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要增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指导。[]本篇教学方案将探索多学科融合、学科与实践课程融合的任务群教学模式,适用于九年级综合性复习课、历史社团拓展课、双师课堂、网络微课等多种教学情境。
教学方案具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下特点:第一,通过东汉制盐画像砖等文物整合多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第二,本课提供多种历史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第三,将史料研习、化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具有实践性;第四,以盐文化为主线,将教学目标整合为任务群,有效实现学习的正向迁移,具有探究性;第五,本课可借助校内教师、器材、场地等资源。以盐为切入口,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任务难度符合学情,具有可操作性。
一、任务群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盐的制造
学生观看《国家宝藏》第二季第四集,东汉制盐画像砖简介视频,在智慧课堂平板上圈画关键的环节和工具,小组讨论制盐的操作流程,并上台介绍物理学原理。图片左上方工人利用定滑轮装置将下方盐井中的卤水送往右下角的穿山灶。灶台呈斜坡状,几个灶心相通,卤水煮沸后挪到高处的灶眼,热气向上走,余热将盐析出,省时省燃料。
清代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2]学生观察小篆的盐字,讨论造字思路:在器皿中煮卤水,经加工后变成的固体结晶称为“盐”。
学生阅读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的暴晒浓盐水析出盐块的方法。
同桌合作翻译并归纳《天工开物》第五卷《作咸》选段:海盐有三类提炼方法:一撒草木灰等待海雾凝结成盐霜;二暴晒海水;三用深坑闷卤海水,加入皂角粉絮凝杂质,加速食盐结晶。
学生互相提问《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的内容和意义。
古人得到粗盐后,要进行与制盐类似的溶解,过滤和蒸煮三个步骤,让我们用现代实验仪器进行粗盐提纯实验吧。
【准备器材】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剪刀,火柴,纸片。[3]
【主要环节】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教师示范规范操作;小组实验操作;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步骤和现象并补充化学方程式原理和反思备注。
【基本步骤】
1.溶解5克粗盐于10毫升水。
2.过滤(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
3.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除so4 2- )去离子:BaCl2+Na2 SO4=BaSO4↓+2NaCl
4.在滤液中加入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除去钙离子和镁离子:Na2CO3+CaCl2=CaCO3↓+2NaCl;2NaOH+MgCl2=Mg(OH)2+2NaCl ;
5.加入适量的盐酸,除去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2HCl+Na2CO3=2NaCl+H2O+CO2↑;HCl+NaOH=NaCl+H2O
6.加热搅拌澄清滤液并蒸干。
7.称量固体并回收,计算精盐产率。
(过渡)学生实验后感慨制盐工艺步骤繁琐,古代工匠们夜以继日奔走在卤水和炉火旁,每一粒盐都来之不易,要向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劳动者致敬。
教师展示材料:颙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
——《南齐书·卷四十一·周颙列传》[4]
为什么清心寡欲的隐士也离不开盐?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答:适当摄入盐能维持水盐平衡,有利于甲状腺和消化系统的健康。
产盐不易,盐又是人所必需,必定会成为国家战略物资。东汉制盐画像砖中衣着不凡的人,就是监督制盐的官。
(二)盐的管理
任务一:回顾《动荡的春秋时期》所学管仲改革和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理解“官山海”政策,即将矿山海盐统一收归国有。盐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齐国国力大增,称霸诸侯。
任务二:学生解读材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八书·平淮书》[5]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因暴政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将煮盐等山泽之利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大量极富的盐商。武帝时期,朝廷征讨匈奴的军费开支浩繁,不得已向豪富借贷,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甚至与中央政权相抗衡。[6]于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任务三:学生完成当堂训练,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解释或反思。
1.《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各地有盐官37处,分布于27个郡国;有铁官49处,分布于40个郡国。现据最新考古资料,当时盐铁官数量远超过史书的记述。[7]据此可知( )
A.铸币权已收归中央 B.官营盐铁的区域广泛
C.商品经济得以促进 D.盐铁专卖集中在郡县
2.盐城古称“盐渎”。汉武帝在全国产盐、矿区设置盐铁官,主持生产、销售,严禁私产私售。材料中的措施( )
A.造成了社会动荡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废除了重农政策
任务四:学生合作分析材料中现象产生的原因。
唐朝前期对盐务管制宽松,但“安史之乱”后,中央对边境藩镇的控制力减弱,财政支出浩大但很多地区的赋税都收不上来,于是改革盐务,严厉打击走私。据史料记载:唐代刘晏实行盐法改革:“法益精密,官五遗利。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季年所入逾十倍,而人无厌苦。…… 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8]
(过渡)唐代诗人杜甫的《夔州歌》诗云:“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诗句中的吴盐指淮盐,是唐朝人待客的珍品。淮盐的运输离不开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盐文化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盐的运输
唐朝政府在泰州设立海盐监。日本僧人圆仁和尚曾记录此处运盐河的盛景:“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
——《入唐巡礼求法记》[9]
清代有“天下盐赋两淮居半”的说法:“道光年间全国九大盐区,总产盐量为580万引,而两淮盐产量即达180万引,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九大盐区总课税额为库平银980万两,而两淮盐课税额为610万两,占总课税额的62%。”
——《漕运时代的淮盐与运河》 [10]
任务一:泰州盐业的经济地位是古代南方经济增长的缩影,学生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过渡)运河沿线留下众多的盐文化遗存,2014年,大运河和盐宗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的家乡蚌埠,盐业历史悠久,淮河是淮、芦盐运输的重要通道。1989年沫河口盐卡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任务二:学生阅读沫河口盐卡碑文和地图等材料,从交通、政策、农业基础等角度分析蚌埠古代盐业繁荣的原因。
盖天下大局有三,大江据南,黄河据北;二地当南北之冲,浩浩乎绵亘于中流者则惟长淮。东自盱眙西抵正阳,其间泗洲、五河、临淮、怀远等处各设大关,以充税课……[12]
后来,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等人上书朝廷,皇上命盐运使到沫河沟整顿漏税重税,同时让士兵在凤阳关修路,由此沫河口改为盐卡。当地立石碑纪念皇上的仁德。[13]
任务三:阅读材料,归纳蚌埠盐业发展的表现。
运盐总量达5万吨,市面上有盐粮行80多家,盐号30家,食盐的销售量,占各类货物的首位。此期淮河蚌埠段盐运船只檣桅林立,绵延数里,蔚为壮观。各家盐行都派出船划子活动于各运盐船之间,争做生意,形成水上市场。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商贸》[14]
1931年蚌埠“有盐号二十余家,以大陆、福泰、新陆等为最著,每年进口约一百余万担,价值一千余万元。”
——《蚌埠商业调查》,《中行月刊》1931年第3卷第1期[15]
任务四:综合以上材料,小组合作,总结盐业发展对国家、城市、经济格局、民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
结合本节课的研究经验,请查找川盐古道相关资料,完成以下任务:
三、教学评价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采用了任务群的模式,属于实践活动课,在评价时会侧重于学生在任务中解决问题的表现,让学生在没有确定答案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和创造力。用发展性和综合性评价,让学生发现成长进步的可能,关注学生能做到什么。
教学评价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和课后作业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表现,进行小组成员互评、自评和师评。评分形式为A、B、C三档和评语激励。评分导向为《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例如:能否熟练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于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否从唯物史观和人民的视角进行历史解释?是否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盐为切入点,以制盐业为主线,探索中国古代盐文化的内涵。用“做历史”替代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官方”的历史答案,变为主动地追问和探寻,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自己对历史的想象和重构,产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有力驱动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