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应用于历史课堂创新的辩证思考

2024-05-08 00:00徐健 胡忆红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4期

在教学设备改进浪潮的影响下,教学方法数字化成为一种时尚,将热门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成为教学创新的常见手段。《觉醒年代》讲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的历史,展现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者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该剧视野开阔,叙事方式新颖,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素材,也受到青年学生的热烈追捧。但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影视作品本质上仍属于艺术产品,与严谨的教学需求尚存在差距。如何弥补这一差距,需要教师们进行辩证思考。

一、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纵观我国影视作品发展史,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都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如《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等。究其实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对历史的一种具象化表达。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艺术加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现实意义,最终在公共传播领域获得共鸣。

在历史教学领域,以优质影视作品作为教学的辅助也具有诸多有优势。首先,能够在有限的时空内展现复杂的历史脉络。优秀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必须做到情节紧凑,正是这种高度的概括性,其时空线索的清晰度和历史事件中的因果逻辑比在教学中分散地讲述单一的历史事件要更加鲜明。其次,角色的特殊言行将赋予学生全新的记忆点。在《觉醒年代》中,举着写有“不干了”的木牌在教育部门口抗议的鲁迅先生形象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学生提供了对鲁迅先生形象进行具象化理解的素材。再者,通过影视演绎能够丰富学生对历史细节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很多事情都是在细节,演电影、写小说都是细节,细节感人,细节要真实,而真实要去挖掘。”[1]《觉醒年代》剧组在细节处可谓用功颇深,布景时不但尽可能地还原了北大红楼、北京四合院、上海弄堂等标志性建筑,而且为了还原民国时期的北京街景特地运来干土铺撒地面。在塑造角色时,细节同样一丝不苟。鲁迅被香烟熏黄的手指,刘半农个性鲜明的板书都被一一还原,霎时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文艺作品内容与史实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往往体现在历史线索缺失和史实错误两方面。以《觉醒年代》对于1919年5月3日的演绎为例,剧情如下:当日国务院密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陆征祥要求签署《凡尔赛合约》,为汪大燮所知,同时陆致电汪求助,汪大怒,回电要求陆拒签后立即驱车至蔡元培处求助,要求其发动学生抗议,并称:“这是唯一的机会了”。

从历史线索来看,五四运动并不是北大校园斗争和新文化运动单一线索的产物,而是中国内外复杂矛盾的产物。五四前夜,从内政角度来看,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垄断国会,大总统徐世昌与代理国务总理钱能训为与之对抗,拉拢被排挤的研究系、旧交通系等政客,双方的矛盾在五四前夕达到高峰。同时,北洋政府与南方军政府之间的斗争促使双方互相在对方区域内煽动大规模群众运动,这样的政治变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留下了政治空间。从外部势力的角度来看,此时,威尔逊主义与列宁主义都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涌入中国,冲击了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文化输入。以巴黎和会为契机,反日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威尔逊主义的呼声达到高潮,但随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威尔逊主义走下神坛,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叙事的需要,剧中内政的斗争被淡化,外部思想冲击下社会思潮的转变也未凸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缺漏。

从史实的角度来看,这一段演绎至少存在三处艺术加工:第一,据邓野统计,当时巴黎至北京电报传输时间“快则3日左右(极少),慢则10日左右,一般正常时间为4—6日”[2],故陆征祥不可能在5月3日即得到要求签字的电报并回电请求援助。第二,叶景莘称:“(3日)傍晚我到汪处报告,汪问还有什么办法可想,我说:‘北大学生本要游行,何不去告蔡先生。’”[3]可以看出,汪求助于蔡是迫不得已的行为,而并非剧中描写的自觉意识到学生的力量。第三,蔡元培是否直接策动了五四运动,这点尚且存疑。虽据梁敬錞所述,当晚蔡元培从汪大燮处得知消息后,“亟召罗家伦、傅斯年、康白情、段锡朋,告以实况,于是山东救亡示威运动,遂由北京大专以上八校,定于五月四日下午在天安门举行。”[4]但罗家伦回忆,其5月3日晚从清华大学游玩归来后直接参加了在北大礼堂召开的学生大会。傅斯年等三人也在参加当晚七点召开的学生大会,并被推举为学生运动领袖。因此梁敬錞之言就值得进一步考证,而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也有待深入考察。

