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4-05-10 11:03田果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媒体时代

田果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在富有融合性与包容性,自由性和共享性,海量性和复杂性特征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要以把握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四全媒体的特点和内容为基础,从四个维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程媒体出发,全流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息媒体出发,全维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员媒体出发,全主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效媒体出发,全效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全媒体是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全面互补、全面融合,发展为了覆盖范围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创作主客体最全的全媒体,它吸收包纳各媒体特点,发挥出动静结合、实时在线、瞬时传播、协同联动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1] 要把握全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发挥其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2]

一、全程媒体:全流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时间上:追溯历史源头,重构民族记忆

“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3]全程媒体可通过再现集体记忆引导公众对集体历史的认同,消除个体民族之间情感维系的隔阂,增加对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信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都可以追溯历史源头,唤起公众的想象与感知,理清历史的脉络,从而达到共识拥有集体归属感。媒体对历史周年日的报道,从历史事件对当今经验的分析,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梳理,打开集体尘封的记忆。还可制作纪录片和电影等,通过真实的纪实手段,借助当时事件目击者的陈述,重构历史现场。这种对历史场景的模拟和影像层次的信息传递使得公众常有身临其境之感,民族记忆在生动的图像中被唤醒。

(二)空间上:反映经济面貌,引导资源投入

全程传媒通过对民族地区经济生活面貌的反映,促进国家政策扶持和基金投入,使得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资源要素实现更有效配置。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传播新的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更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使用,更新人们的观念以及生活生产方式;挖掘民族经济与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不同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产业。全媒体可以较大程度上破除民族地区的封闭性与落后性,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建设,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公平感和幸福感,由此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二、全息媒体:全维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在线的教育启迪,丰富教育形式

全息媒体可以使传统的教育场所转为更为灵活的在线教育空间,实现更无缝的虚拟和远程学习体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得以在线开展。全息媒体则可以将时间、地点、期望纳入其考量范围,超越固定的线下教育形式或单调的线上教育,借助全息媒体的VR、AR、MR等技术,不断提升教育载体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其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呈现形式的创新补充。5G技术和全息媒体的融合会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环境,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把教育内容全方位呈现和同步传播;也可以进行定制化和个性化地教育设计,有针对地教育不同群体;还可以进行3D模拟与模型有效互动,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还能使用技术对教育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和改善。

(二)沉浸的文化体验,打造立体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不断走出来、传下去,而全息媒体的运用却能让民族文化“讲出来,动起来”。全息媒体通过多样的媒体形态如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给受众立体展现语言与文字、声音与图像,使得更加逼真地描绘和重构现场信息,致使听众得到沉浸式与环绕式体验,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利用视频、直播、动画等方式进行传统戏曲、非遗制作等传统文化的演绎,文化创作的过程被全面呈现,增进了文化的觀赏性效果,同时得到及时的讲解、点评与反馈,让受众身临其境。还可打造如梦似幻的演艺科技大秀,借助全息、混合现实等高科技手段,打造文化历史中的真实场景,通过别致的造型和深入的互动,使得传统文化从平面走向立体。

三、全员媒体:全主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前提:坚持党的政治引领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3]党的宣传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要发挥全员媒体的作用,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宣传内容在增强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上都应起着正向引导作用。应从宏观上把握民族宣传工作大局,抓好各过程各环节,把宣传工作融入日常,做在平常,保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持久性与连续性。具体来讲,要增强党报新闻宣传的影响力,维护党报内容的高度权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政治引领力。其次,党媒工作者要提升思想高度,积极主动发声,综合采用各种形式、渠道与手段深入浅出地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讲明白,让民众听得懂会落实。

(二)关键: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完善法规政策,拓宽表达渠道,丰富宣传载体,激发出人民群众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让群众在自办的文化活动、宣传动员过程中得到提升与启迪。第二,媒体工作者要始终向人民群众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学习生动的表达,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挖掘创作的源泉,从人民群众的想法中提取精华,才能更好地明白宣传什么,怎么宣传,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工作贴近现实又富有艺术感。第三,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检验标准,无论是民族文艺作品的展示,民族交流活动的创办,还是民族文化的咨询服务都始终坚持群众来评判,把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赞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四、全效媒体:全效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建立传播共同体

信息共享和交流是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长过程,要努力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汇聚各媒体之力增强宣传效果。尤其要综合利用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专业媒体要进行深度报道,组织专业团队进入基层单位,深入广大民族地区,诠释好党的政策,讲好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故事,报道好我国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党领导人民取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就。大众媒体要满足普通一般群体的需求,从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潜移默化地把宣传培育工作做好。充分理解党的政策以及会议精神,当好促进民族和睦相处的宣传者、乡村振兴策略的传播者、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助力建设正能量的网络环境。

(二)创新传播内容和手段

当前关于民族地区的独特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现实状况、群众思想风貌等方面存在一些媒体片面式宣传、抹黑式报道。国家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对媒体存在的问题严格管控并下令整改。在新闻、文艺创作的源泉方面,要挖掘重大历史题材、民族精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等,各角度各层次讴歌民族关系、民族历史以及民族风貌等。关于内容的可读性方面,要增加反映民族生活、民族风貌等民族文化的报道,用特色民族语言与汉语言双语播报,用民族新闻记录民族故事,用民族歌曲维系民族感情,增强少民族地区的民族符号特色。同时丰富汉语言形式的节目创作,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汉语水平,增进对汉文化的理解。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N].人民日报,2021-11-08(12).

[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N].人民日报,2019-03-16(0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社,2022.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媒体时代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法治类新闻报道的新出路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