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研究

2024-05-13 15:17李飚丁诗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评价机制双一流

李飚 丁诗琳

[摘 要]本文以郑州大学为例,剖析经济学专业硕士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并结合郑州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和郑州大学“双一流”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现存问题的改进措施,以期为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提升提供参考,为“双一流”高校专业硕士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专业硕士;成效评价;评价机制;“双一流”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5.05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5-0192-04

0     引 言

当前,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重要转变。在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上,国家提出了“双一流”战略,统筹推进高校学科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效评价作为检验目标性明确的大学学科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双一流”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养成效评价是教育这一“国之大计”的重要环节,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决定着办学的导向。各高校各专业硕士学位积极开展成效评价对学生个人成长、学科健康发展、行业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还处于继续完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郑州大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郑州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包括金融硕士和保险硕士两个专业。2010年9月,郑州大学获得首批金融碩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首批保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资格,2011年开始招收金融硕士研究生和保险硕士研究生。经过十数年的发展,郑州大学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贴近行业,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引领力的高层次保险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明确金融和保险硕士的性质、特色和职业定位,构建“两个课堂”,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等诸多措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金融和保险专业硕士。

1     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访谈、调查问卷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郑州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面对面访谈的对象包括郑州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相关管理人员、商学院相关领导、授课老师和一名已经参加工作的2021级专业硕士学生,以期从多角度多渠道了解郑州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针对郑州大学2022级和2023级金融和保险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62份。根据总结,郑州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1   评价工具较为单一

当前的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工具还是以专业硕士学生的毕业设计为主,评价工具较为单一,并且呈现出学术化倾向[1]。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存在明显区别,但现有培养体系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方式仍主要采取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同的论文制,并且多以学术论文为主,专业硕士培养的目的和评价工具存在错配现象。

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是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工具单一的重要原因。经济学专业硕士在实践基地的实习表现可以展现出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以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体系与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系统之间利益并不一致,因此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2]。是否掌握相应职业技能、对未来职业是否拥有清晰的规划是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是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使得这一重要的评价工具失去了意义。

1.2   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主体以校内导师为主,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国家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推出了“双导师”制度,即专业硕士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要参加实践过程和课程论文等多个环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成长进行评价。但是目前高校对于企业导师的选拔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企业导师一般都是企业内的中高级干部,其自身工作十分繁忙,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与培养。由于企业导师在经济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处于“失位”状态,在最终的研究生培养成效评价中企业导师无法对学生的培养成效做出准确的评价。当前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的评价主体还是校内导师,但是校内导师接受的多是传统的学术训练,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从学术表现出发,对于经济学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提升、实践表现等专业性方面则更加需要企业导师来进行评价。

1.3   评价权力较为集中

社会力量“长期缺席”是我国当前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专业硕士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以及评价体系长期由政府主导,各行业企业的社会力量在其中参与度较弱,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无法对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高校自己培养,高校自己评价,从而使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的评价陷入了“自娱自乐”的情形之中。社会力量在经济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成效评价中缺席,使高校无法准确了解到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动,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出现错配。除此之外,高校还面临着社会认可程度不高、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并不显著等问题[3]。

1.4   评价周期相对较短

当前我国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便是评价机制涵盖的周期过短。培养经济学专业硕士归根到底是要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以及高校的培养成效归根到底是要由市场来进行检验,由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来检验。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指出将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中则忽视了这一重要内容,没有对专业硕士的就业表现进行长时间的系统追踪。

2     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的改进措施

2.1   创新学位论文考核机制

学位论文是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综合运用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检验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鼓励多样的学位论文呈现形式,不仅仅是将传统的专业学位论文作为专业学位学生的考核标准。郑州大学可以提倡经济学专业硕士以某个典型的金融或保险案例分析、具体某个市场的调研报告、金融或保险产品开发设计报告、金融或保险行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是国家针对金融或保险行业出台相关政策的政策解读为最终的毕业论文设计。但是在经济学专业硕士的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导师要进行严格把关,毕业设计选题必须紧紧把握实践方向、跟踪行业前沿知识技能、直面行业重点痛点难点。第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在金融和保险实践领域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使学生的学位论文同时经过专家和导师的评审[4]。例如南开大学要求在专业硕士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中至少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专家1名。因此,郑州大学在组建考核委员会时可以适度增加本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领域具有高级职称或专硕导师资格的专家人数,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时增加专业人士的评价,强化开题和中期考核对硕士研究生学业和学位论文质量的全过程指导和把关。

2.2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教育革命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发展需要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深化与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尽量缩短学生和企业、社会的磨合周期,打通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壁垒,并且企业导师与实践基地的评价侧重于经济学专业硕士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对完善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重视企业导师的作用,打造一流企业导师团队。企业导师有着丰富的行业和职业经验,其看待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也有别于专业教师,所拥有的行业和职业知识也更加契合社会和行业企业需要,对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也有着与校内导师不同的视角,是对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的一个有益补充。除此之外,还要丰富高校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使其对行业现状、企业动态以及行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第二,将实践基地表现纳入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中。实践基地是经济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实践基地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郑州大学应该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结合多个培养项目开展特色研究生班,进行校企联合培养评估模式。并且将实践基地表现纳入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的评价体系中。

2.3   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

专业硕士的培养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根据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因此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经济学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机制的设计之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第一,探索多元评估体系,切实体现企业行业的需求。郑州大学可以开展研究生在学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调研,让用人单位等参与评估,吸纳其对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想法。并且将调研结果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计等紧密结合,以质量反馈信息改进人才培养工作。这一多元评估体系,使行政部门、社会、行业企业以及高校学生可以在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设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需求,使高校的培养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需求。将社会力量引入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中,避免高校陷入“自娱自乐”的怪圈,在专业硕士培养成效的评价中切实体现社会和行业需求。

2.4   建立就业追踪反馈机制

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是检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標,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可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更好地发挥就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评价的作用,并科学合理地反馈至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全过程[5]。

第一,分别对专业硕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以此获得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更加完善准确的反馈。对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应集中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成长度。以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高校应该调查毕业生当前工作的前景,是否有变动工作的意愿,工作中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等高校培养效果、自身就业状况、职业发展与成长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工作单位的跟踪调查应集中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主要是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硕士毕业生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专业水平、职业能力、发挥作用等方面的评价情况。第二,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反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互联网工具,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并将就业反馈与学生管理、教学平台相衔接,形成学生成长发展和用人单位评价数据库,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数据支撑,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鼓励创新创业,为专业硕士创业提供帮助。职业性是应用型人才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其最高表征就是创新创业,因此培养兼具良好的知识理论和职业能力基础的创新创业的预备军和主力军也是专业硕士教育的重要内容。郑州大学可以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大赛,让知名校友分享创新创业经验等,同时建设院级“职业发展工作室”,提供政策、人员、资金支持,开展精准创业指导,提高对经济学专业硕士创新创业的资源、政策等的支持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巧灵,赵睿.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现状与改进措施研究:基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3):151-152.

[2]杜艳秋,李莞荷,王顶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专家访谈结果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69-74.

[3]李立辉,王爽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错位及应对策

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3):113-117.

[4]周艳荣.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

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2):121-123.

[5]马景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探

析:以吉林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8):180-185.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评价机制双一流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