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实现新转向

2024-05-14 09:20徐平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

徐平利(1967- ),男,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學,比较教育学(深圳,518055)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专项“区域化发展理论视域下广东特色职教园区建设研究”(2022GXJK578),主持人:曹科岩;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社科项目“深圳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6023312008S),主持人:燕山

摘 要 话语体系是系统存在、价值存在、文化存在和生产力存在,以上特性决定了话语体系的转向具有历史必然性。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教育革命的综合效应生成了审美启蒙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效率运动中转向了效率主义。进入数智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从效率主义转向生命主义,这种新的转向要求职业教育回归人的生命本质,营造教育生态系统,突出教育生长特征。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效率主义;生命主义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9-0008-07

一、问题的提出

200多年前,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一种全新的工业制造经济模式颠覆了手工业经济模式,催生了以学校为载体的“职业教育”这个全新的话语体系。如今,又一种全新的“数字智造”经济模式正在颠覆传统“工业制造”经济模式,人类正在进入以数字智能技术改变生活的“数智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因技术革命引发的又一次生产方式的重大革命,其典型表征之一是ChatGPT这一现象级产品问世,国内外掀起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热潮。自从工业革命实施劳动大分工以来,人类对“机器取代工作”的威胁还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体验——不仅标准化、机械性、重复性工作会被AI取代,而且诗画之类的艺术性工作、论文之类的逻辑性工作也可以被取代。数字智能技术颠覆了人类已知的所有技术,甚至具备了人类才有的“内容生产”功能,正在引发生产力内涵与形式的革命性转向。

显然,数智时代的技术革命将催生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全面阐释和系统部署。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上具有本质区别,它以数字智能为技术引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特征。毫无疑问,传统生产力带来的经济模式、职业生态和就业心态都在发生变化,与传统生产力相应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已经难以诠释新质生产力人才特点。新质生产力这一表征数智时代生产力变革的中国话语,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中国职业教育新话语体系,用于赋能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本文将论证为什么话语体系的转向是一种历史必然?它的存在特性是什么?然后,论证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成和转向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最后,论证为什么新质生产力要求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转向生命主义?它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二、话语体系的存在特性及发生转向的历史逻辑

(一)话语体系的存在特性

在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中,人是语言构成的技术与思想综合体,人类失去语言就失去了存在意义。海德格尔(Heidegger)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人一旦有所运思地寻视于存在之物,便立即遇到语言,语言的交互作用或运动形态构成了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有以下四个存在特性,并共同作用于人类文明的精神和物质形态。

第一,话语体系是系统存在。海德格尔把语言的交互作用称为语言本质在“造访我们,震动我们,改变我们”[1],这种“造访、震动、改变”生成了话语体系(discourse system)。海德格尔引用诗句“话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指出话语体系就是“词与物的关系”,这种关系让世界不至于“沉入一片暗冥之中”[2]。可见,话语是一种具有关系性和功能性的“系统存在”,它体现为语言各项要素的意义、价值和功能,均取决于作为整体系统中的各种关系[3]。换言之,话语体系在本质上是由形式体系和价值体系构成的复合系统。这种话语系统性或语言关系性的思想源自现代语言学奠基者索绪尔,他指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4]海德格尔延续了索绪尔的这一思想,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第二,话语体系是价值存在。话语体系既是技术体系和思想体系的统一体,也是形式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体。话语体系的价值存在是“关于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的一系列语言信仰”[5],体现为话语体系的身份建构、知识建构和社会建构,其中身份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孟子指出劳心者与劳力者的身份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乃“天下之通义”。在儒家话语体系中,“君子不器”[6]就是价值判断,也是身份判断,它指出凡具有“君子”身份的人,都不能拘泥于一技一艺,不要把自己陷于专门技能的谋生当中。

第三,话语体系是文化存在。话语体系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体现,文明更强调共通性和普适性,文化则具有差异性和民族性。不同国家、区域、行业和阶层的文化对同一文明成果会有不同的话语体系,不同理论和实践的背后也必然有不同文化的话语体系作为支撑。实践表明,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所衍生的不同话语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延续古希腊传统的西方话语体系和延续儒家传统的东方话语体系在身份建构、知识建构和社会建构方面具有差异性;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 Redfield)所界定的“大传统”话语体系和“小传统”话语体系彰显了人类文化的两条不同进路。

