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 提升学生素养

2024-05-13 06:30陈晓英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革命文化教学目标

陈晓英

【摘 要】教师要明确革命文化单元的教学目标,创新革命文化单元的教学方法,拓展革命文化学习新空间,方能打好学生的中国底色,接续、传承好红色基因。

【关键词】革命文化 教学目标 多元教法 学习空间

革命文化文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它们承载着人文教育、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教育的多重使命。在当前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对这类文章有距离感、对故事的人物产生脸谱化印象、对文章的价值认同不够深刻等困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品读中获得爱国思想的熏陶,使他们与课文形成思想情感的共振,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革命文化单元目标,增强单元教学指向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了多篇有关革命领袖、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低年级主要以单篇形式分布于各个单元中,中高年级逐步增多了篇目,并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集中设置。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重温历史”为主题,设置了《七律·长征》等五篇课文,“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设置了爱国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在单元学习认知革命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情感的陶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也联系得十分紧密,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习作训练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尝试利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记一次活动。这样安排,语文要素和习作训练相互促进、融为一体,能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悟情感,悟方法,然后在写中达到迁移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就十分明确了——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让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进行写作,并让学生在积累语言、学习革命文化的同时,受到革命英雄人物大无畏精神的熏陶。

二、创新革命文化单元教法,实现深度学习

陈先云认为:革命传统主题类课文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教育性,教师容易将这类课文上成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注重将该类课文的教学活动与政治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传统思想教育区分开来;要努力做到“文道统一”,把了解、掌握语言文本的特点与感知人物的伟大道德结合起来;要改变传统的机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由浅层的知识理解提升为深入地掌握单元语文要素。

1.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认识点面结合。作为六年级学生认识“革命岁月”的第一课,《七律·长征》全篇只用了五十六个字,就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展示了革命先辈积极向上的战斗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代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差距,决定了传统的“以诗论诗”的教学方式无法带领学生立体、深入地领略诗歌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及历史意义。为此,笔者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视听资源为素材库,将有关长征的路线图、视频、音频等资源进行组合,制作成多个微视频,在学生初读课文内容的教学环节,按照一图一信息源、一视频一历史场景图的方式,高效地将红军在长征途中各重要战役“点”的故事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各诗句所描述的不同场景。这样以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信息呈现,大量压缩各类信息的载入量,同时也不会给学生造成教学信息的过载,反而利于学生在整体阅读及观看视频后,对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展现的大无畏精神有更深的体会,也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万水千山只等闲)有整体的“面”的把握,进而领会作者如何进行“点”与“面”的描写。

2.剧本演绎,体会点面结合。由于学生对革命文化课文有时空距离感,较难对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学生分成多种角色进行故事情节的演绎,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让他们在演绎中充分体验人物所展现的爱国情怀,然后让他们演绎后再次体会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在整体的“面”的层面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笔者一般将剧本演绎活动安排在单元教学结束后,事先会为学生提供几个剧本,学生也可通过查阅资料对剧本内容进行补充。在各组表演之前,笔者设计以下三个驱动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指导:为更好地展现课本剧,你会进一步查阅哪些相关资料?在表演时,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动作、表情和语气?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对于“点(人物)”和“面(整个故事)”的刻画有哪些意义?有一组学生选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剧本,他们有计划地分配角色,利用课后时间查找有关资料,配合音乐进行课本剧排练,在课堂上把革命战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学生通过各自角色(“点”)的演绎,深刻感受到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也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贵品格,体会到全体中华儿女(“面”)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的伟大精神。

3.练笔表达,运用点面结合。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对学生语言、思想、审美、文化素质的全面教育。为落实本单元的教学任务,笔者在结束《开国大典》的教学后,在课堂中设计了小练笔环节,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以“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为开头进行一段场面描写。同时出示以下要求:(1)点面结合。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2)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要分清主次,要注意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3)层次清楚,有条不紊。这样的小练笔,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场面的描写方法,在写作中熟练掌握“点面结合”的方法。

三、拓宽革命文化学习空间,传承红色文化血脉

为了发挥统编版革命文化单元教学的效果,教师应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课外资料的学习,不断提高爱国情怀。

1.课外阅读。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对“革命岁月”单元课文的认知,笔者为学生选取了多种书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辅助阅读。例如,学生通过阅读《毛主席在花山》,感受到作品立足画面和细节表现的写作方法,感受到毛主席与普通民众打成一片的亲切感。而对于《伟大的友谊》这篇课外阅读链接作品,笔者则是开展学生课外研究性阅读比赛,让他们以自由读、合作读的形式,在读中感悟马克思、恩格斯互帮互助、携手奋进的友谊。

2.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既是响应“五育融合”的教学之举,也能促进学生整合所学内容,从中寻找出贯穿多学科学习内容的主线,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结束六年级第二单元的教学后,笔者与学校道法教师一起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走进平潭民主村革命史记展览馆,通过课外研学的方式感受平潭游击队的革命历史,引领学生认识学习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用共产党史助力学生道德情操提升。笔者与学校的美术老师一起策划“重走红军路线”的绘画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课外阅读,自己绘制红军的长征路线,并在红军的重要战役地点进行相应的旁批注解。在学校艺术节期间,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歌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等艺术特长表演,组织学生表演与红色革命相关的节目,以此进一步抒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中湖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輝)

参考文献

[1]何奕宁,吴春彦.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2(09):19-21.

[2]王芳.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定位和策略优化[J].语文教学通讯,2022(09):22-24.

[3]王欢.弘扬革命传统 传承红色精神——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2(09):27-28.

[4]张卫其.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落脚点及教学方法[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03):4-8.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革命文化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