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苏东坡一首《泛颍》,让后人洞悉了古颍州之美的密码:不在山,而在颍水。
辽阔的皖北大平原,淮河恰似一条巨大的动脉,以此为主干,向四面八方衍生出了众多的毛细血管,为这片丰饶的土地提供着滋养。
颍河,淮河最大支流,是皖北平原农业灌溉主要水源之一,发源于河南嵩山,过颍州后入寿县正阳关,注淮。
泉河,西起河南桐柏山,过颍州而入颍河,注淮。
草河、润河、七渔河、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一条条翡翠玉带交错飞舞在沃野平畴之上,“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让苏东坡忍不住“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而颍州西湖自古就为文人雅士所痴迷。
据考,颍州西湖最早开发于周武王时期,史称汝阴西湖(颍州古称汝阴)。北魏以后这里称颍,于是改称颍州西湖,一直沿用至今。系古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之处,水面开阔,一年四季碧水荡漾。《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东坡先生痴迷上了颍州的水,做颍州太守时,在着力兴水的同时,对颍州西湖进行了疏浚,建了苏堤、苏碑,遍植垂柳、花卉。
更痴迷的是他的老师欧阳修。因为颍州西湖,一口气写下10首《采桑子》,留下大量歌咏颍州西湖的诗词,并选择终老于湖畔,让后人对颍水之美不禁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同时期慕名来颍州为官及旅游者众,且不乏大家名人,比如晏殊、吕公著、杨万里、黄庭坚等。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千年之后,颍水又该是何样的妆容呢?
二
让时光倒流到85年前。
1938年,日本侵华。蒋介石悍然下令炸毁黄河花园口,以阻滞日军南下。
汹涌的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分东西两股,自北向南,奔涌而下,所过之处,一片汪洋。两股黄水同过颍河,带来了大量淤泥,严重破坏了颍州的水系。
据国民党阜阳县政府统计,“全县120个乡镇,80个乡镇埋于黄涛之中,最深达6米以上,淹没了268万亩土地……”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这是苏轼给颍州西湖的歷史定位,从此淹没在了厚厚的黄泥之下。颍州西湖,自此成了颍州悠久历史文化的代名词。古颍州丰达的水系盛景从此不再。
而当时针指向今天,颍州水系又该是怎样的状况呢?
“引不进、蓄不住、排不畅、用不了!”有人这样形容颍州区水系当前面临的窘境。
颍州区系阜阳主城区,境内颍州西湖,包括泉河、颍河在内的113条大中沟,一起涵养着阜阳的地下水源。
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颍州区的骨干水系脉络基本得以修复。
但是由于近年来阜阳城市扩张的主战场坐落在颍州区,各园区各自为战,对本园区内的水系随意改道,已修复水系再次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引不进,说的是颍州虽然北靠泉河和颍河,南濒润河和草河,境内河网密布,有着丰沛的水源,但是现有的泵站设计引水能力弱,只能望水兴叹。
蓄不住,则指城市扩张导致地下水过量开发使用,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同时由于沟河缺少控制性闸站,丰水期又留不住水。
排不畅说的是枯水期沟河普遍断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沿河违法建房、私设堵坝和充塞河道的生活垃圾。丰水期又因为排水能力低,沿泉河、颍河地区易形成内涝。
用不了是因为引水能力弱,旱季根本无法保证足量农业生产用水,而汛期又因为河道蓄不住,白白流失。
“丰水水不走,枯水水不来”,成了颍州区水系最为形象的写照,也是最为现实、且急需改变的问题。
三
总结历代治水成功的经验,调查研究无疑是一把金钥匙。
“水利人脚底板不能凉,要热起来。”这决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2023年春节前后,颍州区水利局成立了调研专班,集中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区大中沟、河实地查看走访,到一线寻找解决治水难题的思路和方法。
调研的过程中,调研组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表扬,更多的是批评。
“你看看这哪是治河,这分明是筑坝!”
“还不如不治!一到大雨天,雨水都淤积在了我们村子里,穿胶鞋才能蹚过去。”
在马寨乡驿堂沟的一座桥旁,调研组遇到了几位当地的村民。他们指着驿堂沟北岸的一片高地,愤愤地告诉我们。
顺着他们指的方向一眼望去,自驿堂沟北岸沟口向北到村子里,由高而低形成了一片略成20度角的斜坡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几年前在治理这条河时,施工方把大量的弃土留置在了原地,也封住了村子的排水通道。
在三塔集镇张湖美丽乡村,我们也听到了同样的声音。
“淤泥都不清底,这能叫清淤?”
