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茶叶品牌建设路径探析

2024-05-13 14:29冯德品周颖万松彤仇方方禇飞洋匡蓓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2期
关键词:品牌建设实践路径茶叶

冯德品 周颖 万松彤 仇方方 禇飞洋 匡蓓

摘 要 茶叶品牌建设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体现。茶叶产业的发展见证了茶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以及茶文化本身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融合路径。在全球化和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湖北省宜昌市正致力于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茶叶品牌,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为给我国其他地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简要分析了宜昌市茶叶产业发展概况,提出了政策资金支持品牌发展、实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推动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加强地区特色品牌营销等宜昌市茶叶品牌建设路径。

关键词 茶叶;品牌建设;实践路径;湖北省宜昌市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40

宜昌市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水土丰沛、四季分明,为茶叶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同时作为历史名人屈原、王昭君故里,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为茶叶品牌的塑造提供了独特素材。通过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不仅提升了当地茶叶的市场竞争力,还加深了消费者对于宜昌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联结。品牌建设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同时为宜昌市的社会和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茶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强化了宜昌市作为优质茶叶产地的形象,对外树立了城市的绿色生态名片,推动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1 宜昌市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宜昌市气候温暖湿润,山峦起伏,自然环境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宜昌茶叶以其独特的地理标志和风味著称,著名的峡州碧峰、宜昌红茶等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宜昌市茶叶种植面积

6.63万hm2,产量11.25万t,农业产值52.9亿元,加工产值107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湖北省第2位,全市9个产茶县(市、区)中有3个是全国百强产茶县(夷陵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宜都市)。宜昌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 200余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64家,年茶叶出口量近7万t,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8%左右。凭借独有的品质和口感,宜昌茶叶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普遍认可,品牌价值逐渐提升。

在加工与生产方面,宜昌市将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优质茶叶的产量占比逐年提高,茶叶品质逐步提升[1]。采摘讲究传统“二叶夹一芽”原则,严格按照季节和天气变化来确定采摘时间,以确保茶叶鲜嫩的品质。加工阶段,采用微电脑控制的杀青机,以精密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来最大限度保留茶叶的香气和味道。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和对现代技术的采纳,使宜昌茶叶既保持了传统风味,又满足了现代市场对于产品一致性和安全性的要求[2]。

宜昌市茶叶专技人员共36人,现有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宜昌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茶叶技术中心、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并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宜昌综合试验站、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在茶树栽培、绿色防控、加工工艺提升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100多项技术成果。

随着消费者对品牌茶叶认知度的提升,宜昌市茶企通过包装设计的创新、品牌故事的传播及营销策略的多元化,成功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茶叶品牌,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也逐渐强化了产业的地位。宜昌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宜昌清江茗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加大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速溶茶、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先后投放市场。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茶叶博览会,与国际买家建立联系,拓展海外市场,不仅提高了宜昌茶叶的市场份额,也增强了宜昌市茶叶品牌的全球竞争力[3]。

2 宜昌市茶叶品牌的现有定位

宜昌市在打造茶叶品牌时,秉持“健康、自然”的理念,使其打造的茶叶品牌在市场定位方面展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明确的目标,并将天然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着力打造“宜昌宜红、宜昌毛尖”公用品牌。宜昌市借助于优良的自然资源打造有机茶园,使当地茶品牌取得国内外有机产品认证,并将产品定位为高中端的健康饮品,吸引了大量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群体。在茶叶品牌建设上,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由行业协会统一运营管理公用品牌,强化质量管控,严格授权使用,同时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品牌魅力。现阶段,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宜昌市茶叶品牌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在口感、包装设计及品牌形象等方面的评价突出,有助于品牌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中脱颖而出[4]。

在本土市场,宜昌市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宜昌宜红”品牌文化,打造茶文化展示平台,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通过营销将当地的茶史、茶人物故事与品牌紧密结合,让消费者不仅购买到茶叶产品,还购买到文化体验,使宜昌市茶叶品牌在国内茶叶市场中建立了独特的文化认同。

在提升自身竞争力方面,通过坚持差异化战略及品牌的不断强化创新,宜昌市茶叶企业每年不断推出新产品,针对年轻消费群体设计的茶饮料、茶味糕点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多年以来,得益于品牌创新与服务上的不断投入和改进,宜昌市茶叶品牌的消费者忠诚度始终在同行业中位居前列。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宜昌市正逐步建立起茶叶品牌资产,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宜昌市茶叶品牌建设路径

3.1 政策资金支持品牌发展

茶叶是宜昌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地方党委和政府立足长远,深远谋划,制定了《宜昌市茶叶产业链实施方案》,决定实施“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黑茶”发展战略,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以唱响茶品牌、做强茶产业为目标,构建茶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协会运作、企业参与,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进“宜昌宜红”“宜昌毛尖”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实施,抓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注册工作。加强公用品牌产品包裝标识的规范化管理,强化质量管控,健全源头赋码、带标上市的可追溯绿色生产质量管控体系。鼓励支持企业使用公用品牌产品参与重大评比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加工技术大练兵、大比武及茶叶品质鉴评活动。强化宣传推介,将“宜山宜水宜红茶”等公用品牌广告语植入人心,策划举办高档次的茶事活动或参加重要展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客商洽谈合作,提高宜昌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拓展销售市场、强化科技支撑。现阶段,宜昌市累计储备茶产业项目113个,总投资98.73亿元;五峰县、长阳县、宜都市联合恩施州成功申报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项目,争取到位中央资金2 700万元;争取省级茶产业链补助资金1 050万元,全年开工重点项目38个,投资总额7.63亿元。在此基础上,宜昌市不断挖掘和复兴历史名茶,丰富茶叶品种,形成了包括采花毛尖、邓村绿茶、宜昌宜红在内的多样化的名茶系列,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市场策略也使宜昌茶叶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标产品[5]。

