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之门

2024-05-14 09:18方磊
散文 2024年4期
关键词:品特杰瑞维尔

方磊

1978年,哈罗德·品特的婚姻满目疮痍,大厦将倾。而此时他的另一处爱情园地正枝繁叶茂,妖冶而幽暗的爱情之花芳香四溢。品特正与他后来的第二任妻子、传记作家安东尼娅·弗雷泽身处浓情蜜意之中,而这是品特的第二段婚外情。也正是在这一年,品特的代表作《背叛》出版,惊动天下。

《背叛》一直被看作是品特对自己婚外情的独白,而文本取材与安东尼娅无关,却是品特与英国BBC二台著名女主持人兼记者的琼·贝克维尔从1962年至1969年长达七年的第一段婚外情。面对这部与自己个人生活高度近似的剧本,品特表达了决然的否定:“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然而,从剧本的脉络到草蛇灰线的细微之处,都与品特这七年的移情生活几近重合。

《背叛》表面上是一个老套的三角恋剧本,但品特在九幕的呈现中以倒置时间、插叙等形式展开叙事,使作品极具独创性。文学出版商罗伯特与作家经纪人杰瑞是多年至交,而杰瑞与罗伯特的妻子艺术画廊老板爱玛有着长达七年的私情,当某天杰瑞向罗伯特坦白此事时,罗伯特释然地表示自己早已知晓。

1978年11月,《背叛》在英国国家大剧院利特尔顿剧场首演,人们对其评价极其谨慎,甚至带着明显的敌意。这并非由于作品主题本身,而是反映了观众对品特这样一个严肃作家竟然写了一个肥皂剧的深切失望。然而,在《背叛》中品特所描绘的“背叛”却远远超越了男女私情。杰瑞背叛了多年好友罗伯特,也背叛了在剧本中提及却从未出现的医生妻子朱迪斯,而后者很可能与一个医生有暧昧关系;爱玛背叛了罗伯特,也背叛了杰瑞,因为她从未告诉杰瑞自己的丈夫已知道一切;杰瑞与罗伯特原本是诗歌刊物编辑,但他们早已成为寄生的文学掮客,他们象征着所有那些为了乏味中年富裕生活而背叛自己早年信仰与承诺的人。作品呈现了背叛的破坏性与复杂性,以及情感关系的错综,而作品的内在结构却井然有序、和谐清晰。显然,《背叛》直抵情感灾难,又仿佛呈现着爱欲的完美平衡,文本的意义如同一面奇异的多棱镜,随着它映照的对象而发生难以捉摸的投影变化。

与品特的否认相反,琼·贝克维尔承认剧本的内容就是自己与品特的属实关系与生活真相,无论时间顺序还是具体事件,都异常准确,甚至连剧中的某些细枝末节都与真实生活一致。可以想见琼·贝克维尔在看到《背叛》时的震惊、愤懑与苦恼。

我想哈罗德肯定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决定将我们的经历写出来,以此来接受它。他也知道,如果他提前和我说这个事,我肯定會大发脾气的。现在看到这部戏剧时,我觉得它是一部精彩而复杂的作品,虽然它并没有表现出所涉及人物的真正个性——也可能是它太接近真实了。

在琼·贝克维尔结束与品特的不伦之恋回归家庭后写的自传《床的中心》里,她坦率地表达了身为当事人对《背叛》的看法。

事件两端的主人公对于《背叛》有着迥异的观照。对琼·贝克维尔而言,《背叛》就像是一本记录个人隐衷的私密日记,而在品特视角,这是一组埋入字母之间、纸笺缝隙里的生命密码。

那个时候,我写作的冲动非常强烈,它凌驾于一切……我早就知道我要写一些与我自己的过去相关的东西,但又不真正是我自己的过去……因为事实并非如此。那些经历都变成了其他的东西……

在后来接受有关《背叛》的采访中,品特表达的意思是:作品无限接近现实,但仍旧属于艺术创作范畴。1983年,根据戏剧《背叛》改编的电影上映,其中最重要的取景地就是伦敦西郊品特与琼·贝克维尔为幽会共同租下的公寓。

《背叛》集中地表现了品特对过去生命记忆那难以控制的迷恋。记忆本身、记忆对日常生活以及人们所做选择的影响,以及记忆是如何出现的,这些都令品特痴迷。而那些记忆中欢悦、激烈以及锥心入骨的痛苦,又使品特在痴迷中心怀肃穆。

使人错愕和惊骇的是,琼·贝克维尔的丈夫迈克尔·贝克维尔竟如剧中一样,很早就知晓了妻子与品特的关系,也同剧中一样,他一直对此置若罔闻,与品特如常交往,尽管他之前与品特仅是关系不算糟的同事,而非如戏剧中的两个男人那样手足情深。当品特发现迈克尔·贝克维尔知晓他与其妻地下情已然两年之久时,他的内心生出雷殛般的震惊,这种震惊旋即成为一种背叛的象征。对于迈克尔·贝克维尔的沉默,品特如同剧中杰瑞对罗伯特一样,生出了一种被欺骗的愤怒。

当然,不能把《背叛》中的丈夫罗伯特直接等同于迈克尔·贝克维尔,但后者与剧本中人物境遇极为吻合。作为制作人的迈克尔·贝克维尔曾经与品特以电台同事的关系合作过电视栏目。七年激荡迷离又痛楚的地下情使得他与品特还算和睦的关系土崩瓦解,他后来回忆道:“我清楚地记得哈罗德在得知我很早就知晓他们的私情却什么都没有说的事实之后,非常愤怒。我想他可能切身感觉到了背叛。”品特则回应说:“我并没有感到愤怒,我只是觉得非常难过。”尽管关系破裂,但迈克尔·贝克维尔依旧在1995年将品特的一部作品改编为两小时的广播剧,并取得巨大成功。谁又能说这不是迈克尔·贝克维尔以艺术偷袭生活,对品特一次高超、绝妙的反讽式回击呢?

