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英梅
摘 要:当前,劳动教育被赋予了独立的国家课程新身份。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情境性以及身心合一的特质,蕴含着立德树人的德育价值以及课程思政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上,探寻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意蕴,总结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问题,寻找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对于科学落实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 课程思政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5.051
立德树人是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標,而劳动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育体系需要重视的内容。因此,以课程思政视域为研究背景,分析讨论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意蕴,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也能够借助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涵养德性,进而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所以,本文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实践路径进行了讨论。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意蕴
1.教育价值目标的契合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即以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重点,希望借助多维途径育人方式,提升小学生的五项核心素养。在实施“五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最为突出。所以,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期间,教师需要以实践性为轴,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将课程价值集中在劳动的“教育性”上。具体来说,劳动教育在教育价值上,完美融合了树德、强体、增智、育美这几项综合价值,即该教育核心涵盖其他四育,教师通过提升小学生劳动观念认知,锤炼小学生劳动品质,增强小学生劳动能力,养成小学生劳动精神的方式,融汇“五育”。劳动教育的这一特点,契合教育理念价值取向。
2.唯物史观的先天渊源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首次提出劳动学说,该学说认为劳动具有创造人、创造世界的作用,将其与教育结合后,能够为改造现代社会提供助力。根据以上劳动价值观论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劳动的理论渊源。而基于教育起源视角,教师可以确立在劳动代际相传的需求下,教育为劳动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基础,劳动为教育对象提供了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实行的劳动教育政策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经典论述一脉相承,即劳动与教育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这表明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精准把握劳动教育重点,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总体来说,教师通过挖掘劳动教育课程思政价值,借助劳动情境创造方式弥补思政教育实践性不足,从而让小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的同时,实现身心共同发展。
3.教育方式方法的契合
在开展小学道德教育期间,受制于小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小学生无法直接理解和认知道德规范与政治概念。因此,小学生在参与学习期间难以提升自我道德意识,完善自身品德行为。但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师可以依托实践活动,在日常的浸润式行为引导下,促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从而让学生建立比较正确的道德行为模式。从这一层面上看,劳动教育具有知行合一特性,能够以环境育人为突破口,利用价值引导以及行为示范等方式,弥补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性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也是实施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德育的问题
结合本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受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劳动教育合力的发挥,甚至直接降低了小学劳动教育德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因此,文章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重点论述,希望以下述三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解决小学劳动教育德育功能不理想的问题。
1.劳动教育中德育氛围不强
当前,我校在安排劳动教育课程时,主要以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为切入点,该课程虽然涵盖了劳动实践教学内容,但从总体上说,本校并未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课,而进行此门课程时,无法系统性地为学生讲解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这种现状导致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无法得到有力保障,欠缺教育完整性,无法满足学生系统性学习劳动知识的需求。此外,学校目前没有针对劳动教育设置特色校园劳动文化课程,低年级小学生劳动教育以参加家务劳动为主,虽然这些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能力,能够强化学生的日常劳动技巧,也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习惯。但从总体来说,以此种活动形式表现出的劳动教育,缺少系统性,难以实现稳定且持久发挥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目标。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没能有效实现德育功能。
2.社会资源不足
当前,我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主要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为主。其中,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以实践性教育为主。具体来说,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上,以带领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或比赛为主;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各位家长主要是通过鼓励小学生参与整理房间、洗衣、打扫卫生以及做饭等家务的形式为主;在社会劳动教育方面,更多是通过学校与社区建立联合劳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加清理垃圾以及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感受劳动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但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当前的社会志愿性劳动实践活动略有减少,这使得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缺乏德育的连贯性。即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乏持续性,缺少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这使得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逐渐弱化。
3.劳动教育评价方式重量化轻质性
当前,我校对小学劳动教育进行评价,主要以考查学生是否完成劳动任务以及劳动任务完成程度为主要评价标准。例如,教师对各班级卫生打扫情况进行打分。但此种通过“打分”或记录劳动行为次数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学劳动教育重量化、轻质量的特征。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会影响学校对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视程度,甚至也会降低教师对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认知程度,如部分教师可能错误地认为劳动教育德育功能脱离了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即在评价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需要考察劳动教育德育功能是否实现。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教师对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态度。而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我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更为关注外在技能性指标,认为“秀”出学生的劳动课作品,就是搞好了劳动教育。但实际上,真正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应侧重于考查学生与情感和价值观有关的品行收获,以及精神涵养性质的隐性收获。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实践
