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与文创衍生结合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4-05-10 06:58杨青
新楚文化 2024年6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摘要】古籍修复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然而,传统修复方法面临技术和材料的局限性,专业人才短缺,以及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等挑战。通过文创衍生品的创新设计,可以提高公众对古籍保护的认知,同时为古籍修复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和市场推广。文创衍生品的使用不仅增强了古籍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促进了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建议采用创新设计理念,多元化市场渠道,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以及提升公众参与度等策略,以实现古籍修复与文创衍生产品的有效结合,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古籍修复;文创衍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6-008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6.027

古籍作为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其修复工作对于保护这些珍贵资料至关重要。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指导性意见。这些意见为古籍修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文创衍生品的创新设计,使古籍修复工作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从而实现古籍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这种结合,既可以拓宽古籍保护的方式和途径,也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开辟新的渠道,进而促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一、古籍修复的重要性

古籍修复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第一,古籍本身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多方面知识的载体。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遗产中,古籍以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籍的每一页都可能蕴含着无价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粹,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古籍修复的实践不仅仅是对古籍物理状态的恢复,更是对这些珍贵知识传承的重要保障。通过专业的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古籍因年久失修而造成的信息丢失,确保这些知识能够被后世研究、学习和欣赏。此外,修复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方法研发本身也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带来新的知识和技术积累,这不仅是对古籍本身的保护,也是对修复工艺和文化传承方法的一种传承和发展。第三,古籍修复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建构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古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复和保护不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通过古籍修复,我们不仅在保护历史记忆,也在重申和弘扬那些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智慧。

二、古籍修复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和材料的局限性

目前,古籍修复工作往往依赖于传统技术和材料,这些技术和材料虽历经时间考验,但在处理某些特殊情况时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例如,传统的修复材料在湿度和温度变化大的环境中可能会加速老化,而传统技术在处理某些破损严重或材质特殊的古籍时可能无能为力。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修复材料和技术已经出现,但这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不够成熟,且成本较高,不易普及。因此,如何在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之间找到平衡,开发出既能有效修复古籍又能保持其原有风貌的技术和材料,是当前古籍修复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专业人才短缺

古籍修复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技艺,需要修复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精湛的手工技艺。然而,目前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困难。首先,古籍修复专业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相关教育项目少,专业师资短缺。其次,古籍修复技艺的学习和掌握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而现代社会快速的节奏和对即时效益的追求使得愿意投身这一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此外,由于古籍修复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修复师具有极高的耐心和细致度,这对人才的个人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行业,如何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如何创造有利于专业技能传承和发展的环境,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

资金限制直接影响着古籍修复的质量和效率。由于古籍修复是一个细致且耗时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特定的材料,这些都需要相对较高的经费支持。然而,古籍修复项目往往因资金不足而面临种种难题,如技术更新缓慢、专业人才流失、修复设备老化等。这些问题不仅延长了修复周期,也可能导致无法恢复或保存一些珍贵古籍。

此外,相关政策支持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直接影响着古籍修复的方向和效果。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古籍修复项目往往缺乏足够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例如,对古籍修复资金的投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够充分。此外,古籍修复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需要更多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来引导和支持,以确保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三、文创衍生品在古籍保护中的作用

(一)增强公众对古籍保护的认知

文创衍生品在提升公众对古籍保护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将古籍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中,如特色文具、服饰、家居装饰等,不仅使这些文化遗产以更加亲近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也极大地增加了公众对古籍及其文化价值的认识。例如,一些基于古籍故事或图案设计的产品,能够激起人们对背后故事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去了解和探索相关的古籍文化。此外,通过展览、互动体验等方式将文创产品与古籍文化相结合,能够为公众提供更为深入和直观的古籍文化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对古籍保护的认识和兴趣。这种通过文创产品来普及古籍文化的方法,不仅拓宽了古籍文化的传播途径,也使得古籍保护工作得到了更廣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二)资金支持与市场推广

文创衍生品还为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通过将古籍元素创新性地应用于各类文创产品中,不仅丰富了市场的产品种类,也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基于古籍文化的文创产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兴趣,从而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和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不仅可以直接用于支持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为古籍修复项目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此外,文创产品的成功市场推广还能增强相关企业和机构对古籍修复项目的投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古籍保护工作中。因此,文创衍生品在促进古籍修复工作的经济可持续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文创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古籍文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将中国古籍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文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也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国际消费者的注意。这些产品,如以古籍图案为灵感的服饰、家居装饰品,或是以古籍内容为基础的图书和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籍的独特魅力,也传递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创产品的国际化已成为推广中国文化的新途径。通过参加国际展览、文化节、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国际推广,中国的文创产品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文化市场的一部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开拓了新的市场。通过这些活动,中国的古籍文化得以跨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与世界各地的观众产生互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四、文创衍生与古籍修复的结合策略