以上差距提醒教师们,不加选择地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将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和客观认知。如何将影视作品更好融入历史教学过程中,是教师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影视作品应用于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罗伯特·麦基曾说:“历史剧是将过去打磨成一面观照现在的镜子”[5]。历史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时空、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为使影视作品引入历史课堂后能够更好达成教学创新的目的,服务于历史教学目标和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以为应当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坚持以史实为基本准绳的真实性原则。史实是一切历史论述的基础,只有确保史实的相对真实性,才能进一步确认历史论述的合理性。教师在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选择符合历史事实的表演片段直接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与历史事实有意合之处的片段,但这类片段往往来自于剧作者的创造,教师需要对这类片段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释,指出其意合之处,并补充相关史实。比如《觉醒年代》中有李大钊带学生参观韩文公祠,向学生阐述批孔是反政治上尊孔,而不是反对孔子一切思想的片段。这一片段来自于主创团队的创造,但是从侧面反映出五四时期批孔的激烈态度是基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思路。教师可以将这一片段应用于课堂,启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同时期的“国粹”思想,更好地还原历史的全景。

第二,坚持以立体视角建构历史框架的全面性原则。在历史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区分历史线索的主副线关系,而应建构一个更加完善立体的历史框架,尽量避免人为区分主次所导致的对部分历史整体框架的错误或异化的理解。重大历史事件是多因素影响下的产物,而多个历史因素正对应了多条历史线索。可以说,重大历史事件是处于多条历史线索的交汇点上。人为地区分历史线索的主副线,会过分放大部分因素的影响力,不利于对历史事件进程中各要素实际作用的客观理解。对于各历史因素在历史事件进程中影响力大小的评判,不但需要结合各历史线索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需要关注在历史事件进程中所产生的偶然因素。人为地区分历史线索的主副线,虽有突出历史大趋势的作用,但由于人为对于某些历史线索进行淡化处理,则会遗漏过多历史细节,甚至是忽视了某些关键的偶然性因素,导致对于历史进程的异化理解,不利于建构一个完善的历史框架。建议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时,可选择关于同一历史事件而刻画角度不同、中心人物不同的多个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启发学生寻找不同作品中表述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历史。

第三,坚持以集中培养家国情怀为目的的情怀性原则。钱穆先生曾言:“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6]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意,既要浸润于日常教学又需要集中培养,将宏大叙事的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就是让学生具象化、集中地感受家国情怀的方法之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优势在于其相对于文献的生动性,通过大量的镜头语言和情感渲染,以此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同时,影视作品由于其艺术特性的要求,情节紧凑、冲突矛盾集中,对于宏观叙事非常有利。从该角度出发,将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入课堂不但能加深学生对于史实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带领学生对所观看剧情中所展现的时间、空间线索将历史大事件进行串联,以此对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进行集中梳理,还可以将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蕴含宝贵精神的演绎升华为对学生家国情怀、历史感怀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读史明智、读史明道、读史明德的观念,这种家国情怀和历史感怀的培养契合了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

第四,坚持以人民史观为中心的人民性原则。从史观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坚持在人民史观的框架中理解英雄的历史作用,反对英雄史观。然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关注点易局限于剧情集中刻画的中心人物,却忽视了广泛存在的“小人物”,易于夸大英雄个人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的力量。教师可借助影视片段向学生展现革命者甘于奉献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内核,但应当进一步指出,真正深入人民、唤醒人民的务实态度与先进的革命理论的结合才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最终回归课本,带领学生理解以上海为中心、波及全国的“三罢运动”正是深入组织发动群众的结果,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唤醒了中国的无产阶级,使之登上政治舞台。通过结合书本内外知识,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进一步认识“五四”运动的进步性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使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结语

著名历史学家龚书铎先生曾强调:能否运用好影视作品是“关系到如何发挥史学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新条件下做好史学工作,促进史学的繁荣发展等根本性问题”[7]。在影视作品大为丰富的今天,探索影视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不仅是教育技术革新的产物,也是适应时代的需求。一方面,教师借助影视作品较为广阔的视野和精彩的演绎,可用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影视作品作为公共传播产品,其内容并非全面和准确,这需要教师对影视作品的运用加以辩证思考,坚持真实性、综合性、情怀性、人民性的原则,甄选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影14caed21736911120fff3d0907c33bce48184e4dc0812d27834a2235b50c49e4视片段,着力做好相关片段的补充、说明及线索的提炼工作,对影视作品进行符合历史核心素养的诠释,方能达到教学手段的灵活性与教学内容的严肃性紧密结合,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注释】

[1]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新湘评论》2019年第10期,第6页。

[2] 邓野:《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16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会:《五四运动回忆录(续)》,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05页。

[4]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 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196页。

[5][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年,第97页。

[6]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序言第1页。

[7] 许殿才:《历史普及与历史题材影视片——访龚书铎教授》,《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5页。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试命题研究”(课题批准文号:XJK21AKS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