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及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热议话题,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开展工作的主要出发点.要想顺利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着力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启发性提问是常用的提问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究[1].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启发式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助推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落实新课改精神.
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习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授书本知识内容.这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还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推行“启发性提问”这一方式之后,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透彻、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且,学生的推理归纳、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在应用启发性提问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目标的落实[2].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性提问,也就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如此一来,可以改变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面,使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加频繁,从而逐步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这便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合理运用启发性提问,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的目的.
启发性提问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等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帮助.这一提问方式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是否可以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选择以下时机进行提问.
2.1.1在新课导入中提问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开端环节,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推动学生思考探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进行启发性提问,可以拉近学生与新课知识内容的距离,促使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后续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做好铺垫.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将启发性提问引入到“新课导入”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的目的.
以教材必修一(B版)的“1.1.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为例,在教学“圆柱、圆锥、圆台”的内容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相关的生活实例,如类似圆柱体的电线杆、卫生纸;类似圆锥的斗笠、陀螺;类似圆台的台灯灯罩.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属于什么几何体?”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正确答案.紧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几何体有什么异同之处?你还见过类似的建筑物或者物品吗?”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后续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1.2在新知探究中提问
“新知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该教学环节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启发性提问是以启发学生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主要方向的提问方式,高中数学教师将其运用到“新知探究”环节,围绕学习重难点设计循序渐进的启发性问题,并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深入感知所学知识,从浅层理解走向深度理解,顺利突破学习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以教材选修1-1(B版)的“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为例,“认识并理解椭圆的定义”是本课的学习重难点之一.对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细绳及铅笔尝试画椭圆,让学生感知椭圆的形成过程.随后,教师依次提出问题:“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细绳两端的位置有什么变化?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椭圆形成的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大小存在怎样的联系?”以上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回顾画图过程,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感知椭圆的概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1.3在课堂小结中提问
“课堂小结”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的教学环节,对于内化吸收所学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中进行启发性提问,围绕新知识间的联系设计问题,让学生可以更为清晰、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或者,教师也可以将新知识与相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提问,引领学生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4].
比如在教学完教材必修1(B版)的“1.1.2:集合的表示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列举法、描述法有什么区别?”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两种集合表示方法的特点展开探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列举法的优点与描述法的缺点相对应,而列举法的缺点则是描述法的优势所在”,从而促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倘若教师提出相同难度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优等生不想答、学困生不会答”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所以,在应用启发性提问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依托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比如在教学教材必修1(B版)“2.1.1: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以下问题:“①什么叫做函数?什么叫做映射?②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变量x有一定的取值范围’及‘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这两句话?③能不能从映射的角度给函数一个定义?如果可以,应该怎样定义呢?”在这三个问题中,问题①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问题②属于中等程度的知识,主要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设计;问题③的难度较高,教师可以让优等生作答.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切实促进学生感知函数概念,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理答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反馈的环节[5].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效的理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所以,在应用启发性提问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提问学生之后的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恰当地理答,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并协助学生纠正错误,这样才有利于落实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
比如在教学教材必修2(B版)的“1.2.2:空间中的平面关系”中“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相关内容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开门、关门的动态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开关门的过程中,门转动的一边与门框所处的平面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时,有学生回答:“门转动的一边与门框所处的平面没有相交,所以它们是平行的.”很显然,这个答案是不够准确的,但教师仍然要使用积极性的语言进行鼓励:“你能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看法,很不错,值得大家学习!”同时,教师也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借助合适的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知道“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才叫线面平行.”如许,可以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之后继续积极参与课堂问答,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任何教学活动的进行,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也不例外.这意味着,要想充分发挥启发性提问的作用及价值,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注意分析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保证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6].以教材必修1(B版)的“3.2.2:对数函数”为例,在课前备课阶段,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知道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的影响”.接着,教师要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进行思考,设计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性提问,从而有效引领学生探究书本内容,感知对数函数的相关知识.
作为启发性提问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提问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提问效果的好坏.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于启发性提问的理解及认识,为有效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提供保障.一方面,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不断了解更多与这一提问方式有关的理论知识,为有效应用启发性提问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参加以启发性提问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专家座谈会等.同时,教师也要多与同行资深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围绕“如何有效应用启发性提问?”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启发性提问的重要性.不断优化、完善该提问方式的实施策略,保证有效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透彻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进而助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