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2024-05-14 04:23李隽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1976- ),女,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连云港,222006)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供给侧改革下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优化和内涵建设研究”(B-a/2016/03/33),主持人:李隽、吴波

摘 要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为服务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办学层次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专业建设与地区产业集群和区位优势不匹配、社会服务能力与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契合、高职教育发展格局与沿海一体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因此,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创建高职本科、建设海洋特色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格局。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9-0062-06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兼具教育性质与经济性质。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切实服务经济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为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5月1日,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江苏沿海地区是江苏高質量发展的关键所在[1]。“加快打造沿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已成为江苏“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明确目标。然而,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整体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均衡,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抓住江苏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的难得机遇,围绕“一体化”“高质量”“海洋特色”和“协同创新”全面发力,加快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

一、江苏沿海地区经济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一)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江苏沿海地区是指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所辖区域,海岸线全长954公里,海域总面积3.75万平方公里,陆域总面积3.59万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1904.80万人。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北翼,同时还和陇海兰新线交会,战略地位重要。丰富的土地资源、海洋资源、风力资源和旅游资源使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潜力巨大。自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22》,2021年江苏沿海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72.2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8.37%,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93%,超出江苏省平均增速2.33%。2021年,沿海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2227元,同比增长10.86%。经济增长的同时,当地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21年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1618.91亿元,同比增长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9669.81亿元,同比增长13.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10083.53亿元,同比增长9.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7.645.247.2,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2021年,江苏沿海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23.14亿元,同比增长16.92%;实际利用外资52.05亿美元,同比增长18.30%。

尽管江苏沿海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却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2021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6364.20亿元,均值为8951.09亿元,除了南通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盐城、连云港与全省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连云港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均值的41.65%。2021年沿海三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222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7039元。由此可见,江苏沿海地区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迫切需要加快陆海统筹发展,推进沿海地区加速隆起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3年6月15日,江苏沿海地区共有10所高职院校,其中南通有5所、盐城有3所、连云港有2所。10所高职院校中有1所国家示范校、1所国家骨干校、6所江苏省示范校、3所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和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1所民办校,见表1[2]。根据10所学校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2022年江苏沿海三市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约10万人,教职员工总人数为5855人,其中4804人为专任教师,35.41%的专任教师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8.29%的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总体来看,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为服务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以适应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10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覆盖了教育部2022年9月最新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简介》19个专业大类中的17个,专业大类覆盖率为89.47%。江苏沿海高职院校大多专业设置比较齐全,并且具有一定特色。专业优化顺应了“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要求。总之,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按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积极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有效形成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适应性

(一)办学层次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当地产业结构不断加快升级和优化,服务“三新一高”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变革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人才供给明显不足,而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无法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

截至2021年末,南通市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为51.33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为1056人。盐城市高技能人才总量为34.78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约为800人。连云港市高技能人才总量为19.50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为778人。沿海三市的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而且,目前沿海地区的10所高职院校均是职业专科院校,只有少数优势专业有高职本科联合培养“4+0”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2”,每年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总计约2.7万人,且大多数专科毕业生无法直接进入高级技术技能型工种序列,只能进入中级工甚至初级工序列。另外,沿海三市目前仅有本科院校7所,其中民办院校3所。南通理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5所学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5所学校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供给量远远满足不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沿海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升办学层次,加速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二)专业建设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区位优势不匹配

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部署、同升级、同发展,促进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师发展等环节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3]。根据沿海三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连云港要重点打造高端石化产业集群,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医药产业集群,建设“中华药港”;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材料产业基地。此外,连云港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海港。南通要在提升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新型海工装备、高端家纺、精品钢等优势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联动,在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形成新增长点。盐城要加大力度集聚发展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通过承接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产业转移,做大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同时推动现有汽车产业加快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然而,对照表1可见,目前沿海三市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群建设与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契合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连云港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落后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亟需系统分析区域产业链发展方向,构建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群。

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海洋资源禀赋富有特色,“一带一路”、海洋强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要倡议和重大战略在此交汇叠加,沿海地区已成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然而现实中,江苏沿海地区相对落后,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并且沿海三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沿海地区应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海洋生物制品产业集群和海洋药物研发中心;加快推动海洋服务体系优化升级和海洋牧场建设等。对照10所沿海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群建设,见表1,除了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3个专业群与海洋经济紧密相关,其他院校涉海专业很少,更谈不上对接海洋新兴产业。沿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未体现沿海区位优势,海洋特色专业建设比较薄弱。

(三)社会服务能力与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契合

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包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技术技能培训以及培养全民终身学习能力。

根据《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按照高职院校基础贡献、技术贡献、培训贡献、专利贡献4个维度,结合学校服务贡献案例,全国遴选出60所服务贡献典型院校。江苏沿海地区仅1所入选(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而且,根据江苏沿海10所高职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2022年沿海10所高职院校横向科研经費到账款额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的仅3所,纵向科研经费到账款和技术到款额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的仅1所,有2所学校的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为0,有4所学校的技术产权交易收入为0。由此可见,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水平偏低,学校的科研水平不高,沿海高职院校的服务社会能力亟需提升。此外,从职业培训角度看,10所院校主要开展退役士兵培训、农民工、小微企业、社区下岗职工、社区教育培训、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但职业培训规模偏小,无法为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

(四)高职教育发展格局与沿海地区一体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以深入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沿海地区要“高质量打造沿海海洋经济隆起带”。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目前,沿海地区高职教育整体在江苏省相对落后,三市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沿海地区急需构建“沿海地区高职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以适应“沿海地区一体化”发展要求。

