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与当代世界联系紧密,编写内容具有关切现实的时效性,是每版教材中更新最快、变化最大的部分。单元导言往往可以通过凝练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概括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比2020版和2023版教材第九单元导言的变化,把握本单元内容调整的重点,并尝试综合运用辅助栏目、补充时事材料、构建真实情境等多种教学策略,真正落实第九单元导言中的重要变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一、单元导言变化之“和平发展”表述的调整及其落实策略
在2023版导言中,最大的变化是采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最新表述[1],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调整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由“时代主题”到“历史潮流”,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追溯“和平与发展”相关表述的历史演变。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世界大战可以延迟甚至避免的角度,提出“和平和发展”的相关论断。自党的十三大起,逐渐将和平与发展表述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在第23课“史料阅读”中,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仅从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角度判断“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时代主题”已经不合时宜。
有学者认为“和平与发展”是问题还是主题,取决于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当国际环境趋于良好时,就更强调其“时代主题”的一面;当国际环境变得严峻时,则更突出其“时代问题”的一面。[3]虽然,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再强调“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一面,但如“学习聚焦”所言,“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更加强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依然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换言之,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威胁因素多么突出,“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澄清变化原因后,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呢?历史潮流是一种抽象的价值判断。对这类教学内容的呈现极易流于表面,学生很难形成真正的价值认同。因此,本文的落实策略是通过构建具象化的真实情境,与时事紧密联系,为学生搭建起形成认同的阶梯。
2023年7月2—3日,第11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主题为“求共识、促合作、稳秩序、护和平”。外国前政要、各国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400余人出席。根据新闻报道中各国代表的发言,设计出表2(下划线为学生填入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各国代表发言中的关键词,并小结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例如,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提到:“中文里的‘和’字,左边是一把稻穗,右边是一张嘴,意味着和平不仅关乎安全,而且同发展和交流密不可分。”[4]在教师示例中,将刘部长提出的希望概括为“和平、安全、发展、交流”。
材料一 新开发银行行长、巴西前总统罗塞夫指出:“面对全球化中存在的裂痕,各方需要携手进行全球治理改革,抵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她希望各方能够在共同繁荣的原则基础上寻求共识,谴责一切形式的“单极模式”,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清华大学主办第十一届世界和平论坛》[5]
材料二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俄罗斯前联邦安全会议秘书伊戈尔·伊万诺夫指出:“在当前全球背景下,建立基于对话与合作的新秩序尤为必要……在一些国家流行的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态度,之后会逐渐让位于另外一种认识,那就是多边机制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其他做法没有明显的优势。”
——《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行中 外人士共话发展中的多边主义》[6]
二、单元导言变化之世界面临“不确定性”的突出及其落实策略
在2023版导言中,删除了“不稳定性”,凸显世界形势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相比于“不稳定性”指向的不稳固、不SLcTjW2/+ayrEXMeS16KmDsmipfxGWzhUN6dpPkjV9k=安定,“不确定性”更加强调一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后者更能体现当今世界形势的瞬息万变、变数重重。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种“不确定性”形成更为具体而深入的认识呢?
落实策略一是通过联系正文,补充材料,从各种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性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2020年教材相比,2023年教材引入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概念,涉及气候变化等诸多国际性问题。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究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会从多大程度上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依然有许多未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尔斯·汉森在有关《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政策和市场的影响》的演讲中提到“人类对气候变化潜在的经济影响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并抛出以下问题“一是地球科学知识存在不确定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气候?二是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重要的经济要素?”[7]可见,气候变化的影响仍是学界讨论的焦点,尚无定论。
落实策略二是利用辅栏更新,结合时事,从世界各国态度的不确定性入手,引导学生加深体会。第23课“历史纵横”题为“气候变化与《巴黎协定》”,在2020年教材中,仅提及“2019年,美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而在2023年教材中,已经加入“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虽然2020年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但2021年拜登上台后,美国又再度重返《巴黎协定》。可见,美国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反复无常、推脱责任,加剧了世界形势的不确定性,而中国则日益显现出大国担当,为世界形势注入稳定性、正能量。
三、单元导言变化之“中国力量”的新增及其落实策略
2023年版导言特别强调,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中,中国不仅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还贡献了“中国力量”。这充分表明,从倡议到力行,从理论到实践,中国在“改造”世界的层面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切实感悟到“中国力量”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呢?落实策略是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辅助栏目的作用,组成多个辅栏构成的“辅栏群”,引导学生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寻找充分的事实论据。
首先,以中国智慧凝聚共识。在不懈的努力下,中国面向不同国家及地区,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就是“中国智慧”的体现。在第23课的插图中,有“一带一路”宣传画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徽标,正可以作为探讨这一话题的导引。在同课中,“历史纵横”的主题也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其中引用了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一文,提到大会旨在通过搭建文明对话平台的方式,“增强亚洲文化自信,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这种共通的精神力量,就是“凝聚共识”的体现。
其次,以中国方案引领方向。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应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指引方向。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国方案指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微观层面上看,中国已经将“中国方案”具化到各个领域。第23课正文部分提及,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经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是中国方案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及文明交流层面的具体表现。
最后,以中国担当贡献力量。2023年版导言中的“中国力量”是新增内容。在凝聚共识,提出方案的基础上,中国正在发挥着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作用。首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身的持续发展本就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其次,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可利用第23课“学习拓展”,鼓励学生搜集“一带一路”的资料,说说“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情况及重要意义。比如,共建“一带一路”的方案在中亚、中欧、中阿、中拉、中非之间都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效力。[8]在中亚,中国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使乌兹别克斯坦正从“陆锁国”转变成“陆联国”。在中欧,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中欧班列有序驶入德国汉堡,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东非,由中国承建的亚吉铁路,成为“国家发展象征”。虽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由中国发出,但是发展机会与建设成果却由世界共享。这就是中国力量的鲜明体现。
【注释】
[1] 二十大报告表述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22年10月25日。
[2] 赵紫阳:《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08年7月1日。十四大报告表述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江泽民:《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08年7月4日。江泽民:《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08年7月11日。十六大表述为“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江泽民:《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08年8月1日。十七大至十九大表述均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07年10月24日。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17年10月27日。
[3] 方长平:《和平发展与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2期,第6—7页。
[4][6]李佳励:《世界和平论坛在京举行 中外人士共话发展中的多边主义》,中国新闻网,2023 年 7 月 4 日。
[5] 黄斐、李欣遥:《清华大学主办第十一届世界和平论坛》,清华大学新闻网,2023年7月6日。
[7]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Lars Peter Hansen: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政策和市场的影响》,MBAChina网,2022年12月29日。
[8] 《一见·从努尔苏丹到撒马尔罕,跟着总书记看“一带一路”成功实践》,《人民日报》2022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