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黄河的战略构想

2024-05-10 11:38张程锋
时代报告 2024年3期
关键词:泥沙堤防黄河

张程锋

《报告》摘要:文章在充分肯定新中国7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治黄成就的同时,揭示了当前治黄面临的矛盾和难题:一是上中游来水大与下游艾山卡口出口小的矛盾,造成洪水风险依然是下游地区的最大威胁;二是修水库为了装水而不能完全装水的矛盾,造成水库变沙库的问题亟待解决;三是防洪运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造成滩区和滞洪区不能开展正常建设;四是水资源供与需、蓄与排、利用与浪费的矛盾,造成稀缺的水资源不得已而被排放;五是保内海与造陆地的矛盾,造成宝贵的内海(渤海)水域面积在减少;六是广袤的黄土高原绿化工程浩大、治理任务艰巨与一些地方认识还不到位、治理力度还不够大的矛盾,造成中上游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文章提出了从根本上治理黄河的现实举措和战略构想。在现实举措上,除进一步加大中上游源头治理和下游河道治理力度外,在库区,实施清淤除沙腾库、扩大储水库容专项治理工程。同时从长远计,作战略构想:一是在干支流上,继续筹建大中型水库。二是在下游“悬河”段,全程建设刚性堤防和适当宽度的渠化河道。三是利用明清黄河故道上段,分流一支直流黄海,这样既可以分流汛期洪水,消除下游水患,又可以水利泽被豫东、鲁南、皖北、苏北地区;既可以解除渤海这一内海消失之忧,又可以建树向公海方向拓展疆土的不朽之功。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治理黄河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治理黄河重要思想,鉴于河南沿黄山区滩区市县都是革命老区,我带领省老促会治黄专题调研组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在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收集阅研治黄史料的基础上,在黄委会河南河务局的配合下,于2020年10月19日至29日,从黄河入豫处到出省口,沿黄历经8个市,深入实地考察,广泛了解情况、征询意见,认真研讨了治黄举措。通过调研,我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治黄成就倍感鼓舞,对新时代进一步治理黄河充满信心。汇总一些长期奋战在治黄一线的干部、专家的看法和意见,认为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国家已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贫穷落后、治黄力不从心的状况了,我们有70多年治黄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有长期以来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特别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治理黄河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应适时提出从根本上治理黄河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有規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使黄河永久安澜,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70多年的治黄成就

使我们充满信心

毛泽东主席对治黄事业极为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出京巡视就来到黄河,作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为了“办好”,70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兴利除害,保障黄河岁岁安澜,人民治黄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一)在下游实施“宽河固堤”,削峰安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两岸1371公里的黄河大堤进行了大规模的加高培厚和标准化堤防建设,对滩区、滞洪区进行了避水连台、撤退道路、居民迁建等安全保障建设。由于河道宽了,水位低了,堤防相对坚固了,先后战胜10000m3/s以上洪水12次,特别是战胜了1958年22300m3/s、1982年15300m3/s的特大洪水和1996年异常洪水,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二)在上中游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显著。实施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善植被,锁沙固土,减少水土流失;实施小流域治理,兴修水利水保工程,建坝垒堰,蓄水拦沙,涵养水土。黄土高原经过70年的综合治理和科学防治,植被覆盖率由总体不到20%增加到50%~60%,土壤侵蚀度不断降低,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上中游的治理措施,加上气候变化、雨量减少等因素,使得近年来年均入黄泥沙明显减少,潼关入黄沙量由1950年的十六七亿吨锐减到现在的两三亿吨,下降超过八成。

(三)在干支流上修建大中小型水库和引水工程,拦洪减灾,蓄水兴利。上游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海勃湾等梯级水库,中游干支流建成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和河口村等控制性水利工程,沿线开建了人民胜利渠、引黄入冀补淀等诸多引水工程,不仅大大削减了黄河下游汛期流量,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稳定发展,而且发挥了发电、灌溉等重大水利效益。