沿海三市高职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南通的高职院校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5所高职院校中有1所国家示范校、1所国家骨干校,并囊括了江苏沿海地区全部的3所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和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盐城3所高职院校中有2所省级示范校,连云港2所高职院校发展相对滞后。沿海三市高职院校不仅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还存在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部分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缺乏地域产业特色,无法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沿海三市目前都是按照本市发展需求制定职教规划,市域间缺乏交流和合作,且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学校内在自主一体化发展的原动力缺失,导致江苏沿海地区整体高职教育竞争力较弱。因此,一体化发展要在更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整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资源,对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设备设施、人才培养标准等进行合理布局与错位分工,从而完善区域职业教育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扩大规模经济,实现总体规模与内部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全面提升[4]。

三、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聚焦重点领域,创建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的关键时期。科学设定“十四五”期间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并扎实落实,是提升办学实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然要求。江苏沿海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观,全面科学地进行谋篇布局,建设全过程、全环节、全链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精准对接地方重点产业集群,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专业集群,打造“硬核”专业。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责任,为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输送充足的高质量人才资源。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专业,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等条件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纺织技术、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技术、南通职业大学的建筑工程技术都是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和省高水平专业群。3所学校可以依托原有的办学条件率先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和专业试点,其他高职院校也要以“创成双高院校、创建应用本科”为目标,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以满足地方产业升级所需的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二)对接产业需求,打造海洋特色的高水平专业群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数字经济”等行动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新需求,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升级和优化进行专业群布局,促进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南通市高职院校应重点对接船舶海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盐城市高职院校应重点对接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连云港市高职院校应重点对接高端石化、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通过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群”的方式,使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加适应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江苏特色海洋经济已成为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江苏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独特区位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高地。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与海洋强国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的职教发展之路。专业建设要彰显海洋优势,可以聚焦航海、海洋装备制造、港贸物流、海洋旅游、石油化工等专业交叉融合、集群发展,打造江苏海洋特色职教高地。

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还要努力创建海洋特色的高水平专业群。可以依托江苏海洋大学等涉海高校加强与国内知名涉海院校、科研院所和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合作,推进成立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对接省市“十四五”海洋经济产业链,突出海洋特色,优化专业布局。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要建设海洋装备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以满足临港产业装备制造需要;要建设石油化工高水平专业群,以满足高端石化产业发展需要;要建设现代服务贸易高水平专业群,以满足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设需要。此外,还要创建海洋电子、海洋智能、海洋服务等相关专业,以策应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要求。以海洋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设海洋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增设与海洋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和海洋领域应用型学科专业,推进建设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海洋高技术技能人才。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

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在于深化产教融合,只有深化产教融合才能促进“四链衔接”,即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高效对接。

首先要开放办学,打造“校政行企”多元协同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沿海高职院校应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充分吸引和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广泛支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創新发展。沿海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采用现代学徒制,建立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资源,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打造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范式,构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融为一体的“五位一体”服务终身学习社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产教融合共同体。其次,深耕内涵,共建产教融合资源。携手区域领军企业,联合打造人才聚集、自主创新的发展平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研课程教学标准,共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共用校企优秀师资团队,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即一方面将大国工匠、一流大师请进教室传授技能,将行业企业先进技术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行业领军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确保产教融合育人质量。再次,服务社会,共享产教融合成果。沿海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链分工需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灵活采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委托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同时,还需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满足行业企业员工终身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要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打造具有教学、培训和生产等多功能的面向社会开放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既服务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也面向各行各业开展多模式、多类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四)推进协同创新,构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创建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动作为[5]。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探索,2020年开启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项目,其中国内第一个以城市群为依托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地是苏锡常都市圈。《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充分激发各类办学主体活力,以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借鉴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发展样板,沿海三市要積极探索构建“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首先,省市联手做好“一体化”顶层设计,创新发展机制。破除三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建议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会同沿海三市人民政府,将沿海地区高职教育一体化纳入由省政府直接统筹规划的专项工作机制,并由省领导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统筹决策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事项。将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协同体,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及具体专业布局,开创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江苏沿海地区一体化新格局。其次,建立一体化的组织工作平台。在由省市领导牵头成立的江苏沿海高职教育一体化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加快推进江苏沿海经济高质量区域合作,秉持特色定位和全面协同方针,既要融入海洋经济的国家整体布局,又能彰显江苏海洋经济的独特竞争优势。积极支持沿海三市创建海洋专业研究联盟和海洋重点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再次,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标准体系。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要对照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再结合沿海地区一体化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和完善各专业教学标准,构建江苏沿海地区所有高职院校合作共享、协同创新的所有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和实习实训标准等。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地方高职院校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创建高职本科、建设海洋特色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格局,以适应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并为“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贡献江苏沿海力量。

参 考 文 献

[1]何建华.长三角一体化下江苏沿海发展新选择[J].群众,2021(14):8-9.

[2]李隽,吴波.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教育与职业,2021(21):52-56.

[3]葛道凯.加快推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江苏教育,2022(12):1.

[4][5]柯婧秋,闫广芬.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动力、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22(1):120-127.

参 考 文 献

[1]何建华.长三角一体化下江苏沿海发展新选择[J].群众,2021(14):8-9.

[2]李隽,吴波.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教育与职业,2021(21):52-56.

[3]葛道凯.加快推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江苏教育,2022(12):1.

[4][5]柯婧秋,闫广芬.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动力、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22(1):120-127.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