第四,话语体系是生产力存在。这是话语体系的根本特征,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话语体系的思想进程。恩格斯(Engels)在谈到历史与逻辑关系时指出,生产力的历史决定了思想的历史。他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反映。”[7]也就是说,体现思想进程的话语体系在生产力巨变中必然发生历史转向。社会学家福柯(M.Foucault)曾用“认识型”(épistémè)这个概念表示话语体系历史转向的“颠覆性改变”。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社会感知、知识生产和思维方式的构型规则,甚至认为新旧时代的“认识型”改变就像地质学的断层一样,呈现非连续性[8]。

(二)话语体系发生转向的历史逻辑

话语体系的存在特性决定其自身必然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话语体系转向。话语体系发生转向,符合其内在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发展关系,具有历史必然性。话语体系是动态发展的,特别是受制于生产力发展变革,话语体系“建构到人借以造就自身的那些功能的整个经济结构中去”[9],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在19世纪初的欧洲生成?因为工业革命带来新生产力,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高要求,作为一种新话语的“人力资本”变得重要,职业教育必然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效率主义话语体系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盛起来?因为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赢家,迅速崛起的效率经济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从国民教育中区分出来而独立建制,职业学校成为提高工业效率的“人力资源池”。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进入中国,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话语的基本内容。换言之,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长期以来是西方化的,这是职业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困境的重要原因。如今,在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构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的职业教育新话语体系,是当下中国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话语体系的价值与文化存在特性来看,话语体系也是一种诠释存在,历史的脚步走在哪里,诠释的逻辑也必然跟在哪里。在语言人类学的意义上,话语体系就是语言意识形态,只有通过诠释才能得到正确把握和理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话语体系的价值和文化存在。因此,建构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中国职业教育新话语体系,需要我们从职业教育的中国文化土壤和生命价值体验出发,从意义、内涵、理论、策略等不同角度进行“认识自己”和“关心自己”的话语诠释。

三、从启蒙主义到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成和转向

(一)启蒙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成

在精英书写的话语体系中,历史是由精英创造的,大众只是烘托精英的配角或者工具。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之前,只有精英教育话语体系,没有工匠和底层手工生产劳动者的教育话语体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宣称,艺匠和劳工属于奴隶身份,奴隶“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10],因此不能接受“自由教育”。儒家的教育话语体系围绕“君子教育”而建构,教育目的是培养“鸿儒”,与工业时代强调培养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思想相去甚远。因此,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成”,一定是对精英教育话语体系颠覆性转向的结果。它的颠覆性意义在于,精英教育话语体系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排他性,话语当中的身份内涵也转向了价值内涵。

第一,从话语体系存在特性可知,精英教育话语体系发生转向是技术革命、思想革命、文化革命、产业革命、政治革命和教育革命的综合效应,这个发生期是在欧洲启蒙运动后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现代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艺匠和劳工的“非教育身份”被打破,精英教育话语体系否定了劳役者“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这一基本原理,承认劳役阶级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教育从被少数特权阶层垄断的状态逐步转变为由越来越多的民众所分享”[11]。

第二,工业化技术革命和经济模式产生了国家创建职业学校的国民教育需要。例如,启蒙哲人拉夏洛泰(L.Chalotais)早在1763年出版的《论国民教育》中就提出了关于教育国家化的诸多建议;巴泽多于1768年发表《为学校、学科及其对于公众福利之影响,敬向志士仁人呼吁书》,呼吁德国初等学校教育应由国家管理而不能由教会控制;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于1773年创办了第一所工业学校(industrial school)[12],并且成为职业学校教育话语体系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1792年,大革命之后的法国督政府“为了使民众适应国家主义和工业化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扩大民主选举权的要求”,开始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制定法国国民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最早生成的关键词是什么?是审美的启蒙主义,由裴斯泰洛齐建构并由杜威继承[13],主要有两大观点:第一,认为“心”应当置于理性之上,主张“心手脑和谐”教育;第二,高度认同自然教育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全民技能教育。裴斯泰洛齐不是典型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他努力弥合信仰和理性的裂缝,既批判神权束缚,也批判理性专制,强调人的生命整体性和爱心的根基性,用一句话概括审美的启蒙主义,即“引启天赋,善自内心”。在人们的教育史常识中,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重心是幼儿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与当下轰轰烈烈的为就业市场训练18岁以上技能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相去甚远。但是,当我们从职业启蒙而非劳力规训的意义上理解职业教育的時候,幼儿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并不排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只是曾经被排斥的一部分人的教育权利的回归。我们可以据此说,职业教育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可能的生长方式,是为了所有劳动者生命尊严的教育。