一位村民指着穿村而过的冯于大沟,气呼呼地说。
果然,两岸河坡虽然做了生态护坡,但是由于缺乏后期管护,已经被荒草覆盖。河水发黑,飘满了各种垃圾,不时飘来刺鼻的气味。
张湖村几年前被命名为美丽乡村,但是美丽乡村不美丽,冯于大沟恶臭的水体让村民哭笑不得。
“还不如不治!”有老百姓说了同样的话。
群众的不满就是水利工作的起点,治不治?怎么治?成了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
当然要治,但是到底要怎么治才能让群众满意呢?
“沟不在深,有水则灵!”
这句话,道出了平原水系治理的根本,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
在地下水位低、水体自流能力较差的平原地区,如何让每一条河都有水,每一汪水都能流动起来,才是治水兴水的关键所在。
“调查研究”这个不二的法宝再次被请了出来,局党组为此还准备了三种利器。
第一件,光学水准仪。
西部马寨乡欧庙村地面高程34.7米,东部三十里铺镇芦桥沟附近地面高程仅为25.5米,同为西部乡镇的九龙镇沿泉河洼地地面高程29.3米。
逐条沟河测定了上、中、下游高程,从而掌握了颍州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整体地形特点,确定了水势基本走向。
无人机航拍则成了第二件利器。
通过对境内规模较大的26条河流、4处生产圩堤航拍图研判分析,结合水利部下达的卫星图斑,摸清了每条沟河的堵点和治理的难点。
最后一件利器是“群众路线”,这是最根本的工作路线。
与乡镇党委政府进行沟通交流,与镇村两级干部座谈交流,在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流。
30余次密集的实地走访,1000余人次的交流,收集到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意见和建议。
在充分调研和掌握大量水系基础情况资料之后,结合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意愿,“分片引水、分区治理;上引下排,西进东出;调蓄设置,节点控制”的水系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颍州模式诞生了。
这个模式,贴近群众意愿,符合颍州区情,又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从而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以及市、省主管部门的一致肯定。
四
水系连通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6亿元,其中计划发行专项债3.45亿元。拟新建泵站5座,新建节制闸坝33座,堤防填筑26.2万立方米,河道疏浚72万立方米等。
这项工程瞄准的是骨干河流的“动脉堵塞”问题。
2022年颍州区水系连通工程一期项目在三塔集镇片区实施,区内有两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河流:永丰河和保丰河。
顾名思义,保丰河,保障丰收的河流;而永丰河,当然是永远丰收的河流,这里蕴含着人们对丰收愿景的美好期待。
从两条河流未治理前的航拍视频中可以看出,两岸荒草萋萋,水体黑臭,河上堵坝众多,各种颜色的生活垃圾堆积在河底或漂浮在水面上,形成了另类的“水景观”。
“别说永远丰收了,就连基本的农业用水都无法保障!”
“修来修去,修不出名堂,干脆把河名改掉算了。”
在三塔集镇干群座谈会上,群众代表毫不隐晦自己的不满。
淤泥不清底,河坡不整修,岸坡防護应付了事,河底不整平,建后管护跟不上,等等。群众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质量成为治水的关键。
区水利局成立了4个工程督查专班,分别由班子成员带队,不定期对所负责的工程项目进行督查,督查情况在每周一全体干部例会上通报。
定期调度施工、监理及设计企业,对在工程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清单,逐一分解到相关企业,实行销号整改。
发挥跟踪审计的监督作用,对审计出来的质量问题第一时间要求企业整改。
某水建公司和某监理公司也因此成了第一个因工程质量问题而被处罚的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
“质量问题无话说,我们甘愿受罚。”在质量大计面前,面对铁的事实,施工企业负责人心悦诚服地说。
建成一片,试通水一片,引用工程质量“试错机制”,是治水神来之笔。
在试通水的过程中,一些已经治理后的沟河压根就送不上去水,即使送上了水,很快便见了底。
“谁负责的片区,谁弄清楚原因,有针对性整改。”
一声令下,4个督查组立即分头再次沿河排查,十几处堵水、跑水问题及时得到了纠正。
一连串的举措将质量这个工程的牛鼻子紧紧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五
泉河汤汤,颍河澹澹,用不懈前行的奔流姿态记录着水利人的一份执着和坚守。