(四)利用水库调水调沙,束水冲沙,刷低河床。2002年以来,连续18年实施了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的上下游水库联动调水调沙,把水量加大,把水沙比调节到能够冲沙入海的科学点上,使下游河道得到全线冲刷,冲走泥沙累计30多亿吨,冲刷河槽下降年均十几厘米,累计2.5米左右,平滩过槽流量由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至4300立方米每秒,河床抬高、河道萎缩的态势得到逆转,行洪能力明显增强。这一重大创举,根治了千百年来黄河水流到哪里泥沙就堆高哪里河道的痼疾,破解了黄河下游悬河不治的难题,是世界治河史上的奇迹。

7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治黄的实践证明,只要下定决心,不畏艰难,秉持科学态度,采取得力措施,黄河水患是可以得到根本治理的,黄河的水利效益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自信心。

二、当前治黄面临的矛盾和难题

经过70多年治理,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然面临一些矛盾和难题。

(一)洪水风险依然是下游地区的最大威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存在的首要问题。不说别的,一旦遇到特大洪水,过不了山东艾山卡口,就是黄河防汛的尖锐矛盾,就是洪水风险的最大隐患。因为艾山与对面的外山两岸对峙,形成了天然的卡口,使黄河河床在这里陡然变窄,卡口宽度仅有275米,过洪流量仅有11000m3/s。1958年花园口发生22300m3/s的特大洪水,艾山河段只能过去一半流量,有一多半的流量都滞流到了滩区和滞洪区;1982年的特大洪水,也只得采取这种分洪措施,滩区和滞洪区上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不仅如此,可以想见,那时在被人们称作“豆腐腰”的几百公里长的“悬河”上面,滞满了洪水,如头顶天河,汪洋巨浪汹涌激荡,冲刷着大堤,随时都有决溢之险,对两岸人民的威胁真如灭顶之患。暴雨是由大气环流决定的,在相当长时期内,人类对此还无法驾驭。究竟什么时候再发大洪水,难以预料。“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如果再出现河南“75·8”那样的强台风北上来袭,像2020年的江淮水患出现在黄河上,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来水大与出口小的矛盾。

(二)水库变沙库的问题亟待破解。目前黄河干支流上的水库和引水工程沉沙池中泥沙淤积严重,多半容量被泥沙占用。尤其是三门峡水库,36亿方库容就淤积了30亿方泥沙;小浪底水库126亿方库容,设计泥沙淤积库容75亿方,目前已淤积33.5亿方,预计30年后也会淤满。下游还有许多引黄沉沙池,仅河南就有71个,同样存在沉沙淤积难题。——这是修水库为了装水而不能完全装水的矛盾。

(三)滩区和滞洪区不能开展正常建设。像北金堤滞洪区2300多平方公里内的范县、台前等多个县,发展受到限制,大的工业项目不能上,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结构单一,增长动力不足,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不小影响。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而且还将无限期地受限。当地干部群众认为,当年“宽河治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虽在汛期削减了洪峰,但因大堤两岸间距太大,从四五公里到20多公里宽的河道,圈进了大批村庄,占用了大量土地。据测算,仅下游滩区面积就有3150多平方公里,有耕地480多万亩。这些滩区土地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不应有的浪费。——这是防洪运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四)稀缺的水资源不得已被排放。上中游已建水库还不能滿足蓄水的需要,有限的库容又不能完全用于蓄水而被大量泥沙占用;北方稀缺的雨水得不到最大限度的蓄积,而通过地表径流排走了;调水调沙需用大量的水冲刷泥沙,使可贵的水资源不得已而白白流入大海;因水资源缺少,造成常态下河道生态流量偏低,一些河口湿地萎缩。——这是水资源供与需、蓄与排、利用与浪费的矛盾。

(五)宝贵的内海水域面积在减少。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内海。由于黄河泥沙源源不断地向海内堆积,河道出口处的沙嘴每年向外延伸2公里左右,仅1954年到1982年就造陆11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38平方公里。另据有关专家测算,渤海平均水深已由千年以前的45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8米,按照现在的淤积速度,800年后渤海将被填平,这一宝贵的内海将不复存在。而渤海一旦变成陆地,很可能严重影响北方的气候,不单是环渤海地区降水减少,空气变得干燥,就连京津、冀北一带气候都会变得像内蒙那样干燥寒冷,甚至有沙漠化的危险。所以,拯救渤海比冲沙造陆更重要、更紧迫。——这是保内海与造陆地的矛盾。