(二)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从启蒙主义到效率主义的转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内部演变出一种效率主义的话语体系,它不断蔓延并取代了审美的启蒙主义话语体系。从启蒙主义到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这次内部转向是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全面工业化的一种必然选择。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率,职业教育从国民教育话语中独立出来,构成专门训练岗位技能的效率主义话语体系。这次转向的突出标志是美国1917年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法》(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它的出台和美国轰轰烈烈的工业效率运动息息相关。当时,许多美国人认为“举办职业学校是解决快速工业化社会中熟练劳动力短缺和失业问题的办法”[14]。因此,美国通过立法中的“主要分离条款”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独立学制,要求学校“强调具体工作技能,几乎完全排除理论内容”。用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代言人斯奈登(D.S.Snedden)的话说,立法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的效率”[15]。由于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加之其科学管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不断加持,因而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居于统治地位。

总体来看,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从启蒙主义转向效率主义,放弃了原有的“审美”和“启蒙”两大价值性的关键词,取而代之的是训练、效率、标准、规格、资源、适配等工具性的关键词。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取自工业经济词汇,具有经济依附性和效率工具功能。博比特(J. F.Bobbitt)对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进行概括:“主要在学校提供,并且倾向于以效率和职业主义为标准。”[16]他认为,职业学校“从头到尾的工作都是为了同样的产品”[17]。显而易见,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基于物本逻辑而建构的,杜威曾批判它制造了职普分离和脑体分离,在根本上背离了“提高劳动者才智”这一工业效率的根本目的[18]。但是,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从启蒙主义转向效率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发生变革的历史必然。100多年来,从各国职业教育实践而言,效率主义职业教育事实上满足了各国制造业经济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工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批量要求。

四、新质生产力带来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命主义转向

(一)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衰朽

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在传统工业制造时代具有其强势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进入数智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物壮则老”的衰朽之势。效率主义职业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作为根本目标,与之相应的话语体系包含匹配人才供给、岗位技能训练、订单制培养、活页式教材等,表现在课程开发上是对连续性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把完整项目变成若干个可训练的技能点,在教学上“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教学内容”[19]。教育学家奥恩斯坦(C.Ornstein)对此评价说:“懂得分析课程编制过程的重要性,特别是需要详细地确定任务,详细到学生想要完成什么然后加以测量——所有这些都是‘机械论和‘效率崇拜以及这个时代的行为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20]

人们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发现效率主义存在的问题:一是它所依据的分类技术在理论上“陷入只分析无综合的误区”,仅仅“止于对业已达成的外在行为状态的表面描绘,未能触及学习者认识及发展的内在本质”[21]。二是它所追逐的工作效率目标往往以牺牲人的天赋才能和职业志趣等其他因素为代价。然而目前,工作效率目标正遭受史无前例的技术挑战,工人们的职业技能开始被机器取代,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破产[22]。三是它所高举的“就业导向”旗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两难”困境一下子把效率主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不适应性显现出来。总之,效率主义职业教育在数智时代的新技术世界里面临困厄,它在将标准化技能劳动者带入无意义焦虑状态的同时,也已经把自身带入了边缘化和受歧视的境地,它的依附性话语体系使自身在“话语社交”中变得卑弱和缺乏尊严。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已经很难诠释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如果困守窠臼,即使新政策下的职业学校可以培养本科学生,但最终也无济于事。

(二)新质生产力要求职业教育实现生命主义话语转向

新理论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旧范式发生危机的产物。库恩(T.S.Kuhn)范式理论认为,淘汰旧范式必然有新范式取而代之,否则就等于拒斥了科学本身。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在数智时代的衰朽,意味着符合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新话语体系的生成。数智时代的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把职业教育看作一种生命现象,摒弃“物本”逻辑而从“人本”逻辑出发,建构一种生命主义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生产环境中的技术技能工人,而是掌握数智技术技能和具有新发展理念的新型劳动者或“数智工程师”;职业教育机构也不再仅仅是为工作做准备的“人力资源池”,而是与工作世界构成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的“技能型社会”。把职业教育看作生命现象是职业教育从传统生产力转向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区别,它意味着职业教育对于“技能发展与生命整体相隔离以保证生产效率”[23]的效率主义工具范式的放弃,也意味着职业教育对于自身进入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看到,几乎所有人都已经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形形色色的数字化平台,几乎所有人都不得不在符号化劳动中竭力证明自我存在价值,几乎所有人都渴望在“流动的现代化”中获得职业幸福感体验,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已经发生改变,他们更加注重职业志趣和就业质量。因此,只有回归人的生命本质和思想存在方式,让思想牵住技术的缰绳,职业教育才能走出数智效率制约人工效率的困局。

