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雷?赖斯燕
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务,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深圳市高级中学东校区(以下简称“深高东”)积极探索,形成了“1234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下图),并在该体系支撑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个理念:“身心境合一”
“身心境合一”,其中的“身”指身体;“心”指心理;“境”是指环境及场域;“合一”则是指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成长的环境及场域融合互洽、和谐统一。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坚持“身心境合一”的理念。所谓“身心境合一”,即学校遵循人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努力探寻和科学认知身体、心理和环境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学生身体、心理、环境的融合互洽、和谐统一。
两种评估:大数据心理预警模型评估和个性化动态追踪评估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采用了两种评估方式,即大數据心理预警模型评估和个性化动态追踪评估。
学校依据“健康云”数据平台,整合学生的学业数据、身体数据、心理数据、行为习惯数据等多维度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数据,探究学生各项数据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探索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模型,以形成对学生整体心理状态的把握。定期对模型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为学校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干预计划。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三个层次的个性化动态追踪评估,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第一层次是面向所有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测评;第二层次是面向部分人员的测评,针对特殊时间节点、特殊需求的师生、家长进行测评;第三层次是面向少数特殊群体的测评。评估结果的分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信息,使学校能够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计划,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心理健康需求。
这两种评估方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大数据心理预警模型提供宏观层面的整体把握,而个性化动态追踪评估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使学校能够更全面、灵活地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便于及时识别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早介入,早干预。
三类学生精准施策: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不适的学生、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学校基于大数据心理预警模型评估和个性化动态追踪评估,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状态,将学生分为身心需要得到发展的全体学生、身心需要得到塑造的部分有轻微心理不适的学生、身心需要得到提升的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这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在全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在体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和德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如每年5月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每年10-12月举办生命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高考前开展考前减压赋能特色活动、重大考试结束后进行徒步登山等。
第二层次是针对部分身心需要得到塑造的学生,即有轻微心理不适的学生,开展“身心融合”系列团辅活动,为有塑造需求的学生在小组环境中提供支持。如面向高一年级自尊感需提升的学生开展“身心融合夏令营”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亲子爬山活动、“我想更懂你”亲子交流会、亲子劳动和美食会等活动,促进亲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为了更好地促进亲子交流,我校开展“身心融合,亲子共育”亲子种植土豆活动,通过了解土豆的孕育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亲子关系。
第三层次是针对少数身心健康状况需要得到提升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学生,即有心理问题的极少数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身心融合心理辅导,例如对有情绪障碍、运动意愿减退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运动指导、对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提供家校沟通辅导和亲子运动指导、针对容貌焦虑等学生提供形体指导和认知调整辅导等。同时,学校与心理专科医院合作,转介有需要的学生,以便于接受专业系统的治疗。例如,当学生被确诊为抑郁症,无法正常在校学习生活时,学校会与医疗机构联动,确保学生能够及时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此外,学校与学生的家庭密切合作,形成一个整体支持的网络,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帮助。
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发展性、预防性、补救性三个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这种精准施策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方联动:校家社医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幸福成长保驾护航,学校积极探索校家社医四方联动,通过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1.学校与社会资源对接
学校积极与社会资源对接,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联动,校内宣传推广心理健康知识线上资源包课程,积极申办“心理关爱社区行活动”进校园,邀请心理名家到校开展心理讲座;与深圳市卫健委联动,邀请心理医生到校为学生和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此外,利用心理热线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护航,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也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资源的互动,丰富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层次。
2.家庭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家长讲座、家长沙龙、家长团体辅导等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便于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增进家校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成长护航。
3.学校与医疗机构联动
为了更好地联动医疗机构,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为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开通转介诊疗“绿色通道”,确保学生及时获得专业医疗救助。与康宁医院合作,邀请专业精神科医生到校园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举办工作坊等,利用医疗专业知识更科学、更精准地帮助学生、教师、家长解决具体问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
五个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多元互动、改变行动、评价反思
学校推行身心融合心理课程,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每一节身心融合心理课设置了五个阶段的活动,通过具身的活动体验和改造身体的行动来实现心理的转变。
1.创设情境·启动具身体验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创造一个与身心融合課程主题相关的具体情境,从而启动学生的具身体验,为后续切入活动主题做铺垫。
2.任务驱动·激活体验
在这个阶段,教师会设置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完成任务来进一步激活体验。任务可以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可以更直观、更深入地体验课程内容,从而探知更多自己的想法、感受、情绪、态度等,更好地理解主题内容。
3.多元互动·拓展感悟
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等多元互动来拓展学生的感悟,学生可以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体验,同时聆听他人的感悟,进而拓宽看问题的视角,促进认知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4.改变行动·践行体验
让学生将所学所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改变行动来践行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改善认知。改变行动可以是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反思总结等,通过改变行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以致用,从而促进身心融合。
5.评价反思·优化设计
这个阶段是评价反思和优化设计,目标是让教师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优化活动设计。评价反思包括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调整改进。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后记、学情访谈、观课评课等方式优化设计,使活动效果最大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234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校本探索与实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的模式,为建设“身心境合一”的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通过在不同层面的关注和支持,学校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德育专项“基于多层支持系统的高中生身心融合发展的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JKDY086)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