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是德育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史料作为红色精神承托载体,是“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坚忍不拔、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公而忘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1]等优良革命传统的具象表达。其内涵与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要求高度契合,融史入学、资教育人是彰显红色精神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路径。
统编教材中,党史史料多插排于补白板块,受限于时间跨度、课时容量等因素,史料教学容易变味,养成 “以史证论”的教学逻辑。这既不能有效生成清晰的党史认知,所得情感共鸣也短暂浅显、易消散,家国情怀自然难以有效涵育。
基于此,本文结合“返本开新”路径实践,以新视野新路径探讨党史史料在教学中的综合运用,返还其渗透家国情怀的根本价值,涵育学生“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及对国家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的人文追求。
一、转换:原始史料的多元视角
原始史料因“未经中间人手”更能反映历史事件的原生状态。增加党史原始史料引用是创设情境,“触摸”真实过去的必要途径。譬如,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抗日战争历程中的革命精神,需要转换党史原始史料研究视角加以呈现。
(一)“大人物”视角
材料 差不多一百年以来,中国是好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今天不同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份的半殖民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3]
材料 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周恩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4]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两位领导人的不同态度,可以体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变化。材料一是长征途中的毛泽东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其对国内情势的分析和号召以最直观的样貌展现出来。材料二是从党史档案中窥见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卑不亢的态度,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重建国共合作的恳切愿景。
(二)“小人物”视角
新世纪以来,学界围绕党史叙事范式的讨论对一线教学产生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教学视角不只以“党”或“战争”为主线,应向经济、文化、社会史领域延伸,加强对具体个例的研究。
材料 那时候我年龄还小,我就跟着打日军。双方经常交火,所以伤亡也很多。在战场上,随时可能牺牲。那时候我经常想,家里还有父母,要是自己死了,父母怎么办?但是战争一打响,这些顾虑都消失了,只知道要尽量消灭敌人,没办法,只有狠命地打。
——《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5]
学生在课堂上代入自身,共情小战士对战争的恐惧与迷茫。钦佩无数抗日战士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表达如果自己“穿越”回战场,亦会抛洒热血,保卫家国的感悟。中国近现代史保留诸多社会团体、市井百姓的史料,小人物的故事组成并折射大历史。引入教学可进一步理解历史背景下,亲历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探微知著”在教学中还原斑驳纷杂的社会生态。
二、兼容:史料来源的多途取用
(一)敢用“消极史料”
“消极史料”一说是源于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史料价值的论述,定义为“某时代有某种现象,其记载谓之‘积极史料’;而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其记载谓之‘消极史料’”。[6]教学中应兼顾历史大势的普遍规律和未成普遍的个别情况。以此引导学生以全面、动态、发展的视角看待历史。
材料 我的同志们多数是些初出茅庐的书生,脑海中总有些乌托邦和无政府观点。他们瞧不起现实政治,甚至认为不够清洁或者充满罪恶,也不喜欢纪律、训练、严密组织、思想行动一致这类的东西。
——张国焘《我的回忆》[7]
材料 我们党初组织的时候,在我们党员中不少的常常表现出很幼稚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行动,那时我们很少懂得党的纪律,一切偏重于感情。我记得邓中夏和几位同志在工作上发生不同的意见,因此就引起对邓中夏同志个人的不满,他很生气、消极,并且要求退党。他说:“我不对,dismiss me.”。蔡和森同志那时在北京,我们一同邀请邓中夏同志到守常(即李大钊同志)家和解。这样的和解,我记得在守常同志家对好几个同志举行了好几次。
——《朱务善的回忆》[8]
两则史料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组织纪律、同志关系并不严密,“个性”与“党性”仍在磨合,部分同志对党的认识停留在理想和感性层面。这种青年党员不成熟、不完美的形象容易激起学生共鸣,可以更深理解中共一大时期党的纲领提出背景。教学中延伸对比,在党内生活中,这些情况鲜再发生,可印证中共由知识精英向政党精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轨迹。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我们可以想见百年峥嵘岁月起始,山河飘摇,内忧外患,一群还未完全褪去稚气的热血青年,力抗救亡图存责任担当,以理想为先驱投身为国为民斗争的历史洪流。这一过程会有试错,会有迷茫,但一切从未压垮他们,反而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政治品格。任由历史斗转星移,红色精神赓续相传。
(二)活用国际史料
伴随着中国强大,党史研究逐渐受到国际关注,大量通史或专题史著作极大丰富着教学资源。其中,多数研究已有中译本,国内学者也有相应的解读与评析,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主动扩展研究视野,灵活引用国外相关研究,为课堂“扩面增容”。
此表是1948年对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9],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高阶知识分子对时局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可推论部分知识分子对和平建国的渴望以及对国民党政府民主性的担忧和怀疑。还可研究中国共产党政策制定的社会环境或党的社会影响度,作为教学素材开发空间巨大。
国际史料的运用,能使学生意识到党史不只是中国关心的课题,国家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广开门路”,对中共党史全面了解,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认清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与大趋势。
(三)善用“对立面史料”
党史教学的史料不仅有中国共产党自身在历史活动中留下的材料,也应关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不同领域、属性、行业人群遗留的历史信息。“对立面”是借代政治学中,社会生活中立场或观点互相对立的主体。历史教学中把握正确史观的基础上,有甄别地善用“对立面”史料,也可成为党史发展的相关例证。
材料 (1940年)国民党游击队的投降倾向显著,已至日趋没落之地步。与之相反,共产党八路军所取得的地盘,则占有保定道的全部、河北省80%的地区。
——《华北治安战》[10]
材料 (1947年9月)蒋介石:“中共斗争的方法和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反观我们自己,无论组织、训练、宣传或调查,则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了退步……如果单研究他们这二十年来技术进步的情形,那真是可怕极了。”
——《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1]
两则“对立面史料”代表着日本、国民党对中共的认知,可用于分析国共双方采取政策对时局造成不同的影响,多维还原历史复杂情境,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争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绝不是“胜利者的主观书写”,而是毫不夸张、实事求是的客观记述。
三、余论:德育原则的返还本真
史料的正确研判和应用,关系到德育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对于路径的“开新”,也要基于现实的考量,既要秉持德育原则,又要运用科学方法。一是要正确处理教材史料与补充史料的关系。课堂中的史料引用不是一味做“加法”,而是明确教材史料内涵的教学价值与意义基础上,融通课堂内外史料,尤其与重点问题相配合。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从书出发,以本为本的正确观念。
二是援引课外史料时,不能“为新而新”,不加甄别地拿来即用,而应坚持科学历史观与正确价值观审慎筛选,广泛爬梳整理,关注史料立场,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高中历史课堂是发挥史料立德树人价值涵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一切党史史料教学实践的尝试都应以学情为基,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手段,讲好党的故事,讲透背后道理。在最大发挥史料价值中,推动学生“深入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12]将历史知识转化为深厚家国情怀、自觉报国之行与坚定强国之志,落实立德树人与培根铸魂的德育任务。
【注释】
[1] 夏贤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红色血脉、历史经验与未来启示 ——“红色基因传承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学术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9期,第142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页。
[3]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143页。
[4]张海鹏、徐蓝总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38页。
[5] 湖南图书馆编著:《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75页。
[6] 周良书:《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党史研究与教学》2021年第1期,第42页。
[7]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8] 中共北京市党史研究室:《北京革命史回忆录》第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83页。
[9] 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148—150页。
[10]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57 页。
[11] 张太原:《从蒋介石日记看中国共产党的优胜之处》,《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3期,第31页。
[12] 欧阳奇:《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人民日报》,2021年7月7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