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实现生命主义的新转向,主要体现为生命主义被赋予新质生产力的新内涵,但是生命主义教育思想却不是新创造。一是职业教育原本就有“生命性”,“职业教育能够而且有潜力发挥个人和社会的解放作用”[24],只是被效率主义的“功能性”强势所遮蔽;二是最早生成的审美启蒙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特别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只是被后来出现的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用就业焦虑做了“价值涂层”;三是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思想,只是被效率主义话语体系认为是“抽象的、书生气十足的”[25]思想而抛弃。因此,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命主义新转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生命主义教育思想的“复生”,也是作为生命现象的职业教育的“自我拯救”,或是“找回自己”。它的意义用主体诠释学解释,就是持续追寻和拷问“我是谁,我是什么身份,我正在做什么,我是否与真理在一起”[26]。这种生命主义转向从“找回自己”进一步跃升到“关心自己”,在新质生产力场景中改变了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的力图他求和浮躁焦虑。如果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从不关心自己的生命世界,却始终在“刺激—反应”世界中谋求生存,那么职业教育在数智时代既不可能实现自我拯救,也谈不上有拯救他人的技艺。

(三)生命主義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

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实现生命主义新转向,是适应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选择。生命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包括“生命、生态、生长”三大核心概念,具体是指:回归人的生命本质,营造教育生态系统,突出教育生长特征。

第一,回归人的生命本质,这是指生命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基本理念。为什么要坚持这一理念?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具有思想性和创新能力的新技术劳动者,不能以训练某项工作岗位技能为指南,而应以培养劳动者回到他自己的生命状态为导向,“使他对他正在做的工作有兴趣”[27]。在这个意义上,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必须从工具本位转向生命本位。人的生命本质是什么?是“思想”,也是“技术”,是思想和技术的综合体。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28],而且“无可挽回地与技术联结在一起”[29],技术是围绕思想的技术,思想是围绕技术的思想。有人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取代了劳动技能,也取代了劳动意义;不仅取代了人的工作,也取代了人的思想。在笔者看来,这个判断是作为思想主体的人对技术功能的诠释,是人把自己的思想赋予了技术,而不是技术本身生成了人的思想。尽管人类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斐然,但是思想是什么以及生成机理在哪里,人类对此至今“仍然是一个谜”[30],人工智能技术又凭什么生成思想呢?人工智能技术的阿喀琉斯之踵没有人类思想,当然不可能有人类生命的丰富情感;思想能够给智能机器致命一击,凡是被注入思想的职业都会在大变局中获得新生。但是,诸如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智能技术提醒人类:在数智时代必须更加重视思想与技术的合体关系,必须特别明确“技术在思考”乃是人的思想存在方式,不以思想存在的人将被技术淘汰。正如斯蒂格勒(B.Stiegler)所说,人类思想的任务“尽在技术的思考及对技术的思考中”[31]。显然,机器取代的是“工作”而非“思想”,对于“思想”来说,技术同在,工作同在,这就是生命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强调回到人的生命本质的现实意义。

第二,营造教育生态系统,这是指生命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存场景。数智时代突破了空间距离和时间屏障,使产教融合不再有制度界限,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多重关系,使职业教育从“跨界”场景转向“生态”场景,培养学生与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共情能力。总之,营造教育生态系统的目的是把职业教育“从竞争性比赛转变成互相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32],这个时候学校围墙已经消失,异化劳动的无意义感被自主劳动的意义感取代。在这个意义上,所有人热爱并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劳动者“向内求”和“致良知”的自觉,所有劳动者“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33]。

