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倩,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
【摘要】目的 观察化瘀消癥汤联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独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35例)和观察组(采用化瘀消癥汤联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输卵管通畅情况、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输卵管通畅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β-HCG、VEG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异位妊娠包块、腹痛、阴道出血消失时间及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化瘀消癥汤联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血清β-HCG及VEGF水平,提高输卵管完全畅通率,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化瘀消癥汤;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异位妊娠;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05.000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5.003
异位妊娠为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外着床,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俗称宫外孕,主要是由于输卵管管腔狭窄导致受精卵无法通过,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输卵管破裂,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针对异位妊娠患者多采用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该法虽可有效杀死胚胎组织,但长期使用会损伤患者的肝肾功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健康[2]。化瘀消癥汤由红花、天花粉等中药材煎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的作用[3]。因此,临床可考虑采用化瘀消癥汤联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基于此,本研究观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化瘀消癥汤联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独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9.29±4.33)岁;停经时间33~60 d,平均停经时间(46.49±6.47) d;异位妊娠包块直径0.5~4 cm,平均直径(2.28±0.82) cm。观察组患者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30.13±4.16)岁;停经时间35~60 d,平均停经时间(47.13±6.43) d;异位妊娠包块直径0.5~4 cm,平均直径(2.21±0.86) 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独山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异位妊娠的诊断和管理》[4]中異位妊娠的诊断标准,且经B超检查显示宫内未见孕囊,输卵管未破裂,伴或不伴阴道不规则流血;⑵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2 000 U/L。排除标准:⑴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⑵存在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与米非酮治疗:口服米非司酮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50347,规格:25 mg×6片),25~50 mg/次,
2次/d,连续服用6 d。将注射用甲氨蝶呤(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443,规格:0.1 g/瓶)按体表面积50 mg/m2与灭菌注射用水2 mL混合后进行肌内注射,1次/d,治疗4~7 d后检测血清β-HCG水平,若治疗4~7 d 血清β-HC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15%,则继续给药,每周检测1次血清β-HCG,直至血清β-HCG水平下降至<10 mIU/mL停止注射,通常需治疗2~4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瘀消癥汤治疗:方药组成为当归、赤芍、川芎、莪术各10 g,红花9 g,三棱12 g,天花粉12 g,蜈蚣1条。上述中药材均由独山县人民医院中药方提供并经煎药专业人员代煎出450 mL药液,真空包装成3份,150 mL/份,分早、中、晚3次服用,共治疗6 d。治疗期间定期检查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及血清β-HCG。若患者发生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反应需进行对症处理,严重者暂停用药。两组患者均随访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依据《妇产科学(8版)》[5]中相关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显效:患者血清β-HCG水平恢复正常(1~10 mIU/mL),阴道流血、腹部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显示妊娠异位妊娠包块缩小≥80%;有效:患者血清β-HCG水平接近正常,症状有所减轻,B超检查显示妊娠异位妊娠包块缩小30%~<80%;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血清β-HCG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转速(半径为10 cm、时间为5 min)进行离心处理,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β-HCG及VEGF水平。 ⑶输卵管通畅情况。进行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并参照《妇产科学(9版)》[6]将输卵管通畅情况分为输卵管通畅、通而不畅及阻塞。 ⑷康复情况。随访期间记录患者异位妊娠包块、腹痛及阴道出血的消失时间及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 ⑸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及过敏。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β-HCG及VEGF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β-HCG及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β-HCG及VEG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输卵管通畅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输卵管通畅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输卵管通畅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输卵管通畅 输卵管通而不畅 输卵管阻塞
观察组 35 18(51.43) 11(31.43) 6(17.14)
对照组 35 10(28.57) 11(31.43) 14(40.00)
Z值 2.302
P值 0.022
2.4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异位妊娠包块、腹痛、阴道出血的消失时间及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d,x)
组别 例数 异位妊娠包块消失时间 腹痛消失
时间 阴道出血
消失时间 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
观察组 35 40.25±12.34 7.12±0.83 12.74±1.92 16.93±6.38
對照组 35 48.79±15.37 9.84±1.05 16.28±2.03 21.09±7.23
t值 2.563 12.023 7.495 2.552
