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芳
摘 要:当下,“教学评”一体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热点话题,在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中做到“教、学、评”一体化,需要落实在目标统领下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的一致性。文章提出从课标、编者、学生角度进行多元解读,目标定位“精当”,进而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支架、微课助教、全程指导,落实习作指导的“精巧”,最后实现前后连贯,做到评价的“三化”“两性”,落实习作评价的“精准”,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教学评”一体化
一、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现状
当下,习作课堂“教学评”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评”分离,教师教、学生学和评价前后不一致,无法考核目标达成度;二是无清晰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三是教师教、学生学与习作评价时间延后,错失了评价的最佳时机,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习作课堂的要求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为此,习作课堂要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必须保障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保持一致性。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最后就怎么评,整体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精准评价等内容。
基于此,教师要做到多元解读,目标定位要“精当”;紧抓要点指导习作,课堂实施、习作指导要“精巧”;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评价的标准前后一致,让习作评价“精准”(见图1)。
三、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习作课堂的策略
教师分析单元习作教学目标,对照目标设计习作活动,落实习作评价,学生便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写作方法,并及时得到相应评价。基于以上思考,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漫画老师”的教学目标设置、习作方法指导、教学评价为例,分享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习作课堂的策略。
(一)多元解读,目标定位要“精当”
1. 从课标角度,明确单元习作的目标任务
精当设置习作目标是“教學评”一体化的前提。分析22年版课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的习作目标解读,可以明确五年级习作要求已从中年级的“写清楚”提高为“写具体”。
2. 从编者角度,解读语文要素和习作提示
研读教材,精准审题,明白编者意图,是确保习作教学成功最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充分研读单元语文习作要素、单元习作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漫画老师”的习作语文要素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教材第一部分提示内容:用漫画的方式“画”教师;第二部分提示习作方法:选一两件能突出特点的事写出教师的特点;第三部分提示评改建议:读给写的教师听,听取建议。
习作限定写的人物是教师,前面加上“漫画”二字,表明可以像画漫画一样运用幽默风趣的表达手法,抓住教师最突出的特点,用文字画出来。教材提示中的“可爱”二字已经明确建议学生要写教师的优点、长处,写一位自己喜欢的教师,把教师可爱又有趣的特点写出来,避免抓住教师的某一特点丑化教师,同时又不能限定只写关心学生、敬业爱岗的优秀教师的形象,要写别人没有观察到的教师的特点,写出个性鲜明的教师,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时可以选用一两件典型事例,突出教师外貌、性格、爱好、特长、品质等某一方面的特点。
3. 从学生角度,解读学情和教学重点难点
想让学生读懂习作要求,明白写什么、怎么写,教师就要描述他们看得懂、做得到的习作目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思考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难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突破难点,切忌拔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定位本次习作目标,教师列出3~6年级写人序列习作要求(如表1所示)。明确序列要求,准确定位写作目标,把写作目标落实到位,学生才能逐步提高。八次写人习作的要求逐渐提高,高段的写人重点从中年级的“写清楚”上升为“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经过解读分析,教师确定本次习作的核心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并设置教学目标:“(1)用一两件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2)用幽默夸张的语言写出老师的特点。”重点是用一两件具体事例写出教师的特点,难点是运用幽默夸张的语言写出教师的特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多样描写,把“教师的‘漫画”写作具体化。
(二)紧抓要点,习作指导要“精巧”
22年版课标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调动多元主体,优化教与学活动,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如下四个习作活动达成目标。
1. 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的成果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随后在实践中主动运用。课堂伊始,教师可创设新颖问题情境,如用“看漫画猜人物”“看故事猜人物”两个有挑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轻松总结出漫画的特点是“抓住特点、夸张特点”,为学习选材做铺垫。
