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仅是一门科学启蒙的课程吗

2024-05-08 19:42黄志煊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4期
关键词:立德培育育人

黄志煊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被卷入了科技竞争的洪流之中,教育同样难以独善其身。急功近利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在教师群体中日渐突显,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落实效果。其中,最应引起教育同行反思注意的,是在科学课程的教育中将科学教育片面理解为科学教学、将科学课程片面理解为科研学科,致使科学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我们有需要对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进行澄清。

一、科学课程与科学研究的本质区别

我国基础教育的每门课程都是由国家统编设计,都反映了国家意志和教育追盼,蕴含着教育的教育根本任务和深刻教育目的。另外,“教育”一词在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故此,教育必须对培育对象具有价值引领,导人向善,不能只限于技能的培训。否则,就不能称为教育。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认清科学课程和科研学科的本质区别。

1.科学研究侧重于认识客观世界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方法和设施设备,对特定的事物和现象存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等开展探究、实验、调研等系列活动。其重要目的就是找出事物和现象的内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普遍客观规律。因此,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排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外因素的影响,特别防止主观意识的干扰,让实验过程尽量置于严格的监测之中,使实验程序能够重复试验,其目的就是发现可以推广运用的客观世界本质规律。

2.科学课程侧重于构筑主观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中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显而易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实然要求。毫无疑问,这包括了引导学生探究客观世界和构筑主观世界。但是,科学课程作为一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其引导学生发现客观世界奥秘的前提是不断构筑起学生的主观世界,让学生知道在物质中“如何生活”的同时,更懂得在精神世界“如何生活”。

综上所述,科学课程与科学研究有本质的区别,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每位承担科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定要在发展学生精神建构的基础之上,再去传授科学知识。2023年,教育部、中宣部等18部委共同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意见》明确强调:“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科学课程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课程。

二、科学课程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

自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教育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他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获得“个人完满生活”作准备,并倡导教育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从而提升学生参与生活和生产等能力,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性。他尤为强调,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不能离开理性思考和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对于指导人们参与一切自然和社会改造活动具有最重要的价值。因此,他倡导课程应由实用科学知识组成,为人类未来生活作准备。毋庸置疑,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至今仍产生深刻的影响。

1.科學课程是启智增慧的重要学科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相关法律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教育,其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的应有的教育权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全体国民整体素质。换言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就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份蓝图,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意志,反映新时代特征,聚焦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科学课程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课程,让学生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是科学课程在育人价值方面的核心体现,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整个学科课程体系里,科学课程开设无疑是整个课程方案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更是学生智能结构全面、充分、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

2.科学素养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对学习对象的感知、理解、探究,以及在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生成的个人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具体而言,包括政治认同、理性思维、积极探究、批判质疑等方面。政治认同的重点是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等,做到有社会担当,为国争光;理性思维的重点是尊重自然、崇尚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能正确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理解事物的内部科学原理,能运用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探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质疑的重点是保持思辨态度、问题意识,能独立自主地辩证思考问题、批判质疑问题、做出正确的决断。勇于探究的重点是保持探究热情、丰富想象,面对困难能勇于克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科学精神所具有的特质不仅是科学课程内在的素养要求,同时也是其余每科都需要培育的目标,更是“每个充分而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特点。诚然,在2022年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核心素养都基本上包涵了科学精神或思维品质等相关的培养目标。

三、科学课程聚焦培养大写的人

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在育人。所以,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学生终身幸福夯基的大任,深刻认识科学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课程目标的过程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教学”不等同“教育”、“分数”不等于“素养”。所以,每位担任科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需要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有效转变,必须聚焦培育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为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夯实素养根基。

1.科学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旨归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如何促进科学课程从过去的“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导向提供了指引。并清晰界定和描述了科学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并且明确强调,4个跨学科核心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充分突显科学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对培育学生必备品性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强调教学中协同各科全面、全员、全程育人的实然性和应然性。此外,对于总目标明确表明:“能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尊重科学、反对迷信;遵守科学与技术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变量,应该是一个多元素组合的向量,它有力量而且有方向。故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时候,不仅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科学伦理和价值导向的培育。

2.科学课程着眼终身幸福发展

科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理解天人物我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基本的科学能力,增强基本的社会责任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日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科学课程是一门功在当下,利在终生的必备学科。哲学家罗素说:“教育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钥匙。”所以,教育的过程,不仅要培育学生科学思维,同时也要培育学生的幸福思维。从人的智能结构分析,人的智能表现是多方面素养的协同发展的综合生成结果。坚持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都是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更是以学生的终身幸福发展为旨归。所以,科学课程也不例外,都是以育人为主线,重点培育学生科学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不断增强学生感受科技魅力的能力,才能使科学课程不断发展理性思维和幸福思维,提升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立德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