P值 0.013 <0.001 <0.001 0.013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1%(2/35),其中胃肠道反应1例、白细胞减少1例、肝功能异常0例、过敏0例;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43%(18/35),其中胃肠道反应9例、白细胞减少5例、肝功能异常4例、过敏0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0, P<0.001)。
3 讨论
异位妊娠主要由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妊娠史或手术史、输卵管发育异常、口服紧急避孕药或放置避孕环避孕失败等因素影响输卵管管腔通畅性,使受精卵运行受阻[7]。异位妊娠未破裂时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不易察觉,且诊断较困难,需借助B超等辅助检查确诊。异位妊娠一旦破裂,可引起腹腔大量出血,患者可出现腹部撕裂样疼痛、阴道不规则流血,进而导致贫血甚至休克等。因此,异位妊娠确诊后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或药物治疗,有保守治疗指征者应及时采用杀胚药物治疗,这对避免手术创伤、保护患者生育力极为重要。
血清β-HCG是一种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排泄到尿液中,且在妊娠过程中呈上升趋势,妊娠8~10周达到最高水平。VEGF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有利于胚胎生存,在胎儿发育过程中VEGF及其受体呈高表达水平[8]。目前,临床针对异位妊娠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常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其中,甲氨蝶呤是叶酸拮抗剂,可通过阻碍四氢叶酸的合成,从而抑制滋养细胞的增殖,使异位妊娠胚胎停止发育,进而有效发挥杀胚的作用,且其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性高的优势,患者接受度高[9-10]。米非司酮具有良好的抗孕酮效果,可通过作用于内源性孕酮受体,导致蜕膜剥脱、绒毛组织坏死及妊娠黄体萎缩,从而使胚胎停止发育。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化瘀消癥汤也被逐渐用于治疗异位妊娠,且有研究表明其与米非司酮联合用药治疗异位妊娠取得效果较好[11]。在中医学中异位妊娠与“癥瘕”“少腹淤血”“妊娠腹痛”等病症的症状相符合,患者大多因少腹淤血、蓄结不散,使得胚胎在输卵管等部位异位发育,胞脉破损后致阴血外溢,因此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导血归经、速通冲任、补气固体、消癥杀胚为原则[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输卵管通畅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血清β-HCG及VEGF水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异位妊娠包块、腹痛、阴道出血消失时间及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这提示异位妊娠患者采用化瘀消癥汤联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可降低血清β-HCG及VEGF水平,提高输卵管通畅率,促进症状消失,且较为安全。分析原因如下:化瘀消癥汤方剂组成为当归 、天花粉、赤芍、川芎、红花、莪术 、三棱及蜈蚣,其中当归可养血补血、调经止痛;赤芍、红花及川芎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天花粉可破瘀散结、消癥杀胚;莪术可消癥瘕;三棱可破血行气;蜈蚣可通络止痛、息风镇痉;上述药物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杀胚消癥之效[13-14]。在现代药理学中,天花粉、莪术及蜈蚣均具有显著的杀胚作用,可通过阻止滋养层细胞的分裂增殖,使胎盘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从而起到流产及抗早孕的作用;赤芍、莪术及三棱均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效果,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抑制异位妊娠包块的形成;红花可促进滋养细胞的变性坏死,且在杀胚成功后,还可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有效疏通输卵管堵塞,加快异位妊娠包块消退,从而降低组织粘连的发生风险,为后期妊娠提供良好的盆腔环境,有利于输卵管的畅通[15]。
综上所述,异位妊娠患者采用化瘀消癥汤联合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血清β-HCG及VEGF水平,提高输卵管通畅率,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刘玉玲. 化瘀消癥汤联合米非司酮对异位妊娠患者血清指标及输卵管完全畅通率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 24(31): 4554-4556.
臧娅. 活血消癥汤联合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疗效[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 33(12): 1996-1997.
郭华林, 黄新琴, 贺燕. 化瘀消癥汤联合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的作用[J]. 河南医学研究, 2021, 30(15): 2829-2831.
王玉东. 2016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及早期妊娠学会《异位妊娠的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7, 33(9): 916-919.
魏世远, 欧阳振波, 许姣姣, 等 . 单剂量和改良双剂量甲氨蝶呤方案治疗异位妊娠的对比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21, 36(17):4012-4015.
谢幸, 孔北华, 段涛. 妇产科学[M].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419-420
张欢欢, 郭艳巍, 张金环, 等. 异位妊娠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8, 45(16): 2933-2940.
张家路.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及对患者β-HCG水平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 16(9): 123-126.
方正. 不同甲氨蝶呤用药方案联合米非司酮对异位妊娠患者血β-hCG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 2020, 27(3): 335-336.
HASANI S, MIRGHAFOURVAND M, ESMAEILPOUR K, et al.The effect of counseling based on health promotion awareness on ment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in women with ectopic pregnancy:A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I[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21, 34(11): 1687-1694.
呂新凤, 宋平. 化瘀消癥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对β-HCG水平的影响[J]. 江西医药, 2023, 58(1): 62-63, 66.
谈丽红.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hCG及并发症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22, 43(3): 754-756.
杨德鑫, 税成愈, 李艳. 活血袪瘀消癥方加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22, 43(10): 1373-1375.
马旭.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 16(19): 138-140.
周瑶, 郝原青, 夏天, 等 . 异位妊娠合并自发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1 例 [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