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红 王莹
【摘要】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其文化意象表现形式多样,即使相同的表现形式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却有不同的文化意象或者不同的文化象征。文化意象的错位理解,给文化意象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文化意象的传递中可运用直译法、移植翻译法、直译加注法来最大程度规避文化意象翻译错位,帮助目的语学习者更为深入理解对象国文化全景,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异质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翻译
【中圖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6-007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6.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庆阳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Y-STK-2023A-017);2022年度庆阳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Y-STK-2022B-134)阶段性成果。
文化意象与典故、成语等语言形式有关。这些语言形式中渗透着文化意象,但文化意象又不等同于语言形式。文化意象中文化内涵深透,就连谙通本国文化表现手法的人有时要充分理解其中内涵都会很困难,对于异域文化读者来说其难就不言而喻。因此,不同民族文化要实现顺畅的交流与分享,语言层面的选择与吸收、转换与变异、创造异质文化文本之间的关联与链接就先显得尤为重要[1]。同时,也对翻译工作提出巨大挑战,能否向目的语国正确传递源语国文化意象是翻译的重中之重,文章拟从异质文化环境视角出发去分析汉英文化意象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就汉英文化意象翻译提出对应方法来促进中西文化深度交流。
一、意象与文化意象
“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象”来自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不仅是形象与想象的共称,也包含了具象思维的中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一词的连用,最早出自《周易·系辞》,指“立象以尽意”。王充提出“立意于象”,物象情化即为意。这样“立象以尽意”“立意于象”使意象浑然一体,展示出意与象的辩证统一。从艺术学方面来讲,意象的创造强调感受与知觉的经验在头脑中的重现、重组、概括和提升,最终达到艺术的境界[2]。从“意象”这一词语的历史渊源来看,似乎很早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常常出现,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分量。然而却与西方意象派诗人庞德所称的“意象”有明显不同。通过翻译进行文化传递时一定要对其转换与变异,否则很容易造成文化意向的错位或空缺。
从意象的概念来看,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指主体通过情感活动对客观存在物体进行创造而产生的艺术形象。意象的抽象性意味着其表征意义的复杂性和深邃性。为了挖掘隐藏于意象之中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天振教授提出“文化意象”之说,指出源语和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背后的意象也发生变化,这样意象与文化意象区别开来。在良玉看来,从文艺美学意象中抽离出来的文化意象,隶属于意象,与自然意象相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有联想意义的文化符号[3]。文化意象承载了特定的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历史渊源,为特定群体所接受的具有共同特定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并表现在特定的文学系统里,表达特定的民族心理。因此,不妨认为文化意象是由表达深层内涵的“寓意”和表达深层内涵具体的事物即“名物”两部分组成。“言生于象,象生于意”,传统中国艺术、文学中常常借由外物之“象”传达胸中之“意”[4]。
二、异质文化
文化多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彼此间在不断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达到融合。在相互碰撞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要不断突破文化意象障碍来选择、转化、吸收异质文化的精髓,从而丰富和壮大原有文化。当文化交流中的基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等层面的文化相对一致时,文化意象能够显性表现出来就容易理解接受;反之,异质文化意象表现得抽象隐性时,接受就相对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在异质文化背景中,人们要面对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语言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文化身份的动态变化性决定了文化的建构性。不同民族相碰撞时,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质就会展现出来。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体系就成了异质文化。异质文化可以概括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涵的两类文化,都代表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意图,在文化整体中最具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最能体现出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5]。