(六)中上游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茫茫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虽经多年治理,入黄泥沙已大大减少,但由于需要绿化的面积太大,沟壑太多,植树造林种草和小流域治理的任务太重,比建个大型水库工程都难得多;加上一些地方对黄河泥沙从源头根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的措施还不够有力,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还有差距,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还远未达标,中上游特别是中游上段还有大量泥沙排入黄河。——这是广袤的黄土高原绿化工程浩大、治理任务艰巨与一些地方认识还不到位、治理力度还不够大的矛盾。

三、从根本上治理黄河的

现实举措和战略构想

面对这些矛盾和难题,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明确指示:第一,“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把“治理”摆在十分重要、十分紧要的位置上。只有治理好了,“黄河宁,天下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从根本上治理黄河,实现永久安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治理黄河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这是治理黄河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子。第三,“要认真研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防灾减灾的短板是什么,要拿出战略举措”;“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这是根治黄河的战略部署。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治理黄河重要思想,我们综合调研中征得的看法和意见,提出一些建议,供决策参考。

首先,立足当前,应进一步研究和加强现实举措,主要是抓好“三大治理”:

(一)在中上游,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在泥沙多。治黄就是治沙,治沙先治沙源,源头治理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根本性治理。源头治理已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大力度,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抓好两件事:

1.强力推进黄土高原绿化工程。继续坚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种草。要大规模、群众性、持续性开展,采用人植、飞播、自然恢复等多策,努力实现黄土高原绿植全覆盖,以锁土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要普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解决好种树与种粮争地的矛盾,进一步优化和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激发广大群众的造绿积极性。小浪底水库北岸的济源市在容易沙化的石头山坡上,采用垒砌“鱼鳞坑”、借填客土、施水保苗、覆膜保墒等办法,连续8年造林10万亩,创造了奇迹。沙化石山上可以造林,黄土高原上植树种草又有何难?关键是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2.大力加强小流域治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可因地制宜,采取筑坝垒堰、拦沙淤地、建池蓄水、打窖储水、整修梯田、植树种草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蓄积雨水、截留涧水,控制水土流失,发挥水利效益。毛泽东主席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称赞蟒河流域治理中修建水库、蓄水池、拦水坝等做法时指出:“把蟒河等经验一总结,总结出了‘葡萄串‘满天星。”今天看来,这些经验依然适用于黄河中上游的小流域治理。这样千山万岭、千沟万壑都能得到治理,青山绿水自会出现。

(二)在下游,进一步加大河道治理力度。为防止“地上悬河”决溢,要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重点应抓好五件事:

1.导顺、稳固主流河道。针对一些河段主流游荡摆动、滩地坍塌后退,横河、斜河甚至滚河发生几率增大的态势,应按照水势和水流规律,采取控导工程延伸以至连接成防护堤、需要改道处人为切滩导流等措施,把河水控制在主河槽内,使河床不断深化下切,逐步形成固定的河道,控制一般洪水不漫滩。新乡市将境内16处控导工程连点成线,可将6000m3/s控制在主河槽内,今年洪水实战演练时安然无恙,可见实施河道人为干预工程是有效的;而该市原阳县仁村堤畸形河道,即正常的“东西流向”变为“南北流向”的横河,直冲护滩工程,连年发生险情,就亟须通过人为切滩导流,改顺河道。

2.加强防浪林工程建设。实践证明,在黄河大堤内侧造就一定宽度的防浪林,是防治洪水直接冲刷大堤,确保大堤安全的有效措施。据测算,郑州河段在没有防浪林的情况下,风浪对堤防影响的波浪爬高和风壅水面高度为1.8米;种植50米宽度的防浪林后,消浪率达46.9%,效果非常明显。同时,由于防浪林和控导工程的共同作用,不仅减轻了对大堤的冲击,而且主河槽也渐渐远离大堤。所以,没有防浪林的河段,均应尽快栽植;已有的也应按河道宽窄,按比例加宽加密。

