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芳萍 王 恒 马力军
(天水市中医医院外一科,甘肃 天水 741000)
疼痛是腹腔镜下疝气修补术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会因难以忍受的疼痛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影响术后康复。临床上对于轻、中度疼痛,予以局部冷敷处理;剧烈疼痛者,加用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物,但部分患者疗效不甚显著。腕踝针是中医常用镇痛法,操作相对简单,价格低廉,有较好的镇痛疗效。本文主要分析腕踝针联合术后常规疼痛护理缓解腹腔镜下疝气修补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为腕踝针的临床使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 年6 月1 日—2023 年11 月30日在天水市中医医院外一科住院并择期行腹腔镜下疝气修补术的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 例,男45 例,女5 例;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38.62±9.56)岁,体质量57~82 kg,平均体质量(63.24±6.68)kg。对照组50 例,男44 例,女6 例;年龄18~68 岁,平均年龄(37.23±8.45)岁,体质量58~77 kg,平均体质量(61.22±7.34)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具有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证,并择期行腹腔镜下疝气修补术;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无精神疾病史;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5 分及以上;年龄18~7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腕踝针施针部位有炎症、水疱、水肿、严重静脉曲张等皮肤不完整情况;使用镇痛泵镇痛;存在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如癌性疼痛等;存在四肢感觉功能障碍疾病如偏瘫等;术后病情不稳定,并发如严重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内科疾病,致病情恶化。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予外科术后常规疼痛护理干预。护士每隔2 h 为患者做疼痛评估,依据其疼痛程度予相应处理措施,轻、中度疼痛予局部冷敷处理,剧烈疼痛加用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耐心地与患者沟通,告知疼痛为术后常见并发症,打消其对手术效果的疑虑,帮助其转移注意力,避免负面情绪产生。
1.4.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选择内踝高点和跟腱间连线中点直上2 寸区域处(穴位包括复溜、交信)为进针点。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江苏三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52200307,规格:0.25 mm×25 mm)。用碘伏(山东安捷高科消毒科技有限公司)对施针区域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检查针灸针有效期、有无弯折、针尖有无带钩等情况;一手固定针刺点下部,另一手持针柄,针尖朝向进针点、针身与皮肤呈30°角快速刺入皮下浅层;行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若患者有酸麻胀痛感应及时调整针的深度和方向;不做捻转提插,用无菌敷贴(青岛海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鲁械注准20172140401)固定针柄,留针2 h。每次留针后,立即准确记录患者镇痛治疗开始时间并设置2 h呼叫提醒,提醒护士及时为其拔除腕踝针,同时向患者交代腕踝针治疗2 h 的具体结束时间。护士在为患者拔除腕踝针后,耐心、细致评估其疼痛情况,严密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出血、红肿等不良症状,如有类似不良情况发生,则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每日1 次,连续干预3 d。
1.5 观察指标(1)VAS 评分:采用VAS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 h、48 h 及72 h 后的疼痛程度。(2)住院天数: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3)临床疗效:参照术后镇痛效果判定,显效为疼痛完全缓解,治疗后VAS 评分为0~3 分;有效为疼痛中度缓解,不必用镇痛药,治疗后VAS 评分在4~7 分;无效为与治疗前相比较疼痛没有变化,或VAS 评分在7 分以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设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腹腔镜下疝气修补术后疼痛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 (± s,分)
表1 两组腹腔镜下疝气修补术后疼痛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 (± s,分)
注: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1)P<0.05。
治疗后72 h 2.89±0.571)4.01±0.73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50 50治疗前7.24±1.01 6.88±0.76治疗后24 h 5.64±0.631)6.22±0.74治疗后48 h 4.04±0.531)5.77±0.64
2.2 两组患者镇痛疗效比较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4.00%(47/50),高于对照组的70.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腹腔镜下疝气修补术后疼痛患者镇痛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为(7.66±0.1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13±0.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是阑尾炎、肠粘连、疝气等外科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可刺激机体内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P 物质、多巴胺、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等应激激素与炎性介质,使伤害性刺激经由外周向中枢传递,导致术后疼痛发生。腹部手术由于切口大、范围广,且内脏牵拉反应比较严重,患者对刺激比较敏感,再加上术前患者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术后往往会感到较为强烈的疼痛[1]。这种疼痛会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凝血功能等产生影响,使患者术后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肺部感染、尿潴留及排尿困难、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良好的镇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手术后疼痛所致的应激反应[2],还有利于患者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稳定、预防手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术后康复[3,4]。因此在现代医学中,合理、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需要不断探索、思考的重要临床问题。
腕踝针是张心曙教授于20 世纪70 年代创制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类别[5]。该疗法将人体分为6 个纵区,分别对应不同的病症区域。病症区域在横膈之上于手腕部施针治疗,在横膈之下于足踝部施针治疗。腕部在腕横纹上2 横指(约1.5 寸)一圈处,选取6对针刺点;足踝部在内、外踝最高点上,3 横指(约2寸)一圈处选6 对针刺点,全身共24 个治疗点。腕踝针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临床应用于多种手术后镇痛,均取得较好效果[6]。陈世云等[7]采用腕踝针干预分娩镇痛,并设对照组不采用操作性技术进行镇痛,并分别于第一产程潜伏期开始、第一产程活跃期(子宫口开至3 cm)、第二产程结束时评价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结束时的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刘春亮等[8]用腕踝针治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发现腕踝针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增强镇静效果,并可有效减少静脉镇痛药物的用量。同时,对腕踝针镇痛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沈红等[9]研究发现,腕踝针镇痛可能与其刺激皮下神经末梢传导,有效缓解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相关。陆军等[10]研究发现,腕踝针可通过作用于脑干中缝核下行抑制系统,参与痛觉的调节,提高脑内5-HT 水平,降低外周血及炎症组织中5-HT 水平,同时提升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本研究观察对象全部为腹部手术,所以选择在内踝高点和跟腱之间连线中点直上2 寸处进针。研究结果提示,采用腕踝针联合常规疼痛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腕踝针配合常规疼痛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腹腔镜下疝气修补术后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受、增强镇痛疗效、缩短住院天数,值得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