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红许
写好一篇叙事作文,既要做到善于巧设波澜,又要做到入情入理。
《北窗古樟》一文围绕北窗外的一棵古樟树展开来写,“我”由最初的畏惧到渐渐走近,并与之发生了一系列深深浅浅的故事,这是一条主线。古樟的形象也因此变得生动、亲切起来,给人深刻的印象。
文中还侧面刻画了一个人物——发小小汉,叙述了“我”与他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条副线。写“我”讲述故事给小汉听,着墨最重,两个安静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从“莫名其妙”地认识到最后“不辞而别”,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符合逻辑,再详细交代去向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这样恰恰能留下悬念,让读者去猜想小汉去了哪里,意犹未尽。如此布设,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时,不要什么都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交代,不必担心读者看不懂。要相信读者是睿智的,他们甚至能超过作者的构思;要尊重读者的再创造,留足空间给他们。读者能够从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阅读中收获更多。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在故事情节上巧设曲折点,在人物内心叙述上一波三折。比如《黔之驴》,老虎由偷偷观察、小心走近、惊恐逃离,到渐渐逼近、来回试探、冲撞冒犯,再到最后咬喉食肉……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非常吸引人。假如作者一开始就写老虎吃了驴,直接交代结果,那就寡然无味,显得苍白无力。再细细揣摩“三打白骨精”“七擒孟获”“三顾茅庐”等故事,为什么不是一次成功?这对我们叙事如何巧设波澜是有启发的。
细节描写最能考量一名作者写记叙文的基本功。本文开头写惧怕古樟树,并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如检查插销、用书本挡窗户的小洞,以及拿着弹弓带着小汉壮胆走近古樟树等……这些细节描写画面感强,营造了一种氛围,给人以代入感。
擁抱大自然,探究陌生领域,人之天性。少年的好学之心、追寻之心,文章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直抒其意,而是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去品味和感受,别有意蕴。
写好记叙文,无论记人还是叙事,巧设波澜才有劲道,才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