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性文本是对历史教科书中叙事正文以外课前导语、插图、学习聚焦、思考点、史料阅读、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栏目的统称,有利于提升教科书可读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问题意识。如何充分利用辅助性文本?笔者尝试从情境化路径入手,创设辅助性文本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情境,藉此设置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
一、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辅助性文本”情境化路径的实践
笔者援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对试题情境所界定的“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四种类型的情境,将辅助性文本情境化路径分为四个类型。
(一)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1]例如,学习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笔者利用第16页的“里耶秦简户籍簿”(即图一)和第20页“学习拓展”栏目中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有关秦律的竹简”(即图二),创设学习情境: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学习秦朝历史的时候,从史学著作中搜集到两幅秦简的图片。
说明图一、图二中史料所具有的研究价值。
该学习情境的立意是将史料价值问题作为一种题型介绍给同学,辅以答题的规范,藉此深化学生对秦朝国家治理举措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多视角分析史料价值,因为部分同学对该竹简的文字研究价值未给予足够重视或直接忽视了这一点。
本题的答题思路大致如下:
图一、图二均为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图一是秦朝户籍簿的内容,利于研究秦朝户籍税收制度。
图二是记载秦律的竹简,利于研究秦朝的法律制度。该竹简还可以了解秦朝小篆字体及当时书写材料等信息。
总之,图一、图二作为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它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佐证,对研究秦朝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2]该类型情境因涉及日常生活,往往能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容易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利用教科书第24页的描绘商业状况的“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图设计情境:
如图所示是“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
该画像砖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该场景反映了什么?
设计该情境一是为了关联“光武中兴”这个主干知识,二是为了拓宽学生对光武中兴的认识,因为教科书中对造就光武中兴的措施,涉及经济方面内容较少,事实上恰恰是“自光武帝以来,东汉王朝就对商人和商业采取放任甚至保护政策,东汉前期实施了巩固王朝、恢复生产的措施。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东汉的工商业和城市也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在鼓励、保护商业活动的政策下,东汉的商业也活跃起来。”[3]该画像砖有助于学生从经济角度深化对光武中兴的理解。同时,从史料价值的角度设置情境,可以考查学生对该画像砖史料价值的理解,毕竟“通过社会生产类的画像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见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甚至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4]
(三)社会情境
“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龙去脉,某个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5]此类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社会问题上,进一步思考社会问题的源流以及历史当事者是如何应对社会问题的。笔者参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导语创设情境:
以下是对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描述: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3 万多户,战后只剩下5000户。
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面临此状况,你会如何应对呢?
该情境的创设旨在唤起学生同情之理解。时代境况激发了汉初统治者的问题意识,即如何恢复经济、振兴民生。“按照科林伍德的分析,历史理解就是通过我们追问行为者以此行为想解决什么问题而发现行为者意图的事。”[6]统治者的问题意识便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历史叙事时顺承统治者的时代感知与后续措施的逻辑环扣,为学生学习汉初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理解的坐标。
(四)学术情境
“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7]学术情境有助于学生借助学者提供的观点或视角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构建起历史认识。笔者在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前导语的基础上,设置了如下的学术情境:
北宋学者沈括认为,唐朝人写过的不少描写当时“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的“富贵诗”,“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即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远不及宋朝)。请结合北宋经济状况,论证沈括观点的合理性。
该情境置于第一框题“经济的发展”之后,作为小结,意在引导学生从唐宋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理解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沈括是以科学家闻名于世的,其人文学科成就巨大,例如档案文献学方面,“为确保档案文书不会在誊抄的过程中被遗漏或修改,维护公文的原始真实性和证据权威,沈括提出了朱笔圈之的改错思想。沈括强调在整理和校正文献的过程中,对更正之处应用朱笔圈之,通过制度和工作程序的约束改变过去校书官敷衍了事的混日子行为……对于宋代档案文献的整理与保存,具有不可小视之功。”[8]也正因为如此,将作为人文学者的沈括作为上述学术情境中的“北宋学者沈括”是合适的。
二、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辅助性文本”情境化路径的反思
上述的例子引发了笔者几点感想。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适时地将辅助性文本创设成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利用辅助性文本的意识,养成见到文物图片等资料,如秦简、东汉画像砖,思考其史料价值的习惯。
其次,将“辅助性文本”情境化可以强化教师的命题意识,将辅助性文本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命题素材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创设情境本身也是对教科书中资源的整合,将情境的创设与主干知识建立关联,将主干知识隐含于“情境”之中,要有明晰的价值导向。学生对情境的解读也是学习的过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主干知识,情境置于教学中的哪个环节,则视情况而定,例如上述学术情境例题,材料本是课前导语部分,但为了深化学生对宋朝经济发展的理解,故将情境置于“经济发展”框题最后,作为本框题小结。
综上所述,对辅助性文本作情境化加工,创设“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本文主要是利用了课前导语以及部分图片创设情境,至于教科书中“思考点”“学习聚集”“史料阅读”“学思之窗”“问题探究”等这些更为丰富的辅助性文本,所涉无几,这也可作为笔者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注释】
[1][2][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9页。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52页。
[4]郑商:《汉代画像石中的社会生产类图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页。
[6] [ 美 ] 乔治娅 · 沃恩克著,洪汉鼎译:《伽达默尔——诠释学、传统和理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26 页。
[8]高雪华:《沈括的档案文献思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