早在1967年,在品特完成他的巅峰之作《回家》之后,他的家庭生活即已岌岌可危,他和发妻女演员莫姗特的婚姻进一步恶化,积重难返。品特与琼·贝克维尔的七年婚外情不失波澜与声色,但终究也逃不脱黯然落幕的结局。像剧本中一样,琼·贝克维尔回归家庭,回到丈夫身边。而此时莫姗特也没有决心离婚,真正粉碎了她的生活意志的,是1975年品特与后来第二任妻子安东尼娅的第二段婚外情。

最终在1980年,品特与莫姗特离婚,随即与安东尼娅结婚。莫姗特在品特的两度“背叛”之下,全然丧失生活意志,没有再婚,经历两年酗酒的晦暗潦草后,于1982年惨淡离世。

《背叛》正是写作于品特离婚之后。无论是否与品特的生活严丝合缝,在生活现场中它都串接着品特与莫姗特、迈克尔·贝克维尔夫妇等人错综敏感的多元紧密关系。《背叛》令人们真正见识了命运的幽深和世界的复杂,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持久与短促。

与众多剧作家迥异,品特坚持主张现代戏剧的主要任务不是塑造人物。

剧作家没有权力深入剧中人物的内心深处,妄想诱导观众通过其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外界事物,剧作家在剧中能够给予观众的,只是他自己对某一特定场景的外观和模式、对随着剧情不断变化的事物的一种印象,以及他本人对这个奇妙的、变幻中的戏剧世界的一种神秘感觉。

显然,在《背叛》中,品特完美实践着自己的文學理念与美学追求。他运用非常态的叙事结构将“婚外情”行为充分展现在自由意志、非理性意志和理性意志的冲突中。品特在作品中没有掺入丝毫关乎道德的价值指向,对“背叛”的思辨局限于两性情爱、对婚姻和情感以及道德伦理的价值观体系之中。在作品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的“背叛”的反转与插叙、倒叙的时间镜像里,《背叛》渐渐露出冷酷的面目。背叛为何会发生?如何发生?背叛的终极归宿是哪里?人与他人、人与世界的真正关系又究竟是怎样的?这是品特看似世俗离经叛道的《背叛》的兴趣所在,也恰是它要向人们提出的终极追问。纵观品特玄妙的文学世界,“背叛”一直是他思悟与创作的生命母题之一。同时,品特在《背叛》中也给予婚姻和家庭令人震颤而又暗含善意与温情的深刻思悟。无论这部作品曾经如何备受争议,它依旧凝聚着美,成为凝聚爱、欲望与时间的琥珀。

《背叛》运用了先锋前卫的叙事方式,当戏剧不断向前发展时,叙事却是向后倒叙进行的。这就似乎提示了观众和读者与作者的共同在场。品特着迷于创作的过程以及艺术与生活之间神秘又模糊的关系。如同他在电影剧本创作中时常将“小说”与“现实”对立起来一样,在《背叛》中,他将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变成一种能够唤起人共鸣的创作,使现实在充盈的想象力中升腾起神奇的魔力,将近乎自传的文本点化出绚烂的艺术光辉。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对品特的授奖词是:品特的作品中既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在人物之间的权力游戏中,我们极少看见谁一直占据上风。他们改变着位置,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上下沉浮。授奖词的每一个单词都拼接着品特翻卷于时光之中的一部部作品,其中,《背叛》的光芒尤其无法忽视。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品特在《背叛》的每一幕里都注入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句,剧中的丈夫罗伯特自年轻时开始就一直是叶芝的狂热喜爱者。写下过无数纯粹唯美情诗的叶芝,终生爱着女演员茅德·冈,而后者从未爱过叶芝,始终拒绝叶芝的求爱。品特在《背叛》这部幽魅气质作品的间隙投入为爱苦度终生的诗人澄澈爱意的诗句,使作品由此显得格外意蕴深长。

品特在爱情和婚姻的起承转合中经历了一段极为难熬的岁月,看上去所有的纠葛都在法律上得以解决。品特与安东尼娅结婚聚会定在1980年10月10日品特五十岁生日这天。他们布置好场地,邀请了宾客们,在两人居住了三年的坎普顿小丘广场前,一段崭新的生活行将开启,但在最后一刻,莫姗特却拒绝在相关离婚文书上签字,品特的婚礼因此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推迟了两周。

品特与安东尼娅相识相恋发生在他与琼·贝克维尔劳燕分飞之后。与先前迥异的是,品特与安东尼娅姻缘二十八年不离不弃,相当圆满。但是,如果从对莫姗特的身心摧毁和对他们唯一的孩子丹尼尔造成内心创伤的角度看,品特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输家。

作家的生活与艺术究竟有怎样的关联?诗人奥登曾表示:“作家只是一个制造者,而不是实业家。”但奥登也同样相信,所有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由作家个人经历转化而来的。

品特打开自己的“背叛”之门,让我们走进其中,看见属于我们的爱与灰烬。

责任编辑:沙爽

猜你喜欢
品特杰瑞维尔
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
玩水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贪吃的杰瑞
你的鞋子上有洞吗?
你的鞋子上有洞吗
你的鞋子上有洞吗
奇妙的维尔康图书馆之旅(二)
搬家记
麦克维尔斩获4000万元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