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基于历史情境的史料研习

2024-05-08 00:00:00刘金鹏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4期

一、意义:研习“雪夜访普”的缘由

通过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并开展教学可以成为课堂的常态。“雪夜访普”所指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赵匡胤雪夜走访赵普商谈国事,并且商定“先南后北”国家统一方略之事,后来被用作天子访问大臣的典故。这在《宋史·赵普传》中有详细记载: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 元]脱脱《宋史》

在《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雪夜访普图》作为导图出现,且导语亦提及此图——描绘了新政权统治者与谋士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导入对“雪夜访普”事的强调,不仅使这一历史细节处于基础史料或核心史料的位置,且对教学逻辑的铺设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

在故事性的“雪夜访普”中,涉及到了赵匡胤和赵普两个人物。作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在宋史乃至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自不多言。在宋初统一过程中,作为北宋开国文臣的赵普,其所发挥的作用亦不言而喻:正是在此次君臣雪夜对答中,定下了北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当然,有鉴于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赵普提出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治国方略,也深刻影响了两宋政治。就具体内容而言,中国历代王朝中,宋制最为复杂,但宋初“防弊之政”的措施多而不乱,基本围绕权、钱、兵三个角度进行。

赵普流传后世最广的,是其“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年少时多“习吏事”,但学问不多。后在宋太祖的劝诫下勤奋读书,“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1]这表明赵普作为文官宰相,受到最高统治者的倚重,这正与“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目中文臣出任知州、文臣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等“重文”措施相呼应。

可见,无论是赵普其人还是“雪夜访普”其事,在《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应当处于一个比较核心的位置。这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历史人物、灵动的历史故事探究问题,进而开展史料研习,而且助力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

二、释读:左图右史中的“雪夜访普”

“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将图片和文字史料紧密结合,创设历史情境并开展史料研习,这不仅践行了论从史出的原则,而且秉持开放的史料观[2],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孤证不立理念的具体实践,浸润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北宋以降,多有史籍记载赵普其人其事,这既有笔记小说,也包括民间或官方史书。前者如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南宋邵伯温《邵氏见闻录》等,后者如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代脱脱《宋史》等。史籍中对“雪夜访普”故事内容的记载基本无二,其中以《宋史》的记载较为详细。而以图画形式描绘“雪夜访普”的作品,当属《雪夜访普图》。

《雪夜访普图》由刘俊创作。刘俊是明宫廷画家,在明宪宗、孝宗两朝曾供奉内廷,被授“锦衣都指挥”职。刘俊“字廷伟,山水人物俱能品”。其传世作品有《三仙戏蟾图》《雪夜访普图》等。本课中的导图即为《雪夜访普图》原图的缩小版。

图像学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文化情境中的美术史方法,比较适合解释中国佛教艺术绘画及现存文本记载的历史人物画。[3]因此可以从图像学的角度对此图进行分析。图中重点突出了皇帝的形象:宋太祖端坐于房屋内,头扎巾帽,身着织有盘龙纹的黄白色袍服,与右侧跪地且拱手施礼的赵普做讲话状。二人座位前有炭盆在“炽炭烧肉”。而在房门旁侧立之人,当为赵普之妻。赵普家门口还有四位执兵器者,在雪夜中受冻。整个图画中的枯树、乌鸦、大雪、远山等营造了一种颇为严肃的气氛。《雪夜访普图》对景色及人物的塑造,在侧面衬托出了当时的大背景和统治者的焦虑心态: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统一?如何才能巩固国家统一?等等。这些内容在“雪夜访普”的文本叙述中都有迹可循。

然而细品文本史料与《雪夜访普图》中的描述,却能够发现其中一个明显差异。《宋史·赵普传》记载:“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是:“上曰: ‘已约吾弟矣。’已而开封府尹光义至……”由此可见,夜访赵普者,不仅有赵匡胤,还包括后来成为宋朝第二位皇帝的赵光义。但《雪夜访普图》中并未见到赵光义的身影。之所以如此,笔者推测多与明中期的政治环境有关。

明军于1449年在土木堡败于瓦剌军队,英宗被俘。后郕王朱祁钰被劝进称帝,史称景泰帝。后景泰帝将返京的英宗软禁于南宫。及至景泰八年,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这一系列政治事件深刻影响了官方史书对景泰帝时期历史的书写。在《明英宗实录》中,将景泰朝史事以《废帝郕戾王附录》名目附入其中。可见官方修史与朝廷政治大有关联。鉴于明代皇帝多崇信道教,所以明代的绘画中多出现道教人物形象,如刘俊的其他传世作品《刘海戏蟾图》《三仙戏蟾图》均与道教有关。这从侧面印证了作为宫廷画师的刘俊,在创作历史画作时,不会不考虑时代背景。赵光义继位与景泰帝“遄据天位”,均是以兄弟的身份承继大统,具有相似性,这大概率也影响到了刘俊的创作。在《雪夜访普图》中不再呈现赵光义,不会影响画作所要表达的主旨,而且附和了明中叶的政治环境。《雪夜访普图》与“雪夜访普”文本叙述的差异是古代政治环境影响艺术创作的鲜明例证。

