚集的状态,但是不同类型的经营方式在聚集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见表3)。从聚集的高低程度来看,分别是:夜间餐饮、夜间购物、夜间文化、夜间休闲、夜间旅游。其中,夜间餐饮业的聚集度最大,达到规模效应和资源共享。此外,平均最邻近距离也反映了该地区的商业网点分布是否便利。其中,夜间餐饮、夜间购物的平均最相邻距离不大于100m;夜间娱乐、夜间教育的平均最相邻距离不大于150 m,且在居民步行的范围内分布较广,可达性、便捷度较高;夜间休闲的平均最临近距离为311m,夜间休闲的平均最就近距离为999m,加之服务半径较大,可达性和便捷度较差。
3.3.2 各业态分布特征
(1)夜间餐饮(4a)业的 Z值最小,达到-83.93(见图4a),表明夜间餐饮业的空间聚集度最大,占据了夜间经济的主要位置,并形成了多个中心的集中区,表现出多个中心的分布格局,而热点地区比较分散,在空间上比较平衡。夜间餐饮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交通干线附近,这些地方多出现在已建成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消费商圈中,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深夜食堂、24小时便利店、大排档等特色餐饮产业,让人们的夜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昆明市区以南屏街、南强街为主要的夜间购物(见图4b)消费聚集区,具有较大的人流密度和较高的市场需求。商业区之间的分布范围很大,彼此相邻,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商场都是同质化的,未形成能够吸引年轻人的主题。因此,必须在同质化的消费环境下另辟蹊径,结合各类夜市、商圈等,打造有特色、多元化的活动内容,以满足更多年轻人的需求,提高其体验感。
(3)夜间文化(见图4c)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极化,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城区,聚集度高、分布范围大、彼此相邻,而其他远离城市中心城区的区域则相对稀疏。虽然很多地方都延长了开放时间,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活动未被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来。
(4)夜间娱乐(见图4d)具有高度聚集性,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小型集群较少。除了购物、餐饮等,娱乐场所作为夜间经济的重要载体,既可以满足人们的减压、休闲的需要,又可以成为人们交往的主要場所。因此,“网红店”的打卡,商家的促销,酒类文化的普及,消费产品的多样化、年轻化等因素,都使得各种类型的娱乐场所成为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夜间游览(见图4e)的Z值为1.29(见表3),表明夜间游览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是最小的,最近的距离是999.21 m; R值是1.10,大于1,表明夜间游览在空间上具有随机性。夜间游览的主要区域为2个高密度区域,区域范围大、空间极化显著。过于分散的夜间空间将会影响游客的感受与旅行的效率。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市场数据2019》表明,90%以上的人都有过夜游的经历,在餐饮、购物、休闲、景区活动等方面,人们最看重的是“风景”,其次才是“举办活动”“夜市美食”。
4 结语
本文结合昆明市主城区夜间经济空间POI点状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从空间分布方向、空间集聚两方面揭示昆明市的夜间经济集聚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昆明市主城区夜间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大聚集、小分散、多中心”的格局特征,并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且与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此外,夜间经济业态仍集中于传统的餐饮和商业购物,缺乏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业态。(2)昆明市夜间经济不仅是个体商业的延时经营,还具有明显的集聚性、组团性、主题性特征。学校集中片区、商业购物广场、大型居住区域、传统摊贩夜市、度假旅游区等都是夜间经济集聚空间的核心。(3)夜间餐饮、购物、娱乐、文化、游览5种业态的分布格局有显著的差异,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周边道路等级、商圈分布等),每种业态又包含多元的具体类型与经营方式,深夜食堂、夜间展览、网红酒吧等新类型空间为夜间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空间格局优化:昆明市夜间经济核心区域的面积小于次中心区域覆盖面积,且分布较为分散。因此,需按照不同结构的夜间经济聚集模式、人群聚集状况,针对具有引领作用的夜间经济地标、区域性的夜间经济街区、商圈以及多点分散的生活圈业态分布进行优化。对于人口密集但夜间经济处于次级中心区域,构建新的夜间经济核心活跃区,降低居民夜间出行成本。例如,以居住功能为主的集中片区,人群较为集中,但是缺乏休闲类业态,可以考虑在该片区中适当地增加休闲类业态的功能。(2)片区特色挖掘:不同夜间经济集聚空间亟需充分挖掘所在片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因街施策,积极推进各商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自然资源之间的互动发展,加强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营造文化景观,提高空间体验的沉浸感。同时,注重夜间经济空间环境的改造与品质提高,加强商业街区的管理和服务;针对目前夜间经济聚集区发展不均的现状,充分挖掘城郊区域的文化旅游特点,着力培育城郊区域的夜经济集群。(3)基础设施改善: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依赖优良的环境与服务,亟须加快完善夜经济消费基础设施,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比如,逢周末延长地铁运营时间、优化公交夜宵线路及协调夜市周停车场在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夜间经济集聚区的可达性。(4)夜间营业模式拓展:发展“24小时经济”,根据当前“夜间经济”的供给不足,鼓励商业、文化、旅游等行业的经营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夜间服务,开展一系列的夜间节庆和展会,引入“互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吸引更多消费者与游客。
参考文献
张天洁, 张玉琦. 东南亚区域视野下昆明近代对外通路与空间格局演变[J]. 城市规划学刊, 2018(4): 105-111.
MONTGOMERY J. Cities and the art of cultural planning[J/OL].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07, 5(3)[2023-12-12]..
FINNEY A. Violence in the night-time economy: Key findings from the research[J]. 2004.
HOBBS D, WINLOW S, HADFIELD P, et al. Violent Hypocrisy: Governance and the Night-time Economy[J]. Europe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005, 2(2): 161-183.
HAE L. Dilemmas of the Nightlife Fix: Post-industrialisation and the Gentrification of Nightlife in New York City[J]. Urban Studies, 2011, 48(16): 3449-3465.
HADFIELD P, LISTER S, TRAYNOR P. This towns a different town today: Policing and regulating the night-time economy[J]. Criminology & Criminal Justice, 2009, 9(4): 465-485.
DONALDSON D, STOREYGARD A. The View from Above: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Data in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6, 30(4): 171-198.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Night Lights, Economy and Night Light Emissions in States of India |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EB/OL]. [2024-01-02].
储德平, 廖嘉玮, 徐颖.中国夜间经济政策的演进机制研究[J]. 消费经济, 2021, 37(3): 20-27.
林攀, 余斌. 城市“夜间经济空间”的生产及其嬗变: 以武汉市吉庆街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21(2): 20-26.
郭馨梅, 杨雪. 北京市夜间消费现状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 2021(5): 50-52.
齐骥, 陆梓欣. 城市夜间旅游场景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22(10): 16-22+31.
秦永,刘凯敏.同性中国地级市GDP数据的真实性: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9(13): 19-23.
周成, 唐承财, 张旭红, 等. 夜光影像数据的黄河流域城市群夜间经济时空演化与驱动因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 37(4): 28-36.
应天煜, 唐婧怡, 林珊珊, 等.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夜间经济发展指数体系构建与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 2022(9): 65-71.
王悦, 赵美风. 天津市夜间经济业态时空分异及其影响机理[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3, 39(2): 1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