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中文化意象及其形成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可以追溯至民族传说以及民族初期的图腾崇拜等。英汉语言中的文化意象是两个不同民族智慧的凝聚,也是两个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因此,在汉英语言文化转换时,不仅要分析语言层面的选择与吸收,还要创造异质文化文本之间的关联与链接,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三、英汉不同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其文化意象表现形式多样,有来自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也有数字、成语、谚语、典故中的喻体。但是,相同的表现形式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却有不同的文化意象或者不同的文化象征。
(一)同一种动物表达不同文化意象
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便有许多与此有关的意象词汇出现。比如“狗”在中国文化中常常形容品性卑劣可恶的人,如 “狗眼看人低”“鸡鸣狗盗”“狼心狗肺”“走狗”等。但在西方文化中,“dog”通常形容可靠值得信赖的人。汉英两种语言由于语境不同,其语义大相径庭。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n old dog”(老手),“a lucky dog”(幸运儿)。“蝙蝠”中的“蝠”因为与汉语文化中“福”同音,所以被赋予福气,好运的含义。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蝙蝠可就没什么好感。蝙蝠在英语国家中象征着邪恶的、丑陋的吸血鬼。于是便有了“a bit batty”(有些疯疯癫癲),“as blind as a bat”(全瞎),“crazy as a bat”(发疯)等词汇。
(二)同一种植物表达不同文化意象
植物因其独特的外形和习性而不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在充分利用植物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给它附加了各种丰富的联想和象征意义[6]。那些附加在植物身上的联想经过长时间积淀,被大众接受并最终演化成植物的文化意象。不同植物,属性各异,表达的情感也各异。英汉两种不同民族语言的人们就借用植物表达自己的特定情感。比如,在中国语言文化中,松树四季常青,竹经冬不凋,梅花迎寒盛开。翠竹象征着质朴、虚心包容的气度,松树象征着不屈不挠、忠贞坚毅的品质,梅花象征着坚强无畏和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些植物的文化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传承。而在英语世界中竹、松、梅却没有此特殊的文化意象。同样,有些植物在英语语言中有特定的文化意象,却在汉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其代表的意象。如橡树在西方文化有着“森林之王”的美称,橡树常常被认为是为圣树,象征着荣耀、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同一数字表达不同文化意象
数的概念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随着数学文明的发展,数字参与已经突破了社会记忆形成的个人束缚。人们发现数字与某些词语的发音相近或相同从而引发联想或想象,于是就用数字谐音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六”代表“顺”,人们常常用“666”来表示一切顺利。“八”代表“发财”。而“666”一词在西方文化里被认为是“缺憾数字”,在他们的世界里“7”才被理解为“完满的数字”。另外,“三”在中华民族的生活字典中不仅有包罗万象,总揽一切的含义,还有指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含义。但在西方文化里,“三”不仅具有全能、力量和统一的象征,也涉及宗教、神宇等诸多领域。显然,如果将第三者表述为“third person”,对于异域文化的人是无法理解其含义。“home wrecker”这个词可能才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其“小三”,即“家庭破坏者”的含义。
从文化意象的多种不同表现形式来看,文化意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已发展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它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深藏在民族的意识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即使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语言中也有不同寓意。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语言学家们认为同一客观现象,不同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的原因。因此,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不同的颜色加以调和来减少因文化意象差异造成的意象表达错位[7]。
四、异质文化环境下的汉英文化意象翻译
异质文化环境中即使同一种事物其包含的文化意象也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一定差异性,这样很容易引发汉英文化意象理解的錯位现象,给翻译者带来了一定困难。谢天振教授指出,文化意象传递它涉及如何处理原作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问题[8]。在文化传递中,如果我们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会给英语读者造成理解困难;如果只重视内容上的原有理解,而不重视形式则很难达到文化的深度交流。然而异质文化环境中强调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涵显著的差异性,文化在多元进程中相互碰撞,不断突破文化意象障碍来进行自主选择,吸纳来自异质文化的精髓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在文化意象传递中,译者在确保保留原有意义准确性的基础上尽量传递源入语的文化意义,帮助目的语学习者更为深入理解对象国文化全景。
(一)直译法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便捷的交流媒介使得人们的对于异域文化的接触变得频繁,人们对于异国文化的了解更深入。因此,译者应该相信当今的读者对于带有常识性的外来文化印记和文化意象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在翻译这类文化意象时,译者不可越俎代庖,可直接采用归化的办法,保持源语的文化意象。例如在翻译“the crocodiles tears”时,就可直接翻译为“鳄鱼的眼泪”,而不是“猫哭老鼠,假慈悲。”在翻译“when you are at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时,也就可以直接翻译为“到了罗马,就按罗马人的规矩办事”。
