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闯关制:创新小学数学低年段口算练习的实践研究

2024-05-10 11:27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小学311201卢晓芳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11期
关键词:口算正确率运算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小学(311201) 卢晓芳

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意训练的实效性。口算既是笔算、估算、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低年段开展口算练习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一、教学现状

在教学完“整千、整百数加减法”后,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笔者连续三天让学生在10 分钟内完成同一张口算卡(内含100 道题)的练习。既然学生已学过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笔者预期他们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应该令人欣慰,可是结果却让人很失望。笔者对学生口算的时间、正确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口算卡完成时间人数统计图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虽然在逐步提高,但提升幅度不明显。即使是同一内容,口算速度慢的学生还是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一道题学生还是会反复口算错误。就内容而言,学生对10-9=□、6-3=□等顺运算掌握得较好,对□-3=6、□=6+3 等逆运算的计算则存在困难;学生对同级运算掌握得较好,对混合运算掌握得不够熟练。笔者对学生口算各类型错误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口算加法出错的学生有6 人,口算减法出错的学生有6人,口算乘法出错的学生有9人,口算除法出错的学生有13 人,口算混合运算出错的学生有40人。

二、现状分析

想要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及速度,我们需要先了解学生口算出错和口算速度慢背后的原因。

(一)学生练习单一,不想算

运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和图形与几何知识相比,运算给人的印象都是枯燥的运算形式。而教师常用的练习方式也是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算练习,期望以大量的运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如此单一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缺乏积极性,运算练习也变成了一个单调、枯燥的过程,让学生十分抵触。

(二)学生专注力低,不常算

低年段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不高。有研究发现:7~10 岁儿童的注意力可维持20 分钟,10~12岁儿童的注意力可维持25 分钟,12 岁以上儿童的注意力可维持30 分钟。有些学生在计算较难的题目时,会误把42÷8看成24÷8;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几道加法题后,“张冠李戴”,把18-7 看成18+7;还有部分学生记错或记不准运算法则,如12+24÷6 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可是由于学生对法则理解不正确,仍然从左往右计算;有的学生甚至不理解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联系,如□-3=6、□=6+3 这一类题错误较多。

(三)学生技能未满,不熟算

“100 以内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法”是学生口算的基础,但仍有很多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计算这些基础题时还在用掰手指的方法,或者没有进行相同数位相加减。通过课间走访,笔者发现多数教师已经非常重视口算教学,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后练习方式单一等原因,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仍未得到提高。对此,笔者不禁思考:要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增加练习肯定是必要的,那怎样增加才能让学生学得好且学得有趣呢?结合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以及综合平时的观察,笔者尝试在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以期打开口算练习的大门,让学生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三、实践研究

“游戏闯关制”借助游戏的机制,针对口算练习中的错题、难题创设不同难度的练习关卡,赋予等级及相应的奖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地闯关练习中厘清运算顺序、掌握运算原理、提升口算的速度。在不断升级的游戏中,让学生挑战不同难度的口算练习,兴趣,提升他们口算的正确率及速度,让他们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将口算练习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先根据平时的错题类型进行简单分类:运算顺序类、逆运算类、加减法类、乘除法类、混合运算类、20 以内加减法类、表内乘除法类、万以内的数运算类……再借用游戏制订闯关制(如图2),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游戏情况及游戏效果,及时修改游戏,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游戏体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

图2 游戏闯关制

四、具体实践

“游戏闯关制”将游戏或游戏元素、规则融入课堂活动中,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

(一)游戏化开发

一年级的学生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有些不习惯。区别于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小学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学生需要在课堂里专心听课40 分钟。根据他们的注意力特点,在不同时间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教学(部分游戏形式见表1),可持续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中。

表1 游戏教学开展的游戏分类及相应内容

按照游戏机制进行多次练习,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口算。虽然学生口算的速度提高了,但错误率还是居高不下,该如何提高正确率呢?重复练习显然是无意义的,即使形式再新颖,游戏再有趣,学生也会产生厌倦。于是笔者精心挑选易错题,设计不同的题型以供学生练习。

【基础练习】

在混合运算练习时,笔者发现学生对含有两级运算这一类题总是出错,其中退位减法的出错率也比较高。于是,笔者先帮助学生厘清运算顺序、运算原理,再开展“猜猜我是谁”游戏。

师(出示图3):小动物们看大家学得很认真,也想加入,你能猜出它们分别代表数字几吗?

