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塑教育新关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05-08 22:32梁志军
广东教育·高中 2024年4期
关键词:展学学本小组长

梁志军

教育学即关系学。好的教育一定是在良好的关系上筑基生长。学生来到学校,在教与学的互动氛围中修德习能,在师与生的融洽交往里明理破疑,在生与生的真情互助中共学同进,其成长必然是生态的。做教育,就要做关系。围绕教与学、师与生和生与生关系,基于教育规律与逻辑,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中学(下简称“我校”)通过学本课堂、导师制和成长共同体建设,构建教育新关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以学本课堂建构新型教学关系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根本建构的新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味着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立场生成,以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意味着学科教学基于学习方式建构。学本课堂基于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而生,它是对教师中心与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的扬弃,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重视教学的情境性与实践性。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本理念,我校建构基于“导学、教学、展学、拓学”这四种主要学习方式生成的“四学”型学本课堂。

1.导学即导中学。导中学指学生在教师嵌导式的教学中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情实际援引與学习项目关联的知识、经验,搭建实现有效学习的支架与工具,嵌引激发学习动机的情境与应用场景,灌输达成学习目标的信念、价值观和必要方法。导学方式包括导目标、导信心、导旧知、导任务、导项目、导应用、导情境、导问题、导活动等,包括且不限于下列手段:让学生建立旧知与新知的联系,设置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直观展示现象、案例后启发、讨论,提供资料、学习工具、学习方法等。

2.教学即教中学。在教师的讲授中学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本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教学不再是单向的活动,即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讲析题目,传授方法,而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组织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动态引入学习策略,教会学生怎么学。基于学本教学理念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逻辑,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形成思维的方法,发展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学即展中学。展学是基于输出的学习,指学习者把自己学习的收获、疑问通过展示性的实践活动反馈出来,供教师指点,同伴借鉴。“展学”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的“做中学”和“用输出倒逼输入”的费曼学习法,即学生在训练中学、在实践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等。展学是“学习-运用”与“运用-学习”两种学习模型的循环交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它能够即时呈示学生学习的瓶颈与困难、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成效,便于学生自我监控、调节学习,也便于教师监测学生学习状况,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改进教学进度与策略。

4.拓学即拓中学。指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学习内容有拓展延伸,思维与能力有进阶发展,从而实现学习从浅易到深邃,从常式到变式,从概念到思维,从书本到生活的拓延,能够举一反三,从解决个别问题到能解决关联类型问题,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内化为能力,打通学书本知识到运用于生活实践的通道。

“四学”型学本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展开,要求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重要立场与角度建构,教师的教学思维从怎么教有效转向学生怎么学有效。“四学”并不是固定的教学流程,彼此间也不是割裂的模块。譬如“导学”的内涵之一有链接学生既往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边教边导,不必拘于先导后教的步骤。“教学”与“展学”“拓学”可以互生共融,“展学”“拓学”环节中,教师适时点拨、释疑、指导等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的“四学”型学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关系。关系的改变,重构了教育范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教师在变化中主动赋能,教学效果大大提高,高中部的优投率和本科率持续提高。

二、以导师制助塑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发生的土壤与温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核心的教育,形成了中国传统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关系。新课标倡导共同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既强调师道尊严,又尊重学生人格;既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有对学生的慈祥关爱。而任何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必要的互动联系。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满足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个体指导作用,推动学生德性、学业、特长等全面发展与进步,我校实施全员导师制,助塑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建立有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育人模式。

我校实施的导师制,侧重给处于发展瓶颈阶段的学生配成长导师,使这些学生在特殊时期、在关键事件中有力量支撑着、推动着他们德性养成,学业进步,特长发挥,信心提升,促成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导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受导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指导。

1.做学生成长向导。导师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修立美德,内化规范,外显雅行,追求高远理想,培养高雅情趣,发展高能特长。导师对学生成长的引导,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导航定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关键问题、特殊时期引导学生理性思辨,正确分析,分清是非,权衡利弊,做好选择;三是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学业、专业、职业和志业的关系,以及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生涯之路。

2.给学生辅导学业。教师定期跟受导学生沟通,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利用早读、晚修坐班、课堂学习等环节,诊断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实施匹配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在阶段性考试后,帮助学生排除不良学习情绪,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意志品质。

3.为学生疏导心理。导师须创设宽松的教育氛围,鼓励受导学生坦露心情,以此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缓解学生各种心理压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激发他们自尊、自爱和蓬勃向上的愿望。

我校导师制的实施,建立了新型教学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推动学校教育特色化、优质化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与竞争力。

三、以成长共同体培育新型生生关系

成長共同体的建设,把同学的共同成长进步作为愿景与目标,把同学间的关系定位于互助共生,既有助于同学们在求知方面协同发展,也有助于同学们集体意识的培养。教育也因此实现了由单一的知识文化教育,转向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使“成长共同体”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

我校把原有的学习小组升格为成长共同体,深度融合到我校全力推行的“四学”型学本教学中,让学生在团队中获得价值感、责任感、集体归属感,形成“追求卓越、责任担当、彼此成就、相互照亮”的班级氛围,推动班级、年级、学校教育教学和谐发展。

1.合理搭配,组建成长共同体。各个班级根据本班学生人数、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建若干成长共同体,每个共同体4-6人。“组内异质”为互助学习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小组间交流、开展“彼此照亮”行动创造条件。各共同体的综合面相当,各自确定名字、奋斗目标、奋斗口号,并将目标转化为共同愿景,以此作为成员的行动纲领和价值追求。

2.人人有责,为成长创造条件。各共同体成员遵循“人人是组长、人人是主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表现,分别担任行政小组长、学习小组长、宣传小组长、纪律小组长、卫生小组长和统计小组长,小组长都有各自的分工,彼此承担责任,形成团结互助、共同追求进步的精神文化。

3.合作学习,促进学习力提升。我校将共同体建设嵌入到“四学”型学本教学,学习负责人承担学习管理工作,督促并评价同学的自习和早读情况,检查成员的预习、笔记、作业等情况;组织成员在课堂中有序开展讨论,合作学习;每周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设立同伴互助活动,提供针对临界生、后进生的专项帮扶。合作学习与协同发展机制建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与学习成绩,学生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4.多元评价,激发共同体活力。实行以“团队”为单元的集体评价方案,全面评估“团队”在学习、纪律、安全、习惯、活动、卫生等情况,将个体利益与“团体”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成长共同体的评价采取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每两周从学习、作业、卫生、纪律等环节,综合评价每个学习小组,并打分评选出“卓越团队”“优秀团队”,一学期累加分数前三的团队将获得期末“最佳共同体”表彰,颁发奖品和证书,队长的奖励翻倍。正确而及时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向上、向善的动力,自发地把共同体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徐国坚

猜你喜欢
展学学本小组长
丰富“展学”工具 助力“双减”落地
分餐小组长
展学助力课堂生长
做合适的“展学”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