2. 搭建支架,精巧指导习作课堂
在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为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核心问题、思维导图、文章结构、写作提纲、习作范文等写作支架,搭建言语支点,给学生恰当的示范。写作支架让学生有章可循,可以唤醒生活经验,降低写作难度,增加写作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例如,教师可开展习作活动“导图支架学选材”,让学生反向选择哪个事例不匹配别号“笨”老师,学生快速筛选出“老师缝衣服笨手笨脚”不匹配,因为题目中的“笨”老师,老师不是真的笨,而是有巧妙的教育智慧,表示特殊含义,从而快速理解如何用典型事例来匹配教师的特点。
然后教师引入“选材示意图”,借助“示意图”支架为学生搭建学习阶梯,让学生快速选择人物特点,选择匹配的相关事例,打开思维,使学生的习作思维和表达能力逐步走向成熟。
教师再开展习作活动“例文支架学写作”,让学生浏览两篇范文《“轰隆隆”老师》和《“变脸侠”张老师》,巧妙借助例文支架,能帮助学生快速理清习作要求,感悟到“漫画式”语言特点是“幽默夸张”,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把人物特点“画”得具体、生动。
3. 微课助教,精准习得写作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习作核心知识,精心录制微课,精准介绍相关习作知识。如,教师开展习作活动“微课资源学写作”,让学生明白可以运用超级联想进行描写,循序渐进,拓宽学生写作视角,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使学生习得精准的写作知识。
4. 全程指导,精细关注现场习作
学生习得相关的习作知识后,还需运用写作知识进行观察、表达、内化,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实操中走向有品质的写作。在“独立创作实践‘漫画写作”环节,教师可向学生强调根据四个写作建议写作,四个写作建议就是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写作要求表述为:“根据选材示意图,用别号做题目,用‘漫画式幽默夸张的语言,写一个突出老师特点的一两个小故事,用最美的书写美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角度的事例,形成事例串儿来突出人物特点,用四个建议引领写作,让评价标准贯穿习作的全过程。学生当堂进行写作,用倒计时增强紧迫感,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现场写作,有效突破习作重点难点,实现减负增质。
(三)前后连贯,习作评价要“精准”
实践“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时可以运用“三化”和“两性”,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1. 评价标准一体化
怎么教,怎么写,就怎么评,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前后贯穿。在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别号为题亮特点、具体事例配特点、幽默夸张展特点、书写漂亮美特点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评”要求前后一致,标准一体化。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学习伙伴、学习小组、学生家长等。教师进行建议性评价,学生自己进行反思性对照评价,学习伙伴打星做认证式评价,学习小组做批注式评价,学生家长做留言式激励评价,评价主体还可以是学生习作中的教师。多元化主体客观、合理、对标进行评价,既能帮助学生正面巩固习作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评价阶段长远化
课堂上既要重视当堂评价反馈,又要着眼于阶段长远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后搭建多种习作展示平台,如,评选优秀习作收录作文报中,或让学生誊写展示在文化墙,将电子文档展示在班刊、公众号等。教师注重长期正面激励,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树立“作家”意识,持续培养学生对文字表达的亲近与热爱。
4. 评价有针对性
教师要关注、记录、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突出优点和存在问题,并在讲评时重点讲评。如,教师在分享丰富多样的“别号”时,展示角度多样的内容,展评各具特色的幽默夸张语言。学生写出了别具特色的习作,如《班里的“三敢”老师》《科学界的战斗机》《“变色龙”老师》《“娘娘”驾到》《“闪电侠”赵老师》《“全能王”罗老师》等。讲评后教师小结写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用这些妙招去“漫画”更多生动的人物。通过讲评对比,学生修改积极性明显提高。
5. 评价展示重激励性
教师的习作讲评宜多进行正面激励评价,同時给予习作建议。习作讲评时,选优秀作文做全班展示,是对作者最大的肯定,其他学生也能在对比中发现差距,有利于借鉴、模仿、创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三、结语
总之,教师要想实现习作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就要多元解读教材,精当定位教学目标;紧抓要点,精巧指导习作知识,全程进行习作辅导;前后连贯,精准进行习作评价。做到从教学内容的表层走向深层,与编者深入对话,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掘单元习作内涵,精准把握习作要求,教学设计符合年段、梯度变化,教学活动紧扣习作目标达成,习作评价重点突出、前后一致。最终实现学生分享习作,赢得师生共鸣,乐于分享习作,保障立德树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勇.修炼写作指导的“硬实力”和“软功夫”:写作教学中教师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塑[J].江苏教育研究,2019(Z2):18-23+2.
[3]钟文惠,韩昌仕.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的习作支架搭建探微[J].新教育,2022(31):24-26.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