(一)创新设计理念——结合古籍元素与现代设计

创新设计要求在尊重和保留古籍原有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和理念,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例如,可以将古籍中的经典图案、文字或故事情节融入日常用品、装饰品或数码产品中,使这些传统元素以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方式呈现。这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吸引力,也有助于传播和保护古籍文化。

创新设计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转化和传承。设计师需要深入理解古籍文化的内涵,将其精髓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既能体现古籍文化精神又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产品。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古籍文化的一种创新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解读,有助于使古籍文化更加生动和接近公众生活。

实践中,还需关注几个关键点。首先,设计应尊重古籍文化的原始精神和风格,避免过度商业化或简单化处理,确保文化的原汁原味得以传递。其次,应结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趋势,使设计既有文化深度,又具市场吸引力。最后,通过技术创新,如利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等,可以为古籍文化的传播提供全新的体验方式。例如,国家图书馆推出的“故纸修复师·碎丹青”活动,就是一种将古籍修复知识与沉浸式游戏体验结合的创新尝试,旨在让公众在获得沉浸式观展体验的同时能够具象地了解古籍修复工作。

(二)多元化市场渠道

多元化市场渠道的构建是实现古籍修复与文创衍生品结合的有效策略之一。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扩大古籍修复和文创衍生产品的影响力,不仅可以提升古籍文化的知名度和认知度,还能为古籍修复项目带来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效益。线上平台,如电子商务网站、社交媒体和文化专题网站,可以作为推广古籍文化和相关文创产品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平台,古籍文化和文创产品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这对于提升古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至关重要。此外,线上渠道的灵活性和互动性也为文创产品提供了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展示方式,如通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展示古籍修复的过程和成果,或通过线上教育平台提供关于古籍文化的课程和讲座。

线下渠道,包括传统的书店、博物馆、文化展览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同样在推广古籍修复和文创衍生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线下渠道,观众可以直接接触到文创产品,体验其质感和艺术价值,这对于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促进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线下活动还可以增加公众对古籍修复项目的直接参与和体验,如组织古籍修复的公开课和体验工坊,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古籍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

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是古籍修复与文创衍生品结合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与不同领域的机构和企业合作,可以整合多方资源和专业知识,共同推动古籍修复和文创产品的发展。与博物馆、图书馆、高等学府及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能够共享关于古籍的修复技术、研究成果和文化资料。例如,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提供学术研究和技术支持,而博物馆和图书馆则提供珍贵的古籍资源和展示平台。这种合作形式不仅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还有助于提高公眾对古籍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企业合作,如设计公司、出版社和数字媒体企业,可以将古籍文化以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这种合作有助于将古籍修复项目的成果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创产品,如图书、纪念品、数字内容等,扩大古籍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潜力。跨界合作还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各方可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古籍修复和文创产品开发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古籍修复所需的特殊材料和技术可以通过合作获得,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则可以借助合作方的市场渠道和专业能力。

因此,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不仅有助于古籍修复工作的开展,也为文创衍生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合作策略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古籍修复与文创衍生的协同发展,对于推动古籍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古籍文化的活化利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利共生,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

(四)提升公众参与度

提升公众参与度是古籍修复与文创衍生产品结合的重要策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公众对古籍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也能促进古籍修复与文创产品的创新和发展。这种策略有助于实现古籍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重要贡献。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地吸引公众对古籍修复工作的关注,增强他们对古籍文化价值的认识。展览不仅可以展示古籍修复的成果,也可以通过展示修复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工具和技術,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古籍修复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此类展览还可以辅以文创产品的展示,将古籍文化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创意结合,展现古籍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讲座和研讨会则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古籍修复专家、学者和设计师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对古籍文化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能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也有助于激发社会各界对古籍保护和文创产品开发的兴趣和关注。

互动体验活动,如古籍修复工作坊、文创产品设计体验等,能够提供更为直接的参与机会,让公众亲身体验古籍修复和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这种互动体验不仅增加了公众对古籍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同时,这样的活动还能为古籍修复和文创产品的推广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五、结论

古籍修复与文创衍生产品的结合是实现文化价值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这种结合不仅解决了传统古籍修复面临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挑战,还通过创新设计、市场推广和跨界合作,拓展了古籍文化的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此外,通过提升公众参与度,增强了社会对古籍文化的认知和支持,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社会价值最大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强调,古籍修复与文创衍生产品的结合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手段,更是文化创新的关键路径,对于推动古籍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魁义,卢珂琦,陆和建.中国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研究——以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07):85-93.

[2]何静怡.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策略探讨[J].参花(上),2023(09):107-109.

[3]李盼飞,张楚楚,李海燕.科技赋能中医古籍精华传承与创新应用[J].中医杂志,2023,64(15):1519-1524.

[4]黄瑾.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分析——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收藏与投资,2023,14(03):100-103.

[5]李莎莎.古籍活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初探[J].出版发行研究,2022(12):35-40.

[6]王冠宇.博物馆群体文创衍生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

杨青(1982.4-),女,汉族,甘肃张掖人,大学本科。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试论彝族“跳菜”的文化传承及其特殊功能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