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的家国情怀涵养教学设计

2024-05-08 00:00:00刘熙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4期

一、问题由来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1],在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课中的家国情怀素养主要表现为:知道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现;认识并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一)家国情怀涵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涵养家国情怀的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通过课堂叙事培养家国情怀,如:通过介绍古今中外英雄人物、历史图片、遗址的故事,了解其优秀的精神品质,感悟其历史贡献,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国际视野;2、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家国情怀,如:通过手抄报、历史剧、实地考察等形式,在活动中培养家国情怀。

以生动有趣的课堂叙事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拓展涵养家国情怀素养,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也贴合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并非所有的课文内容都适合采用这两种方式。以《元朝的统治》一课为例,元朝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地区,难以通过课堂叙事活动和实地考察活动的方式面面俱到,而手抄报、历史剧则更适合作为专题模块学习后的课外作业。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涉及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容多“谈感悟”“说认识”,往往忽略了形成“感悟”“认识”有特定的思维路径,即:学生通过对史料、图片的阅读,理性分析历史,形成自己的“感悟”“认识”。

(二)家国情怀涵养在解决问题中发生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层次,综合评定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1]。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在解决问题中得以体现,家国情怀涵养自然也可如此。

在历史学习活动中,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特定时空环境,运用概括、描述、比较和分析等思维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思考探究中正确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建立起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可见,解决问题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知识内容服务于问题的解决,学生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历史思维方法,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二是将家国情怀涵养置于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围绕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形成对国家、民族、家乡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

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学生在历史学习情境中思考如下一些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一变化中,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顺应了国家、民族哪些方面的发展需要?是否能用这一历史发展脉络解释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某一现象?在问题探究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逐步深化。

下面,笔者将以《元朝的统治》一课为例加以阐释。

二、教学分析与设计

(一)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由“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构成。第一子目介绍元朝的疆域以及各民族交往交融情况。第二三子目介绍元统一后制度建设和边疆治理的情况,这些举措是对汉制的继承和创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而国家统一也有利于民族交融。

因此,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三子目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基于对课标内容要求的解读和课文内容的分析,对课文内容进行重构,先了解元朝如何治理疆域辽阔的国家,通过展示行省制度以及边疆地区的相关史料,学生了解行省制度和边疆地区的治理在巩固国家统一中所起到的作用,再通过文物史料和历史遗址了解元朝统一之下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的表现,理解元朝的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环节

导入:展示“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图略),这个铜牌是国家一级文物,铜牌刻有六种文字,分别是梵文、藏文、汉文、维吾尔体蒙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两个问题“这枚铜牌中反映了中华历史的哪一信息?它为什么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任务一:制度建设固统一

材料1:唐和元疆域形势图对比(图略)

问题:阅读课文,找出元朝统一之下在疆域和民族上呈现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唐和元两个朝代的疆域形势图对比,培养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了解这一时期元朝的统治范围,为之后学习在西藏、台湾等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做铺垫,同时,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元朝统一下疆域辽阔和民族众多的现象。

材料2:元朝疆域形势图(图略)

材料3:始分立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

材料4:(中央)1. 从行政权上控制行省长官及其下属官员的任命权;2. 从军事权上控制行省长官调动军队的权力;3.从财政权上控制行省 70%的财赋收入。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元朝如何治理辽阔的疆域?回忆宋朝治理地方的措施,并对比元朝的中央机构设置,你发现了什么?中国古代王朝在制度建设上有什么共同点?元朝这一措施对国家治理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将元朝中央机构设置融入行省制度的学习中,学生阅读史料,了解行省的主要权力和权力实施的情况。再对比宋朝治理地方的措施,通过问题“中国古代王朝在制度建设上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建立起二者的联系,突出行省制度这一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加强中央集权的共性,进而认识行省制度在巩固统一方面起的作用。

材料5:唐朝行政区划局部图和汉中历史变迁图(图略)