现阶段,我国政府针对劳动教育课程,已经颁布了具体的方案及标准。并且在相关规定中,正式将劳动教育设为国家课程。这表明,劳动教育官方课程具有较大权威性,是当前小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前提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挖掘课程思想性,即依托劳动实践活动的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勤俭、创新、奋斗和奉献精神的同时,重点提升小学生基本劳动能力,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挖掘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育人功效,以求全方位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立德树人价值。而想要实现上述目的,认为可结合以下几条实践措施进行落实 。
1.构建三项合力的课程教学形态
从整体上看,劳动教育与小学生的生活形态相对应,与小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关联性。在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形态中,本校以劳动与技术课程为劳动教育载体,让学生出力流汗、动手实践、磨炼意志、接受锻炼。但为了更高效地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劳动品质和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目的,教师可以按照国家文件规定,设置每学期固定的劳动周、每周固定一节的劳动课,即通过这种常见独立形态的劳动教育专题教育形式,督促小学生完成日常生活劳作、社会服务性劳动以及生产劳动。此外,结合本校劳动教育课程载体以及教材可以明确,当前的劳动教育虽然具备课程实施建议和具体目标指导建议,但由于劳动教育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所以在具体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多数学校要结合区域性特点以及学校劳动整体环境,综合性考虑小学劳动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并结合小学劳动教育时间、场所、要求,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社会经验以及生活经历,以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综合统筹推进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以及生产劳动三个类别课程。例如,教师可以以“整理与收纳”为劳动项目主题,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劳动中,不断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我劳动素养。
2.形成三位一体的社会联动机制
为全面实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按照区域以及教育功能的不同,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这三个板块。即希望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轨。而小学劳动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性课程,需要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重视。具体来说,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劳动教育要发挥德育功能,学校方面要依托自身作为教育主要场所的作用,发挥劳动教育主导功能;与家庭建立联合教育机制,让家长能够发挥基础性劳动教育示范作用;与社会建立理论与实践有效配合机制,发挥社会劳动教育场所空间优势,全面提升小学生劳动技能水平与劳动素养。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结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力量,形成多维度开展劳动教育的大课程体系。其中,按照不同力量的教育功能以及发生区域差异性,本文认为学校方面需要结合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以及育人导向相关要求,对劳动教育主题内容以及劳动教育计划进程实行统筹安排,即在高度凸显劳动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项目任务群安排要点,引导学生建立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意識与能力。而家庭教育方面,则是指家长能够结合日常劳动方式,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逐步规范小学生的劳动行为。对于社会劳动教育方面,则是指学校能够与社区建立联合保障方案,通过组织社会性、服务性劳动教育活动,建立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基地等方式,帮助小学生形成劳动参与常态化行为,让小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并以研学旅行以及公益志愿服务为载体,取得劳动教育与德育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总体来说,教师构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联动机制,可以结合不同教育主体实现分工与合作,并在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后,通过构建生活化、立体化、常态化的劳动教育资源支持网络,真正意义上发挥家校社教育合力,使劳动教育成为可能。
3.打造多维并举的课程评价系统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有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课程形态多样化强的特性,而劳动教育课程的这种特性,从客观上决定了劳动教育应采用多维并举的课程评价模式,即利用多元化课程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总体来说,多维并举课程评价是指改变原有结果性评价为核心的基础,通过结合阶段综合评价与过程性表现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此外,为了突出课程评价的系统性,笔者认为还需结合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全面性、教学主体多元性、教学方法多样性进行评价,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面优化小学劳动教育德育效果。
具体来说,对于多元化对象进行评价,主要是指教师能够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关注学生劳动知识掌握程度、劳动观念塑造程度、劳动品质养成程度、劳动精神提升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科学评价。需要注意的是,为全方位了解学生不同时间段内劳动课程学习成就以及进步表现,教师可结合劳动档案袋的方式,针对性收集学生特定时间段内的劳动学习材料与劳动实践参与材料。其中,劳动档案袋主要记录了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性信息,如劳动过程、劳动计划、劳动日志、劳动成果、劳动反思等多项内容。对于多样性方法进行评价,主要是指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价学生劳动学习与劳动实践的目标与内容。其中,具体评价过程可按学校及学校所在区域的先决条件,通过自主建立数字化平台或智能化平台的方式,针对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结果与过程进行评价。对于多元性主体进行评价,主要是指所有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参与者和指导者都要进行评价,如学校劳动课教师、学生家长、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劳动者本人都享有评价权,都能够对劳动教育整体实践过程进行评价。
本文以课程思政视域为研究背景,以小学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劳动教育德育功能发挥为研究主线,在论证小学劳动教育德育价值意蕴后,围绕本校小学劳动教育现状,总结了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德育功能的问题,并以相关问题为突破口,提出构建三项合力的课程教学形态、形成三位一体的社会机制联动、打造多维并举的课程评价系统这三条建议,希望可以有效解决小学劳动教育中德育薄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唐爱民、王浩《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2] 马会花《探析小学德育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新课程》2022年第37期。
[3] 李竺姿《依托劳动教育,润养德育底蕴》,《今日教育》2021年第2期。
[4] 林国鸿《以劳益智、以劳辅德——“劳动伴我成长”理念下的德育初探》,《教师》2019年第9期。
[5] 黄娟、邢海侠《小学劳动课堂中德育渗透的融合分析》,《吉林教育》2022年第34期。
[6] 张馨予、杨兆山《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内涵与实施方略》,《教育评论》2021年第8期。
(史英梅,一级教师,从事小学劳动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