史料有真伪,所以实证有“证实”和“证伪”两个角度。二者结合有助于形成严谨且严密的论证过程。结合“雪夜访普”的文本叙述,对刘俊《雪夜访普图》内容的释读就是显而易见的例子。而在证实和证伪基础上的逻辑推演和合理追溯,确保了推理论证的可靠性、严谨性和适切性。[4]

三、运用:围绕“雪夜访普”的史料研读

将史料展示与问题探究相结合,并且根据史料的运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可以使史料研习切实落地。笔者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对“雪夜访普”的故事情境开展了问题链式的研习活动。

材料一:《雪夜访普图》[5](略,见教材)

问题1:材料一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能从图中提取哪些信息?

从史料实证水平1的描述和教学实际出发,可以先区分史料类型,提取表层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图中提取史事的时空:雪夜、赵普家。这不仅因为在接下来的问题设计中会提及,而且对于时空的理解,我们不宜把它们看作是历史事物发生的背景条件,而应该直接把它们看做是历史事物的重要组成部分。[6]进而请学生阐述图中关键性的细节。学生很可能会从图画本身思考问题,这与教学所需要的信息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材料。

材料二:《宋史·赵普传》中的“雪夜访普”事(略,见前文)

问题2:材料二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这与《雪夜访普图》所绘人物有何差异?

问题3:你认为《雪夜访普图》与“雪夜访普”事,哪个真实性相对更高?请问图像史料和文字史料为什么会出现人物上的差异?

“左图右史”、图史结合的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雪夜访普”的理解,弥补了教材图像缺乏文字的缺陷。学生研读文本叙述后,基本可以知晓故事的大概涵义,了解文本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图文对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没有出现赵光义。

至于问题3,学生需要关注图、史的创作时间:元朝和明朝中叶。编纂于元朝的《宋史》相比于创作于明中叶的《雪夜访普图》而言,在时间上距宋初更近。而且史书相较于艺术作品来说,亦更具说服力。问题3第二问涉及的知识点超出了部分高中生的认知范畴,故而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学情决定是否展开。通过以上史料研习,学生以对比的形式探寻史料间的差异,亦对图像史料所传达出的信息有了颇为合理的解释,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问题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太祖夜访赵普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5:前已提及,宋太祖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下夜访赵普,这表现了太祖什么样的心情?结合所学指明原因。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新政权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宋太祖夜访赵普的原因正在于此。如何才能稳步推进国家统一是这次君臣雪夜对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双方在“先南后北”的策略上保持一致,认为可以将北汉作为宋与辽之间的屏障和缓冲带。

皇帝不顾严寒,于夜晚冒雪前往大臣家中,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宋太祖担忧、焦虑的心情,一个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呈现在师生面前。宋太祖所忧虑的不仅是要终结唐末五代政权更迭的乱世,引导新政权由大乱走向大治,而且要开启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新局面,从而实现宋朝的长治久安。如果说前面的问题立足素养,则问题4、5重视史料本身所传达出的历史信息,且关注教学逻辑的需要。

材料三:(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问题6:结合材料三,指出赵普所认为的唐末以来朝代更替频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这个问题?

这一问题紧扣教材第一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从当时人(赵普)的角度回答“防弊之政”措施的原因及核心内容。仔细梳理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我们发现其所针对的问题正是赵普回复宋太祖的“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其具体内容也全部围绕“权、钱、兵”三个方面展开。由此学生能够认识赵普作为文官宰相,受到宋初统治者的倚重;也可以理解赵普的运筹帷幄和老成谋国,不愧为北宋初年文臣之首;而赵普提出的“抑武”举措也进一步营造了宋初文官政治或士大夫政治的局面。因此,问题6可以说是衔接“雪夜访普”故事与宋初集权措施的关键一环。

综上,立足情境创设开展史料研习,在精选史料基础上进行精确设问,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涵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助力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

【注释】

[1] [元]脱脱等:《宋史》卷256《赵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940页。

[2] 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4页。

[3] 刘晓杰:《<雪夜访普图>的图像学解读》,《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65页。

[4] 魏恤民主编:《史料实证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30页。

[5] 《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2页。原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6] 黄牧航主编:《时空观念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9页。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规划课题“高中历史‘立人’课堂的区域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4SC21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