(二)移植翻译法
语言的翻译转换中,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因为其所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对于异国文化意象存在理解障碍。译者便需要考虑放弃源语文化中的文化意象,采用译文读者所熟知的文化意象进行替换或移植,以使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认知,实现顺利传递原文的意义[9]。例如在“何满子”的翻译中,许渊冲先生巧妙地将西方文化中“天鹅的绝唱”移植到了对“何满子”这一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因为无论是中国的“何满子”,还是西方的“天鹅的绝唱”其文化意象都是指:女性为了追求幸福与自由而与命运作斗争。如果将词牌名“何满子”在诗中直接翻译成拼音“He Manzi”,就很难向译语读者传递中国文化意象,很容易形成文化缺失或文化交流障碍[10]。精通西方文化的许老先生发现西方的“天鹅的绝唱”与中国的“何满子”在文化意象上互文,就将其移植与对诗歌的译文中,将诗歌中前后出现的“何满子”分别译为“The Swan Song ”和“ 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更好地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
再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源于中国本土的词句,其文化意象隐指“女人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在译文转换时就不能直接译为“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 a dog”。因为目标语读者根本无法理解汉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生搬硬套去直译不仅给目标语读者理解造成困难,也会造成文化错位。很容易对我国文化传播造成扭曲,是不可取的翻译方法。汉英大辞典中将这句话译为:“Once a girl has attached herself to a man ,she must be faithful to him forever regardless of all circumstances.”这样的翻译虽然无法保留原来的喻体,但是却能够将汉语的内涵传递出来,是不错的选择。
(三)直译加注法
汉英语言中,存在一些能够反映汉英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如汉语中有“班门弄斧”“东施效颦”的表达,英语中有“Pandoras box”的表达。在汉语表达中,“鲁班”“西施”是汉语中的独特文化意象。如果采用直译法,翻译成“show off the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那么英语读者是无法理解的;那么最好在这一译文之后加上解释“the master carpenter in ancient China”。同样,“Pandoras box”如果直接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我国读者是无法理解的,那么最好在后面加上解释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难的根源)。直译加注法虽然可能会给译入语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但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翻译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交流意义。
五、結语
语言思维、文化心理、地理环境、民俗习惯等客观因素差异引发异质环境中汉英语言中文化意象的非对等。文化的异质性形成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即使相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却有不同的文化意象或者不同的文化象征,这很容易造成汉英文化意象的错位现象,从而给文化意象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在人类文明需要充分交流互鉴的今天,深入了解不同文化意象的含义,最大程度规避文化意象翻译错位,并在具体的文本翻译中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将中华文化灿烂的文明地道传递给外国友人,实现中外文化顺畅而深度地交流是译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芳.异质文化间的语言差异与意象解码[J].晋中学院学报,2022,39(04):80-83.
[2]李鹤男.李清照词作中“花”之意象解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6-17+22.
[3]良玉.保留、替换或舍弃——英语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7):119-120.
[4]王毅,丁如伟.毛泽东诗词文化意象英译探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04):106-112.
[5]梁艳.异质文化背景下美国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文化身份建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01):143-145.
[6]陈晦.英汉植物词语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7]张巨.汉英意境翻译中的形与神[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01):74-78.
[8]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4.
[9]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2:107.
[10]胡永华.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诗歌文化意象翻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9):46-49.
作者简介:
李翠红(1980-),女,甘肃庆城人,讲师,学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与教学。
王莹(1978-)女,甘肃西峰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