问题:观察唐朝初年的行政区划图,从行政区划的命名和它们的位置看,你认为唐朝依据什么划分行政区?元朝时汉中大部分地区被划入陕西行省,元朝治理地方具有什么特点?元朝是汉中隶属于陕西的开始,从区域划分和名称上看,今天的省与元朝的行省有什么联系?这种做法的沿袭又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唐朝的道在此前的学习内容中未涉及,“犬牙交错的方式为何能巩固统一?又为何是创新?”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难点。借助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局部图,通过对汉中地区及其隶属区域发展变化的情况介绍,了解这种划分方式对巩固统一所起的作用。

探究任务二:边疆治理固统一

材料6:地方军事集团,经常骚扰西域的畏兀尔等其他地区。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

——摘编自张万成《元代西部边疆治理研究》

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

—— [元]脱脱《宋史·吐蕃》

泉距京师五十有四驿,连海外之国三十有六岛(注:驿,计算道路长度的单位)。

——[宋]陆藻《修城记》

泉州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宋]赵汝适《诸蕃志》

问题:回忆我国历史上与新疆、西藏、台湾等少数民族地区关系发展的历史。宋元时期,这些地区的发展情况如材料所示,请思考元朝设置的边疆地区机构如何体现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方式?思考西藏、台湾地区与唐、元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异同点和元朝政府的态度,尤其是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的措施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有什么重大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交往的史实”——“教师介绍元以前边疆地区的发展情况和提问”——“思考边疆地区机构设置如何体现因地制宜”学生理顺历史发展的因果逻辑,理解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作用。以上教学活动不仅起到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而且使家国情怀素养的涵养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探究任务三:国家统一促交融

材料7:组图(1)来自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的艾哈玛德墓碑石(图略)

(2)北京白塔寺(图略)

(3)元张应瑞墓夫妻对坐壁画(图略)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元]戴良《凉州行》

问题:墓碑石上的两种文字体现出有哪些外国人来到中国?中华民族发生了什么变化?白塔寺的历史反映元朝统治者对它持什么态度?元墓壁画这对夫妻的着装中猜测墓主夫妇是什么民族?结合戴良的诗,思考统一之后各民族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

材料8:插图《元朝的四等人制》(图略)

材料9:元初,因言语不通,需设通事(翻译)一职。后来,蒙古、色目官员“大率多通汉人语言”,其不通者仅“屈指可数”。

——陈得芝《从元代江南文化看民族融合与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忽必烈诏令福建行省)招谕海外诸国: “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明]宋濂《元史·世祖纪》

江淮、湖广、四川、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

——《元朝名臣事略》卷二

问题:在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内生活着不同民族,他们在元朝社会从事着不同的职业,试想一下,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和元朝用人方式会对元朝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材料中的诏令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10:“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的状态,不同民族在血缘、文化等不断整合。关系是尊重差别、相互学习。还表现为:经济生产、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民族心理等层面。

——摘编自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问题:结合材料10以及文物、遗址、不同人群的生活情况,说说看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与之前的民族交融相比,元朝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提示,可以从社会环境、文物和遗址的所在地、蕴含的内容等角度考虑。)设计意图:元统一后便利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通过借助图片、课后“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元朝境内的人口情况。再通过阅读文字史料,学生获取信息,从而理解元朝统一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促进民族交融。

通过三个探究任务,学生认识到“元朝的统一和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课堂总结:请同学们结合本课学习内容,说说看这枚夜巡铜牌为什么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设计意图:回扣导入的设问,学生从元朝和中华民族历史两个角度解答这一文物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涵养家国情怀。

三、总结与反思

“没有知识支撑的情感是空洞的,没有感情倾注的知识是僵化的。”[3]以家国情怀涵养为核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对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和教科书的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每一课的教学主旨,梳理教科书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在备课中适度选择相关史事和史料补齐历史发展时间线,理顺历史发展脉络和逻辑链条。最后,以文字资料和历史图片辅以若干问题创设情境,搭建素养涵养的路径。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对比、分析和解读认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自主习得而非记得。

【注释】

[1][2]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第 5 、52页

[3] 黄牧航:《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反思》,《历史教学》2022年第13期,第16页。

本文系2023年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研究课题“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策略研究”(立项编号:MJYKT2023-117)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