第三,突出教育生长特征,这是指生命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状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话语实践体系是静止的,一是被固化在某个技能岗位上;二是被限定在某个教育层次上;三是被划分在某种训练类型中。但是我们发现,许多毕业生拿到毕业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之后很难就业,因为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已经日薄西山,相关企业纷纷裁员或倒闭;开设新专业又无所适从,因为新行业还没有诞生,相关企业还在创造和孕育之中。显然,数字经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劳动生态,很可能使人类进入自由勞动阶段,职业自由度越来越大,静止状态的效率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已经没有市场,人与工作的关系需要根据技术、商品、消费和幸福的“生态—生长”联结而重新定义。因此,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必须是生命主义的,是生态的、生长的,用实用主义哲学来解释,即“持续探索”。在新质生产力生态场景中,生命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长特征有三点表现:一是操作性技能知识随着技术的递归演进和迭代升级而不断生长;二是技能人才的“再技能化”不是技能平行迁移,而是技能向上生长;三是技能知识不是围绕某一岗位技能打造的操作体系,而是体现劳动心智和创造兴趣的不断增长。

五、结语

从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数字业,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34],与之相应的教育话语体系也必然会发生自然历史性的转向。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成,是精英教育话语体系向国民教育话语体系转向的结果;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从启蒙主义转向效率主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效率运动驱动教育方式变革的结果。进入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需要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实现新的转向,即从效率主义转向生命主义,这是职业教育在数智时代“找回自己”和“关心自己”的结果,这种转向需要职业教育回归人的生命本质、营造教育生态系统、突出教育生长特征。据此,笔者提出生命主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建议:在宏观层面,推倒职业教育的“学校围墙”,统筹职业学校和全社会的职业教育资源,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劳动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进行大融通,把职业启蒙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校教育全过程;在中观层面,实行职业教育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把专业大类、专业拓展和灵活转专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天赋才能和职业志趣;在微观层面,构建职业教育“生态—生长型”复合课程系统,营造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和体验性的教学场景。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生命主义转向是必然而迫切的,但是不要试图一蹴而就,否则恰恰违背了生命主义的科学规律,而且容易使行动迷失在数智时代新鲜名词的浪潮当中。

参 考 文 献

[1][2][9]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46.167.5.

[3]李新博.“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论转向”的方法论缘由和本体论意蕴[J].外语学刊,2012(6):2-7.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铭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0.

[5]纳日碧力戈.语言意识形态:语言人类学新篇[J].世界民族,2010(4):38-41.

[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7:2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8]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558.

[10]亞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5.

[11]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M].单中惠,王强,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14.

[12]FREDALENE B. BOWERS, THORN GEHRING.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8th century swiss educator and correctional reformer[J].The Journal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 2004(4):309-320.

[13]CARL B. FORKNER. Influence without fanfare: pestalozzis enduring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J].Insights to a Changing World, 2013(3):33-42.

[14]T. L. STEFFES. Smith-Hughes Act[EB/OL].[2023-07-18].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Smith-Hughes-Act.

[15]ARTHUR G. WIRTH.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vocational-liberal studies controversy (1900-1917): John Dewey vs. The Social Efficiency Philosophers[M]//.[PAUL GOODMAN, People or Personnel and Like a Conquered Provin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8:169-182.

[16]PHILPP GONON.“Efficiency”and “vocationalism”as structuring principles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in the USA[J].Vocations and Learning, 2009(2):75-86.

[17]博比特.课程[M].刘幸,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65.

[18]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七卷[M].刘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1.

[19]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49-53.

[20]奥恩斯坦,等.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3.

[21]冯友梅,李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63-72.

[22]弗雷.技术陷阱: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M].贺笑,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251.

[23]THOMPSON, JOHN F. Founda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concepts[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1973:20.

[24]STEPHEN BILLETT. Vocational Education: purposes, traditions and prospects[M].New York: Spring Dordrecht Heidelberg.2011:Preface.

[25]GORDON, HOWARD R. D. the History and Grow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merica(SE)[M].Long Grove: Waveland Press,Inc.2003:32.

[26]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87.

[2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5.

[28]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76.

[29]费斯汀格.人类的遗产:“文明社会”的演化与未来[M].林小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5.

[30]S·布莱克莫尔,E·特罗西安科.人的意识[M].张昶,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3.

[31]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M].赵和平,印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38.

[32]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49-262.

[3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3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序言.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quires a New Turn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ourse System

Xu Pingli

Abstract  Discourse system is systematic existence, value existence, cultural existence and productive forces existence, a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at the tur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ha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dustrial,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and educational revolutions generated an aesthetic enlighte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ourse that turned to efficiencyism during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movement. Entering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he deve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quires that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ourse system to turn from efficiencyism to vitalism, and this new turn requir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human life, create an educational ecosystem, and emphas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growth.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ourse system; efficiencism; vitalism

Author  Xu Pingli, researcher of Institute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职业教育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