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教学探索
——以“度量衡的故事”为例

2024-05-10 11:26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215021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11期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215021) 倪 静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215021) 彭国庆

一、课标解读定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全文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板块中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习主题,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悟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以及数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模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度量衡的故事”是综合与实践领域下的主题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要求是“知道中国在秦朝统一度量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度量衡的意义,知道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加深对量和计量单位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因而,该主题活动应该以数学学科为主,融合历史、语文、科学、地理、信息技术、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知识,打破学科知识边界,打通古今度量发展,关联课堂内外学习阵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凸显《新课标》中“数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综合性、问题性、实践性、过程性、现实性”的课程特点。

二、活动特征定教学目标

在开展主题活动之前,教师应制订明确的活动目标,根据综合实践内容的基本特征设计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度量衡的故事”整体学习架构

三、目标明确定教学环节

活动一:发现问题,引出度量衡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出示“猜一猜”:9 寸+1 寸=1 尺,打一成语。(得寸进尺)

小结:计量长度的单位在古代叫作“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度量衡的故事”。

2.看一看,引发思考

引导: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度量衡的视频(如图1),从视频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播放视频《芈月抓药》)

图1

小结:计量标准是人为规定的,倘若标准多元、各自为家,必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麻烦。

评价:善于发现问题!看来度量衡的知识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教学思考:首先利用数字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度量衡,再通过视频《芈月抓药》的情节引发学生关注度量标准多元所带来的问题。这些让学生对“度量衡”产生了探索的热情和内驱力,为整个主题活动学习奠定了问题核心任务的基调,也为后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铺垫,体现了综合实践主题学习的问题性特点。]

活动二:提出问题,认识度量衡

1.问题驱动,明确研究方向

引导:关于度量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预设1:什么是度量衡?度量衡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预设2:度量衡中有哪些计量单位?古今计量单位有什么差异?

预设3:计量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小结:大家的问题聚焦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度量衡和计量单位。问题的提出是开展研究的前提。

2.指导方法,形成资料文库

过渡:课前我们已经围绕度量衡和计量单位这两个关键词展开了研究。请说说你是如何研究的。

小结:你们会借助图书、网络等资源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了不起。

引导:众人拾柴火焰高。看!老师将大家搜集来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形成我们班自己的资料共享库(如图2),我们以后就可以借助资料库来分析问题。

图2

[教学思考:问题的提出是开展研究的前提,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后,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且这些经验的积累高于知识本身的价值,体现了综合实践主题学习的过程性特点。]

3.史料分享,统一度量衡

过渡:我们先来了解度量衡的发展历史。老师挑选了3个小组,现在就来听听他们的分享。

评价:看来大家不仅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还能准确清晰地汇报交流。

追问:现在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视频中芈月抓药遇到的困难?

小结:要统一度量标准。

追问: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究竟有什么好处呢?请小组交流讨论。

小结:看来,计量标准的统一的确重要。秦始皇不仅统一了度量衡,还统一了货币、文字等,这一举措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示图3)

图3

[教学思考:很多时候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资源找到答案,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分类,并有效表达和分享。活动二与活动一呼应,让学生明白度量标准从多元到统一的现实原因,并感受到历史文化、民族智慧的魅力。从活动一到活动二,几乎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这体现了综合实践主题学习活动的探究性特点。]

活动三:分析、解决问题,研究度量衡

1.古今对比,研究度、量、衡

过渡:对于“什么是度量衡?”这个问题,请总结一下。

小结:正如大家所说,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标准的统称。

(1)教师引导,聚焦“度”

过渡:先来看“度”。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追问:在古代有哪些表示长度的单位?借助资料库,小组讨论和整理。(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互相补充,上台展示)

评价:感谢大家的分享,在古代表示“度”的单位其实不止这些。

(2)自主探究,讨论“量”“衡”

过渡:现在请你继续利用资料库,像研究“度”一样,研究关于“量”和“衡”的古今单位。

(教师指导,组内讨论,学生汇报,如图4所示)

图4

[教学思考:从教师指导到学生自主探究,这是一次由扶到放的过程。此处的设计目的更多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整理资料,使学生获得有序研究的能力。这是高于数学学科知识本身的素养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能力。]

2.品味古文,研究度量衡

(1)成语分析,聚焦“度”

过渡:古往今来,有关度量衡的计量单位如此之多,古今计量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追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追问: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关于度的计量单位吗?

预设:千里、里、跬、步。

说明:里是计量单位,古代的1 里相当于现在的500 米,1 千里便是500 千米。跬和步也是计量单位。下面来看看相关资料。(出示图5)

图5

体验:全体起立!跟着老师,举足一次为跬,后脚跟上,再次举足为步。

追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以我们四年级同学为例,大约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千里呢?这个问题怎么研究?请小组讨论。

提示:如果四年级小学生一步长约50 厘米,请通过计算找到答案。(出示图6)

图6

追问:这些具体的数据让你有什么感觉?

介绍:尽管一步只有50 厘米,但只要坚持走一百万步,就能到达千里之外,也就是500 千米远的地方。500 千米,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习惯说成500公里。

引导:500 公里究竟有多远?以我们学校为出发点,估计一下,哪个城市离我们大约500 公里?小组讨论一下。

(投屏图7,根据学生的猜想实时查找)

图7

追问:大家看!500 公里如果开车要多久?走路呢?远不远?

升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远大目标。此刻,让我们带着这份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教学思考:500公里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手机导航功能,学生能很容易从驾车时间上间接感受距离的长短。这样一来,抽象的大计量数据变得直观、具象,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2)课后研学,探究“量”和“衡”

过渡:通过把古代的长度单位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单位,我们对古文的意思理解更深刻了。关于“度”“量”“衡”的成语还有很多,你能介绍几个吗?

[教学思考:活动三中的两次研究“古今对比”“品味古文”,均由扶到放地展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第一次,聚焦“度”,讨论“量”“衡”。第二次,聚焦“度”,探究“量”和“衡”。学生逐步体会到学习并非一味地接受知识,更多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思想。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形成学科素养。]

3.总结回顾,感悟度量本质

过渡:古代这么多的计量单位,现在却很少使用了,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标准不一样,有误差。

说明:从前人们用自己的身体或日常用品来规定度量标准,比如“布手知尺”“累黍定尺”“手捧成升”等。(出示图8)

图8

追问:你觉得这些计量方法怎么样?

小结:这些计量方法就像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身体尺”,存在不少误差,是一种粗略的计量方式。

过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对计量有了全新的认识。(播放视频《计量的前世今生》)

小结:是啊!现代计量正在向着科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正如聂荣臻元帅所说的,“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

[教学思考:这节课是通过一条历史时间线来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理解度量本质,形成科学精神。课始利用《芈月抓药》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度量衡标准从多元到统一的必要性;课末借《计量的前世今生》,明确计量标准从粗略到精细的时代进步,并对科技发展进行肯定。活动三打破了学科界限,从数学思想本质出发,融合历史、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等课内外知识。这种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体现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点。]

活动四:计量的实践应用

过渡:在这节课上,大家提出了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然后借助资料库分析问题,最终一一解决,相信你一定收获满满。

拓展:计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途呢?星洲小学大队委发来“星洲菜园招标会”邀请函。(出示图9)

图9

总结:计量单位从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是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的表现,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知识改变生活、创造美好。

[教学思考:围绕问题解决的核心思想,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不仅在数学本位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而且在课外的研学作业中又一次融入劳动、美术、生物科学等学科素养,使学生在后续的长程作业中能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知识与素养、理论与应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现实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