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

2024-05-12 03:17禚秀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补阳气虚偏瘫

禚秀梅 栗 军

(1.高密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山东 高密 261500;2.高密市柴沟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山东 高密 261519)

相关数据[1]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 万人,其中75%丧失自理及劳动能力,40%存在重度残疾。中风致残率明显增高,直接危及患者生活质量。中风又称“脑卒中”,属于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异常,使其产生缺血、缺氧,而诱发坏死、软化,西医又称为脑梗死[2]。临床常表现为语言不利、口角歪斜,常伴头晕、不省人事等症状[3]。现阶段,临床以西医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如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等,虽获得一定治疗价值,但效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水平,且长期使用易诱发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不仅价格昂贵,还存在一定依赖性,无法对疾病进行控制[4,5]。作者查阅大量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总结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可获得显著效果,能够有效优化临床效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且预后效果显著[6]。鉴于此,文章选取该类患者实施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4 月高密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高密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IRB-2020-019),所有患者及家属均了解研究内容。

表1 两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西医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7],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8]。(2)研究期间依从性良好,可积极配合。(3)中途未退出,且病历资料完整。(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疾病及恶性肿瘤者。(2)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3)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及出血性卒中者。

1.3 治疗方法参照组给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穴位为天突、人迎、廉泉;贴敷药物为法半夏3 g,冰片0.1 g,石菖蒲5 g,天南星3 g,川贝母5 g。将上药研磨成细粉配以20 g 蜂蜜混合,配置后待用;以胶布贴敷、固定于上述穴位,每次治疗持续8 h,每日1次,共治疗2周。

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方:黄芪30~120 g,地龙15 g,川芎15 g,当归尾15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5 g。每日1 剂,将上述药材用清水煎煮,取汁400 mL,分2 次早晚饭前温服,每次200 mL。若肢体麻木,可加用伸筋草、木瓜、防己;血压偏高、眩晕,可加用石决明、天麻、钩藤;下肢偏瘫,可加用杜仲、牛膝、川续断、桑寄生。共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1)比较治疗前后日常生活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包括进餐、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 m、上下楼梯等,100分为独立,75~99 分为轻度依赖,50~74 分为中度依赖,25~49分为重度依赖,0~24分为完全依赖[9]。(2)比较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选择简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实施评价,包括50个项目,其中上肢项目33 个、下肢项目17 个,上肢66分、下肢34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佳。(3)临床疗效:显效为经治疗后患者功能基本缓解,压痛及疼痛逐渐淡化,过度劳动或天气变化等可产生不明显的酸痛感;有效为疼痛症状缓解,可实施简单工作及活动,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无效为经治疗后,病情未得到改善,甚至逐渐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0]。(4)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参照美国研究健康调查表(SF-36 量表)评价,总分0~100 分,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 个项目,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11]。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FMA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Barthel、FMA 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arthel、FMA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Barthel、FMA评分比较 (± s,分)

表2 两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Barthel、FMA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试验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 Barthel评分治疗前26.54±4.26 26.64±5.64 0.077>0.05 FMA评分治疗后78.36±7.85 30.14±6.25 26.321<0.05治疗前12.41±3.52 12.56±2.47 0.191>0.05治疗后32.14±6.54 21.36±5.63 6.842<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参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s,分)

表4 两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试验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心理功能治疗前64.31±8.34 64.52±8.43 0.097>0.05治疗后94.56±10.26 65.72±8.64 11.736<0.05社会功能治疗前67.82±9.63 67.42±8.34 0.172>0.05治疗后93.56±10.26 65.34±8.73 11.474<0.05躯体功能治疗前66.57±10.43 66.52±9.87 0.019>0.05治疗后91.23±10.36 80.34±9.34 4.276<0.05

3 讨论

中风病位主要在脑,病机以血瘀为标、气虚为本,以四肢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其病在阳,患者上气不足,无法推动血行,瘀血瘀滞于脑脉,气血渗灌失常,造成神机失守、脑神失养,进而诱发不遂、神昏等病理现象[12]。相关研究[13]发现,4/5 的中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损伤,其中以偏瘫最为常见;若未予以针对性治疗,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既往,临床以常规西医治疗为首选方案,虽可控制病情恶化,但临床研究[14]发现,由于本病发病机制较为特殊,长期使用药物易诱发不同程度的不良作用,且存在一定成瘾性,进而使临床治疗效率逐渐降低。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试验组Barthel、FMA 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参照组的73.33%(22/30)(P<0.05),同时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穴位贴敷是中医常用外治方法,是融穴位、药物、经络为一体的治疗方法。天突、人迎、廉泉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主要穴位,天突穴治胸中气噎、舌下急,人迎穴治项气闷肿、食不下,廉泉穴主舌下肿痛难言、舌缓流涎。中药方剂中各药物具有独特的功效,方中法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冰片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石菖蒲可治咳逆上气、痰湿壅滞之喘咳;天南星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等功效;川贝母可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诸药共用,刺激穴位、通经活络,从而发挥通咽利喉、豁痰开窍之功效。补阳还五汤中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当归尾活血祛瘀、补血养血,黄芪养血生津、固表止汗、行滞通痹。方中以黄芪为君药,以健脾和胃、益气补血;当归尾为臣药,以活血化瘀。诸药联用,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显著的补气通络、活血化瘀、祛风扶正等药理作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发现[15]发现,该汤剂对血管具有明显的扩张作用,且能够改善血液黏稠度,缓解局部血液循环。同时,配合穴位贴敷,获得显著效果,其机制为促进脑侧肢循环建立,缓解脑组织血液供应,改善血液黏稠和细胞聚集。并且能够与神经及其他组织细胞受体结合,阻止受体神经继发死亡,促进神经组织、血管再生。

综上所述,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采取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功能、运动功能,还可提高生活质量,效果确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补阳气虚偏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