3.在滩内滩外开挖滞洪备用湖。在中常洪水条件下,为保护现有主流河道,防止出现超量洪水漫堤改道,作为应急措施,建议借鉴长江流域以湖分流、削峰减灾的传统经验,挖湖备用。既可在临河适宜的“低滩”区域借势挖湖,也可在引黄工程口门附近适当就地挖湖,形成“长藤结瓜”一样的河畔湖泊,平时蓄水,减少排放浪费,调节径流,改善河道生态,补充地下水;汛期分洪削峰,保堤减灾,能起到类似“宽河治水”的作用。

4.在大堤重点险工段建设刚性堤防。黄河大堤是防汛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确保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对经常发生险情的大堤险要处,必须有刚性固堤措施。郑州市拟在紧临城区的马渡至赵口河段,采用钢筋水泥浇铸或石材垒砌的平顺护岸形式,建设10公里刚性堤防。这个构想已列入市政府重大专项,并完成技术措施研究项目招标,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这是治黄史上突破传统做法的一种新理念、新思路、新尝试,若试点成功,其他险工段以至“豆腐腰”全线都可仿效。

5.紧临大堤内侧垫筑高台建设移民新村。目前滩区还有百万居民没有外迁,继续外迁则面临征地、耗资、新村与原包耕地太远等诸多困难。如果选择适宜的大堤内侧拓宽堤坝,形成适当宽度的高台建村安置,则有多重意义:不占堤外耕地,节约征地款项;村民就近种地,节约时间成本;形成村镇规模,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各种配套设施的统筹建设和公用;建新村同时又加宽加固了标准化堤防,一举两得;变原建避水高台的四面临水为一面临水,降低了建设成本和危险系数。新乡市平原新区和长垣市都有这种构想,正在与黄委会设计院共同研究建设方案。

(三)在库区,实施清淤除沙腾库、扩大储水库容专项治理工程。对干支流水库和引黄沉沙池中的泥沙,运用现代化的抽挖手段和洗沙技术,作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是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变“包袱”为财富的革命性措施。按照这种创新思路,三门峡市正在与黄委会泥沙研究所合作研究三门峡库区清淤工程方案。据测算,仅三门峡水库清淤的效益就十分惊人:一是可以洗出近10亿立方米建筑粗沙,市值1000亿元;其余20亿立方米细粉沙,可以烧制轻型砖,也可以填沟造地,这又能产生几千亿元价值。二是清除泥沙后腾出的储水库容将增加5倍,等于又建了几个大型水库。三是如果用调水调沙的办法把库区30亿立方米泥沙冲到下游,将消耗900亿立方米水量;而用清淤的办法,则可把这巨量的水资源节省下来。一正一反比较,效益出人意料。如果小浪底水库也能这么做,收益更是十分可观。同时,濮阳市也正在研究实施引黄入冀补淀沉沙池“立体生态综合利用工程”,即在2600多亩沉沙池水面上架设光伏太阳能板和风车发电,用电带动泥浆泵清理池内的泥沙,再用泥沙烧制新型建材,可以收到风光发电、泥沙利用、土地节约、清水北流等多重效益。实施这些工程,过去最大的卡脖子问题是资金问题,而现在看到这么可观的效益,社会资本都争相投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只要出台政策,不需要政府投资,就能成就这些工程。

以上是现实举措。还有专家提出,从长远计,要根治黄河,还可以做一些战略构想:

(一)在干支流上继续筹建大中型水库。黄河是我国北方流域最广、年径流量最大的河,也是北方最大的水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们已经修建了一系列水库,对黄河兴利除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因为我国北方干旱少雨,水资源十分匮乏,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而黄河汛期丰水白白流入大海,却造成了极大的水资源浪费。我们治理黄河,不仅要防御洪灾,还要解决两岸水资源与生态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可用水资源有多少,既取决于降水多寡,也取决于盛水的‘盆大小。”只有修建更多的水库,形成像葡萄串一样的水库链,最大限度地蓄积自然雨水,最大力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径流排放浪费,努力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率,增加黄河可供水量,使北方富有相对充裕的水资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才有用水保障。目前黄河年径流量有660亿立方米,已建水库有效库容358億立方米,远不适应实际需求;如果经过长远努力,我们建造的水库有效水容量能达到2000亿立方米以上,并能连年持续蓄积、储量达标,加上东、中、西线“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水,再加上科学有效调节利用,比如通过数字化管理,与两岸引水、节水、集约用水系统工程配套成网,利用湖泽、湿地、“海绵城市”等多途径“存水净水”、补充地下水,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灌溉等多环节“循环用水”、一水多用,那么北方水资源和生态危机完全可以得到解决。