所谓的水系连通,主要是通过对颍州区境内的18条主干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恢复水体自然连通,增强小流域水体流动性,实现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但是,颍州“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殊地势,主要水源集中在低洼处,所有的水流方向都存在明显的“逆流”形态,因此水体的自然流动性就更差。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自东向西,沿着泉河、颍河坝堤,逐个查看了39个排水沟口、泵站。
这次系统地查看收获不小。沟口、泵站虽然多,但是建设年代久远,排水、引水设计能力远远低于实际需要,这也是一遇到较大降雨就形成内涝,一遇到干旱却又无力补水的主要原因。
“必须要利用控制性措施增强引排水能力,分级提水,实现常态化逆向流动,进而实现水体自然流通。”在总结历年来治水不力的原因时,有专家一语中的。
这个设想切合颍州的地势特点和水情实际,既可“北水南调”实现逆流,亦可实现“排蓄自如”。
这是一个解决河道干涸的根本性措施。
与会人员一致拍手叫好。
六
水系连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要打通主干沟河的主动脉,也要给多发性梗阻的村庄小沟塘“活血化瘀”。
而小沟塘是否能“化瘀”,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水系的治理效果。
这是一个辨证施治的医学原理。
一段时间以来,农村沟塘尤其是村庄内的废弃沟塘生活垃圾越堆越高,生活污水直排普遍,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农村地下水源的安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乡融合发展,美好乡村建设,千村万户工程,打造“徽风皖韵”,一声声号角不断催促着水利人。
如何彻底打通阻碍全域水系连通的“最后一米?”
“实施农村小水体水生态治理工程,作为水系连通综合治理的末端工程。”这是一个大胆地尝试。因为农村小水体分布广,散而乱,要想彻底整治,非一时之功可取。
“对失去排蓄水功能的进行填埋、复垦耕种或作建设用地,对具有排涝灌溉功能的沟塘恢复活水功能,疏通全域水系治理的‘最后一米。”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涉及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96个村居、1278个自然庄。
拟实施沟塘清淤822处、清淤疏浚土方367.27万立方米、生态护坡36.31万立方米;配套桥涵工程1487座;安全防护网和安全防护栏62.7千米;建设一体三格式沉淀池2.5万处。
10月以后是农田水利兴修的黄金时间,抓住有利时机,就向成功先迈进了一步。
三塔集镇、三合镇、马寨乡等3个片区的第一期工程如接力赛一样,陆续开工。
“我们有信心,更有决心为全区50万农民朋友打造‘水清、沟畅、岸绿、景美、人和的农村水生態水环境。”面对《安徽日报》记者的实地采访,区水利局主要负责人激动地说。
七
2023年10月16日,一个值得全体颍州水利人记住的日子,三塔集镇沈李大沟小李庄泵站试通水仪式举行。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似乎都在期待着通水的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小李庄泵站的顺利通水,标志着颍州区水系连通治理工程四大片区中的三塔集镇片区已经初步实现互连互通。
就在我们奔向小李庄泵站的途中,我们收到了三塔集镇村民发来的图片,一位群众挎着麦子在河里淘麦。
“这个淘麦的记忆,至少要在30年前了!”
就在不久前,区水利局组织人员对全区已经疏浚治理好的河段再次进行了航拍,发现很多沟河里出现了大量的野鸭,在九龙镇的刘寨东大沟发现了悠闲捕食的鹭鸶鸟,据当地人说这种鸟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过了,并且在沟里重新长出了野菱角。
是啊,失而复得才倍感珍贵。可是又有多少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从此不再了呢?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琉璃风。”
“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
元祐七年三月二十六日,苏东坡从颍州移知扬州,收到颍州签判赵德麟来信报告西湖工程竣工喜讯后,不禁连作三首诗奉答赵德麟,从此为世人留下了赞美颍水的经典名句。
看着眼前的蓝天碧水,那一刻,那些千古名句随着清澈的润河水缓缓流过闸门,注入了焕然一新的沈李大沟。
遥想当年大治后的颍州西湖清莹丰满,天光云色荡漾水中,不禁想,这样的景致,还会远吗?
作者简介:
肖龙,祖籍安徽利辛,现居阜阳,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阜阳市颍州区作家协会主席。有作品见诸于各级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光阴有痕》。
责任编辑/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