3.2 实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

宜昌市在推进茶叶生产的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了全面机械化的策略。在茶叶采摘环节制定了详尽的标准并普及了茶园改造技术,全市约有40%的茶园实施机械化采摘,秭归县也成为茶叶生产标准化的示范县。同时,积极建设和升级标准化的名茶加工厂,推动茶叶加工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全方位提升加工环境。

宜昌三峡茶叶有限公司投资6 000万元,采用合作社模式,联合当地7家大型茶叶加工厂,额外投入4 800万元建立了3家达到标准化要求的大型加工厂,总投资额已超过亿元,极大地推动了秭归县茶叶加工业的科学化发展[6]。新兴的加工设施不仅为当地茶农提供了便利,而且有效解决了秭归县茶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标志着该县茶叶加工和销售困境的历史性转折,更为宜昌市茶企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3 推动茶旅产业融合发展

以宜昌市优质茶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围绕“橘都茶乡”和“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等主题,办好中国茶旅大会、重走万里茶道等活动。支持建设长盛川国家级非遗文化产业园,打造具有青砖茶特色的4A级文化旅游景区、全国性科普研学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大力开发特色茶文化旅游活动,着力打造邓村、漁洋关、潘家湾等茶旅融合特色小镇,开发茶旅融合精品线路,研发具有人文魅力和宜昌特色的茶旅游商品。2016年,宜昌市启动美丽茶园建设项目,共评比认定了10个“宜昌市美丽茶园”,不仅推动了茶叶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也促进茶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在湖北省种植业“五园创建”活动中,宜昌市7个“美丽茶园”满足“标准化、生态化、美化”要求,被选为省级示范基地。宜昌市利用标准化茶园和山水文化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广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创建了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线路。

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自2006年投入使用至今,累计交易茶叶高达38 000 t,市场交易额高达15.5亿元。茶城商业影响力覆盖了宜昌市、恩施市、十堰市等

10多个主要产茶区域,已成为渝东及鄂西地区著名的优质绿茶交易集散中心[7]。同时,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茶叶贸易网络。宜昌市坚持“发展茶业,富裕农民,让茶叶连接世界各地”的宗旨,不断刺激茶叶流通,致力于拓展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旨在建立湖北省“最优秀的茶叶产地市场”。

3.4 促进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20世纪70年代中期,宜昌市花栗树村自主研制出了炒青复干制茶机,这是我国茶业生产自动化的第一步。自动炒茶机、智能化茶叶色度辨识装置、新式拣茶机等新机械的出现为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宜昌市率先引进“低温贮藏”新工艺,建立简易冷库,采用低温贮藏和添加去氧保鲜剂等措施,使茶叶货架期由6个月延长到18个多月。宜昌市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对毛尖茶进行分级处理及复合防腐处理,以达到常年保鲜的效果。

在推进茶叶生产过程中,宜昌市茶企积极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担任咨询顾问并开展紧密的协作,设立“院士工作站”,搭建研发及试验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移工程,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在茶叶生产中的推广。

3.5 加强地区特色品牌营销

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品牌故事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认同。宜昌市深度挖掘和传播三峡茶文化,将茶叶作为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品牌营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路径。宜昌市先后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品牌,如九畹丝绵茶、清溪沟绿茶等,每一款茶叶都融入了三峡地区独有的自然风味和文化元素。为提升品牌影响力,宜昌市积极参与国内外茶叶博览会,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线上与线下营销渠道的融合发展,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茶叶销售网络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成功构建了立足地方、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茶叶品牌营销新模式。

4 结语

随着宜昌市茶叶品牌建设之路的不断深入,茶叶这一传统产业通过品牌化策略,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宜昌茶叶在继承传统之精华的同时,通过创新与包容,逐步转化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未来,随着品牌建设步伐的加快,宜昌茶叶必将在全球茶叶市场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茶叶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茶农、企业家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宜昌市茶叶品牌将为世界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小青.广西传统茶叶品牌的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23(20):127-130.

[2] 李玉梅.乡村振兴视阈下茶叶品牌建设研究[J].福建茶叶,2022,44(10):36-38.

[3] 李梦妮.我国传统茶叶品牌的法律保护机制的建设研究[J].福建茶叶,2023,45(3):40-42.

[4] 黄卉.论民间剪纸艺术在区域茶叶品牌包装设计中乡土价值的构建[J].福建茶叶,2023,45(8):44-46.

[5] 陈勇.乡村振兴背景下梅州市茶叶品牌建设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6):81-83.

[6] 孙浩燕,严艳平,张斌,等.夷陵区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研究[J].中国茶叶,2023,45(3):45-48.

[7] 聂浩东.农业专业化乡镇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为例[J].农业展望,2023,19(3):64-68.

(责任编辑:刘宁宁)

收稿日期:2024-01-22

基金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CARS-19)。

作者简介:冯德品(1971—),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茶叶产业化。E-mail:185158440@qq.com。

猜你喜欢
品牌建设实践路径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香喷喷的茶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都匀毛尖品牌建设问题浅析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