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研究

2024-05-11 10:52周琦柳心欢
科学导报 2024年2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周琦 柳心欢

关键词:志愿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国家精神的核心,更是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团结稳定的深层精神力量。青年一代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尤为重要。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识,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其参与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更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所以探究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契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而行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指南,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志愿服务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道德实践。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显著体现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这些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与和谐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墨家的“兼爱”“非攻”提倡普遍的爱与和平,不仅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指导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也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如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志愿服务,这些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新的诠释和应用,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转化为实际的社会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志愿精神的共同源头。通过对其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价值追求目标保持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国家、社会和个体3个层面,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价值体系。志愿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在广大志愿者群体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实践性和非营利性特征,展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是集体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凝聚社会精神力量、弘扬道德风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精神在价值追求上有着高度一致性。它们都旨在激发社会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一种全面的价值观念,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志愿精神则是这些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通过志愿者的实际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种从个体到集体、从局部到整体的正能量传递,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志愿服务是有效载体保证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体现志愿精神的活动,是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工具。志愿者队伍是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力量,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层面落地生根的重要推手。通过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志愿者不仅在社会实践中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生群体中,志愿服务显示其多样性和灵活性。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如支教、环保、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这不仅缩小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还促进从理念到信念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将这些价值观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实现了价值观的内化和情感共鸣。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造性也值得关注。他们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创新方法和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为有效。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志愿活动经验、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项目等,这些都是创新实践的表现。这些创新做法增强了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实践。

  二、志愿精神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一)志愿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理念,深刻地阐释了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根本问题,为大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提供明确的方向。这四个词不仅代表国家发展的目标,也反映国家治理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具有公众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对于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传承道德和实现个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区的方式。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学习如何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加深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国家发展方向、培养政治认同的平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提高了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感,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志愿精神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大原则已成为构建理想社会的核心追求,同时也是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思想坐标。这些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学校重视将这些原则融入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中,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其内容、形式和载体虽然不断变化和创新,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未变,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更是建立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重要途徑。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大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原则,从而提高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志愿精神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大学生必须恪守的基本价值准则。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的深层含义,并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实践不仅加强其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还帮助其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爱国”作为个人道德规范的首要原则,在志愿服务中表现为大学生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积极通过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敬业”体现在志愿者对待每一次服务活动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精神,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诚信”要求志愿者在服务中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和活动要负责。“友善”体现在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社会公众以及同伴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合作。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促进其在现实中的深化与升华。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和践行

  (一)确保志愿精神的持续性发扬

志愿精神是一种以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它不仅体现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深入宣贯志愿精神,首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内容,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理解志愿精神的重要性,也能让他们认识到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志愿服务相关的讲座、研讨会,邀请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们分享他们的故事和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其次,将志愿活动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和活动中,是确保志愿精神持续性发扬的关键步骤。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志愿服务,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志愿服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从而增强其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持续参与的动力。另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同時也能让他们在服务过程中持续地学习和成长。学校可以与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志愿服务机会。在这种长期的服务中,学生不仅能深化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还能建立对志愿服务的长期兴趣。最后,学校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和反馈机制,以确保志愿精神的持续性发扬。

  (二)确保志愿精神的全面性传播

志愿精神的全面传播和培养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模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全面体现。要实现志愿精神的全面传播,首先,学校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纳入关于志愿服务的理论教学,这不仅涵盖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深入探讨志愿精神背后的价值观,如何通过志愿服务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为了确保志愿精神的广泛传播,学校和相关组织需要采用多种传播方式。利用学校的广播、校报、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分享志愿服务的成功案例及志愿者的个人故事,这样的多渠道传播不仅可以让更多学生接触到志愿服务的理念,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意愿。通过这种方式,志愿精神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全面的影响,从而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共同合作,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开展公共讲座等方式,将志愿精神推广到更广阔的社区和公众领域。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增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还能让学生在更加多元的环境中实践志愿服务,理解不同群体和社区的需求,从而培养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需要学校、社区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三)确保志愿精神的目的性达成

志愿服务的效果远超过形式上的参与,其核心在于实现具体的目标并产生实际的社会影响。要确保志愿精神的目的性得以实现,学校和相关组织需明确志愿活动的目标。这些目标应是具体且量化的,明确反映志愿活动期望达到的社会效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组织者需要精心设计志愿活动,确保活动内容与目标紧密相关并能有效实施。志愿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注重实用性和可行性,同时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确保志愿精神的目的性达成,还需对志愿活动进行持续的监督和评估。组织者需跟踪活动的进展,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对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最后,为了更好地实现志愿精神的目的性,学校应强调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和个人责任。通过这些措施,志愿服务将不仅仅是参与者的个人成长机会,更是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途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志愿者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还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姜长宝,任俊霞.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

[2]孙启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3]蔡金杰,武娜娜.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3).

[4]卜云.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6).

[5]周晓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引领[J].高教学刊.2016(14).

[6]刘芳铭.高校志愿服务文化的价值诠释与培育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

[7]丁帅.大学生志愿服务中价值观培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18.

[8]赵晓达.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

[9]孙国利.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0]郝芳.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编号:C20212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