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视域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析

2024-05-10 11:03:38杨卓然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识形态

【摘要】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收官,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展现蓬勃发展态势。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精神特质和传播效能出发,将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背景相融合,探索在农村地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信仰,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农民大众中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精神文明∣意识形态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然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仍然存在许多课题亟待解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神引领,发挥其理论感召力,使其深入人心。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农民率先参与的“大包干”推动了全国改革事业的发展,农民群体蕴含着庞大的实践动力。农村作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场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能丢失的关键传播场域,全面推进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对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关系及价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2],这是对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的新的明确要求。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可以发现党的理论话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二十大报告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话语结构产生了重要变化,但是“大众化”作为一种内在精神特质和外在方法要求已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旨归之中,它具有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深入人心并外化为实践的功能,仍需重视发挥其功能作用。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意蕴

从一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提升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时期国家的经济基础。农民长期进行耕作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农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优良风尚不去占领,封建落后的思想糟粕和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潮就必然会去占领。”[3]农民的思想观念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走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必须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农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精神层面上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提升农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容松懈。

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一)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着设施老旧、利用率不高、文化人才短缺等问题,农民大众的文化需求长期被忽视,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本是因为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然而新形势下,对于乡村这一独特地域的发展振兴不能延续曾经仅追求经济的单一发展模式,而且还需实现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振兴,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文化战线如果不受重视,那么必然导致部分农民大众对其意识形态认同降低,城乡二元文化问题则难以破解。

(二)农村社会多元价值取向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国际合作的持续推进不可避免地促进了东西方价值观的互通,随着城乡融合的推进西方各类价值观念影响到农民工群体之中。融媒体的发展使得农民群体接触多元价值观的渠道更加丰富,农村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同时,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了人们太多价值选择,在这种冲击之下,农民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容易形成单方面接收信息的思维惯性,缺乏辩证的视角。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营利倾向和资本逻辑的驱动影响,民众对金钱与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导致了对金钱、利益的无限渴望,许多人的交往价值观被逐渐异化,城乡社会形成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的观念,掩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在农村这一特殊场域中迷信与宗教等等非科学因素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这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是一项重要课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为农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还要加强对其思想引导。

(三)有限的理论素养弱化了农民群众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將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场域中推广宣传和普及就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但是大多数农民文化知识匮乏,缺乏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储备,而传统的农业生产通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使得农民不愿用自己得之不易的空闲时间和余力去学习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认为“想要生活过得好,还是要打工多赚钱”。同时,在乡村干部之中也存在着一种思想认识误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上级安排下来的务虚的工作,只要配合做好相关材料的提供就可以”[4],农村理论的推广往往停留在广播会议、文件阅读这种形式主义的方式上,这意味着农民群众理论素养的提升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基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离不开人民群众,要让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群众所接受,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这一主心骨的重要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走进农村、融入群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化普及,充分发挥出了共产党员的主动性和先进性。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提升理论学习意识,提高基层共产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学习意识,将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并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村的群众们参与起来,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广大农村大众所掌握,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二)重视农村文化特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环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普及也要与时俱进,要注意农村场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要始终立足于农村的传统文化环境,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普及,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融媒体的宣传功能,让理论用平易近人的方式深入人心,提升宣传效果。首先,长久以来理论的宣传大多依赖于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面向农民群体要充分分析其独特性,避免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或是一味采用“假大空”的理论说教形式。因此,要在农村地区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就必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叙事话语,创新面向农民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形式。其次,还需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民大众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对农民信息偏好的把握发现,相较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快手、抖音此类涵括大量“土味”文化产品的短视频APP对农民大众的吸引力更强。由此可知,要想利用融媒体面向农民大众传播理论时,还需尊重大众偏好,贴近受众生活,积极为大众构建信息通路,将传播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当然,理论离不开实践。理论要被大众所认可,离不开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也是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村地区的经济不发展,又谈何在人民大众中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呢?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旗帜,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导向作用,是引领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除了重视理论在农民大众中的深化,还应着眼农民实际需求,解决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养老以及收入等现实问题,全方位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农村场域中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农民群众掌握并转变为物质力量,形成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良性循坏。

(三)培养具备理论素养干部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少不了宣传主体的积极参与,其中在农村地区的基层党员宣传干部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主导力量。由于农村发展水平有限,大部分基层干部理论知识也相对缺乏,培养具备充分理论素养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农村地区的大众化首先要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党员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也是我们党对人民责任心的体现,为了适应乡村振兴任务的需要,要求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真正掌握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其本质与理论精神,使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次还需注重广大青年群体,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青年人深入基层,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只有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好地宣传到农民大众中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才会在农村得以发展。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就要与农村特殊的风土人情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相結合。在理论宣传的过程中不仅要依托党组织的党员群体,还需要发挥当地乡村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引导村民进行自觉主动的理论学习。

(四)构建立足农村的话语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推向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马克思主义需要立足农村实际,搭建农民群众话语体系,融入农民群众的话语表达习惯。理论话语的晦涩深奥让农民群众产生距离感,马克思主义是要让农民大众理解并运用的、以实践为导向的理论,如果无法将理论精神传达给农民大众,一切先进理论的作用将无从谈起,因此,需结合地方实际,善于与传统经典相结合,勇于创新,巧妙运用简单易懂的俗语,将理论话语的内涵与本土的通俗化语言相结合,拉近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为农民所接受和运用,从而转化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让农民群众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与实践中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益复杂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之源,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农村的独特场域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之根基,马克思主义也为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广普及仍需不断的努力,亟需让广大农民自觉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其武装头脑投身农村建设,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实践的思想利器。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人民日报[N].2017-12-14(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张盟.新时代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策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02):19-20.

(作者简介:杨卓然,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人民论坛(2016年28期)2016-12-23 18:45:06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人民论坛(2016年28期)2016-12-23 18:44:52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37:10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42:22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