(二)在下游“悬河”段全程建设刚性堤防和适当宽度的渠化河道。黄河易决、水患频发多在下游“悬河”段,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除了“泥沙多”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有因“沙”而造成的两大要害问题:一是“堤防软”,二是“河道宽”。因为黄河水少沙多,流到哪里堆积到哪里,形成了“悬河”甚至“二级悬河”;“悬河”形成过程中两岸需要筑堤,便就地取土夯筑,但因“沙化土”含沙量大,经不起水浪冲刷,容易塌堤溃坝,堤防变成了“豆腐腰”——“软”;为削减水势,防止冲堤,加上山东艾山过流口小,需要上游滞洪削峰,便实行“宽河治水”,造成河道很宽,因而不时出现斜河、横河、滚河等游荡性变化,黄河下游“宽、浅、散、乱”的河道特点由此而生,而“浅、散、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宽”。可见解决“堤防软”与“河道宽”两大问题,是“悬河”段治理的关键问题。这两大问题中,“堤防软”是首要问题。正是因为“堤防软”,不得已才实行了“宽河治水”;如果堤防很坚固,不怕风吹浪打,何须宽河削峰?所以,“悬河”段治理,首先要解决“堤防软”的问题。堤防软如“豆腐腰”,是因为缺“钙”“骨质疏松”,这就需要补“钙”、换“骨”。过去受历史条件所限,没有钢材、水泥,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只能用沙土筑堤;将来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就可以像郑州市拟建10公里平顺护岸形式的刚性堤防那样,下决心把下游“悬河”全线都改建成刚性堤防,一劳永逸,固若长城,“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与此同时,按最大过境洪水量设定河道宽度,按裁弯取直原则确定河道流线,实施渠化河道改建工程,逼水归槽,束水冲沙,甚至可以恢复舟楫之利。这是对于“地上悬河”这一特殊河道采取的特殊治理措施,而且欧美、日本等国家已有成功经验。我们也可以先行试点,从郑州起步,先改建几十公里,再分段逐步连接下延,直到全线贯通。黄河下游“悬河”段这样治理之后,一些滩区居民可以不再外迁,节省大笔资金;可以腾出大面积土地,建设永久性农田;靠近城区的还可以增加建设用地,为城市跨河发展提供空间。

(三)利用明清黄河故道上段分流一支直流黄海。历史上,黄河“百年一改道”,这是在缺乏人为干预条件下水流避高就低的自然规律使然。现行下游河道已运行165年,尽管有人为干预,还是早已形成了“地上悬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若干年后很难说会不会再改道。“预则立,不预则废。”与其被动改道,不如能动治理,趋利而避害。不少专家提出下游“分流以治”的构想,即恢复、利用黄河明清故道上段,从兰考分流一支,经商丘、徐州进入骆马湖,再由骆马湖向东流入新沂河入海,或接通并拓宽古泊善后河入海。这一分流河道,作为水利工程,平时可以泽被豫东、鲁南、皖北、苏北地区;作为备用河道,汛期可以分流特大洪水;在北,可以解除渤海这一内海消失之忧;向东,可以建树朝公海方向拓展疆土的不朽之功。

这些战略构想,都是大工程。实施大工程,前提是有资金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已不是难题。目前争相投资三门峡水库清淤工程的现象启示我们:既然能够“以沙治沙”,照样可以“以河治河”。黄河水、沙、滩地都是资源,价值何止“连城?”只要给政策,“两手发力”,何难之有?

新中国进入新时代,到了根治黄河的时候了。黄河泥沙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之时,就是黄河水清河晏之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我们说:“圣人出,黄河清。”这个圣人就是中国共产党!

(作者系河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孟玉玲 董海燕

猜你喜欢
泥沙堤防黄河
泥沙做的父亲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黄河』
土壤团聚体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
紧邻堤防深基坑开挖方法研究与应用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堤防长度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堤防长度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达标堤防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