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消浊方联合揿针治疗脾虚湿阻型向心性肥胖的效果

2024-05-13 13:17李骁群李江林张东枢杨亚伟赵瑞珍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11期
关键词:脾虚健脾批号

李骁群 张 裕 李江林 张东枢 杨亚伟 赵瑞珍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3.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北京 100029

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CO)是指脂肪组织过多堆积在腹部及腹腔内脏部的一种肥胖类型,临床呈现为腰粗臀窄、四肢较细的体态。我国成人CO 的患病率高达49.63%,较之全身性肥胖危害更大[1]。CO 预示着内脏脂肪(visceral fat,VAT)大量堆积,VAT 较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SAT)分解更活跃,可释放更多促炎症因子及游离脂肪酸,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脂紊乱,与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2]。中医学较早认识到本病脾虚湿盛、膏脂积腹的病机,在改善肥胖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揿针疗法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具有安全、方便、无痛等优势[3]。因此本研究采用健脾消浊方联合揿针治疗脾虚湿阻型CO,探讨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3 月至12 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体检中心就诊或体检的脾虚湿阻型CO 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 例。治疗组男9例,女26 例;年龄21~63 岁,平均(37.23±14.35)岁。对照组男12 例,女23 例;年龄20~63 岁,平均(33.26±10.9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BZYLL0702)。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4]中相关诊断内容;②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5]脾虚湿阻证的症状为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细。具备上述症状中2 项及以上,舌脉符合即可诊断;③年龄18~65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②参与其他临床试验;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患有严重器质性、精神性疾病;⑤近3 个月服用其他减肥药物。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健康宣教,由接受统一培训的研究员根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6]对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指导。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药联合治疗。健脾消浊方由麸炒白术(批号:21013811)9 g、茯苓(批号:21016491)12 g、水红花子(批号:21017441)15 g、熟地黄(批号:21007681)12 g、葛根(批号:21008781)15 g、枳实(批号:20038332)12 g、生山楂(批号:21009071)10 g、玉米须(批号:20006771)6 g 组成,剂型为颗粒剂,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 剂/d,每剂2袋,温水冲150ml,早晚分服。揿针疗法使用0.22mm×1.33 mm 一次性无菌揿针,生产厂家为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取双侧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各穴位常规消毒,用镊子将揿针固定于相应腧穴,轻轻按压防止脱落,嘱患者按压5 次/d,每次间隔2 h 左右,每次每穴30 s,3 d 更换1 次,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具有>3 年经验的针灸医师操作。所有患者连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②腹部脂肪厚度:采用美国飞利浦EPIQ5 型超声检查仪参照文献[7]方法测量脐上SAT、脐上VAT、脐下SAT、脐下VAT 厚度。③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将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四级,分别记0、1、2、3 分。疗效评定标准如下,临床痊愈为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为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为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为证候积分减少<30%。④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各采集1 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肥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BMI、腰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MI、腰围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肥胖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肥胖指标比较()

注t1、P1 代表两组治疗前的比较;t2、P2 代表两组治疗后的比较。BMI:体重指数。

2.2 两组治疗前后腹部脂肪厚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脐上SAT、脐上VAT、脐下SAT、脐下VAT 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脐上SAT、脐上VAT、脐下SAT、脐下VAT厚度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腹部脂肪厚度比较(cm,)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腹部脂肪厚度比较(cm,)

注t1、P1 代表两组治疗前的比较;t2、P2 代表两组治疗后的比较。VAT:内脏脂肪;SAT:皮下脂肪。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TC、TG、FBG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FBG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TG、FBG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mmol/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mmol/L,)

注t1、P1 代表两组治疗前的比较;t2、P2 代表两组治疗后的比较。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FBG:空腹血糖。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肥胖是以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且分布异常为特点的慢性代谢疾病,在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下,亚裔人群具有脂肪组织更易堆积于腹部内脏的特点,从而导致CO 的发生[9]。CO 在中医学属“腹满”范畴,《石室秘录》言“肥人多疾,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化,故痰生之”,患者偏嗜肥甘,致脾失健运,水液运化不及,痰湿膏脂秽浊内停,积于腹部发为本病[10]。临床中脾虚湿阻型是本病最常见证型,治疗时应以健脾利湿、消浊降脂为原则[11]。

健脾消浊方是依据CO 脾虚湿阻证候确定的处方,方中麸炒白术、茯苓、玉米须健脾祛湿、利水消肿;水红花子、枳实、山楂消积化浊、祛痰降脂;熟地黄滋补肾精;葛根生发脾胃清阳,伍以白术健脾止泻,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肾、祛湿利水、化浊降脂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麸炒白术、山楂、枳实、葛根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糖脂代谢等作用[12-15]。水红花子具有调节血脂、抗氧化的作用[16]。揿针通过留针具有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对于肥胖等慢性病效果显著,可通过调节机体代谢功能、加速胃肠排空、抑制食欲来发挥减重效应[17-18]。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为胃、脾经之重要腧穴,针刺之有健脾和胃、利湿化浊之效。本研究应用针药联合疗法,结果显示,健脾消浊方联合揿针治疗脾虚湿阻型CO 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肥胖程度、临床症状,缓解糖脂代谢紊乱。

CO 者脂肪组织多积于腹部内脏,对其腹部脂肪的诊察尤为重要。研究发现,超声测量的腹部脂肪指标与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所得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19-20]。腹部脂肪厚度与BMI、腰围存在相关关系,有学者认为超声测量腹内脂肪厚度是评估腹内脂肪堆积的可靠指标[21-23]。中医药疗法通过提炼分析四诊信息以辨证施治,对改善脂肪组织的异常分布具有确切效果[24-25]。本研究显示,治疗后,治疗组脐上SAT、脐上VAT、脐下SAT、脐下VAT 厚度低于对照组,提示针药结合疗法可有效降低CO 患者腹部脂肪厚度,改善腹部脂肪堆积状态。

综上所述,健脾消浊方联合揿针治疗脾虚湿阻型CO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肥胖程度、腹部脂肪厚度、临床症状,降低血脂、血糖水平,调节机体代谢状态。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脾虚健脾批号
一种JTIDS 信号批号的离线合批方法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医学科技期刊中药品生产批号标注探析
中药材批号划分与质量管理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