图3

生1:我知道,小猴子代表数字32。

师:恭喜你,答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1:我是先算8乘5等于40,再减去8,等于32。

把普通的算式卡通化——插入小动物图片,可以更快地吸引学生参与练习。即使学生回答正确,笔者还要继续追问,以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运算顺序。

【花式练习】

在学生厘清运算顺序后,笔者借助题卡开展花式练习(每次练习10 道题),以提升学生的运算速度。

师:请快速找到先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题,把它圈出来。(目的是练习运算顺序)

师:来玩“口算卡翻翻乐”,与同桌一起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同时翻开一张卡片,又快又准确地报出答案的一方胜。(目的是提升口算速度)

【变式练习】

在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能够熟练口算后,笔者收集错题用于变式练习,以增大练习难度。

师:(5+□)×6=42、45÷9-□=2,方框中应该填几?

(二)闯关制推进

挑选好练习内容后,若仅仅是督促学生每天背、练,会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兴趣。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借用游戏机制,设置不同等级称号及对应的积分(见表2)。根据学生的口算反馈,设置相应的等级奖励,借此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表2 游戏等级称号及积分设置

(三)及时化反馈

将游戏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后,为了能更直观地对比游戏教学情况,笔者设置每周一小比、每月一大比的活动机制,实时监测学生的口算情况,同时督促学生养成坚持口算练习的好习惯。

不同的游戏都有不一样的实效,课中学生更喜欢个人挑战、双人对战这两种形式,课间则更喜欢多人游戏。笔者根据具体的游戏情况,在学生游戏记录表及游戏内容记录表的反馈基础上适时增减一些游戏环节,及时调整游戏的内容、形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如飞行棋,这个游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间玩的话往往一局还没结束上课铃就响了,故笔者将这个游戏淘汰了。通过对比,笔者还发现学生对双人对战十分感兴趣。对此,笔者利用希沃白板技术,快速帮助学生判断所报出的答案是否正确,极大地提高了游戏效率。

五、研究成效

爱玩好动是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游戏教学的尝试,使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继而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其中,有学生还主动创设情境,优化游戏环节,说明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有了一些变化。

(一)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厚

低年段学生还处于从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发展之中,注意力最多可维持20 分钟,且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对于运算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算理,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而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游戏闯关制”则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笔者统计了其中一名学生一个星期内的课堂参与情况(如图4)。

图4 小王课堂参与情况统计图

(二)口算的速度有所提高

“游戏闯关制”后,当学生再次完成那100 道题的口算卡时,36%的学生口算速度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口算。如图5 所示是笔者统计的学生参与“游戏闯关制”后,再次练习同一张口算卡的情况。

图5 口算卡正确情况人数统计图

(三)人际关系更和谐

运用游戏教学,在对战赛、小组对抗赛等游戏过程中,学生合理分工、相互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游戏有效地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课堂氛围也更加和谐。

生1:我最近天天和鲍鲍一起闯关,还差一关,我们就升级了。

生2:我算得很慢,但是只要算对了就有加分。我想,只要我多练,速度就会快起来。

综上所述,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多数学生是真的喜欢“游戏闯关制”的口算练习,且对游戏内容进行了思考,但也有部分学生关注的是游戏获得的礼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游戏的形式,还要关注游戏内容本身,以及如何让学生从游戏中脱离出来,回归到数学本位。

猜你喜欢
口算正确率运算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有趣的运算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生意
拨云去“误”学乘除运算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