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4-05-08 14:26裴芯逸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学培养策略

裴芯逸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研究和理论,发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影响,旨在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学前儿童良好情绪调控的发展。首先,讨论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基本概念。接着,分析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影响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然后,提出多元化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策略,包括情绪环境、情绪教育、认知调节和行为干预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儿童 情绪调节能力 培养策略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2-89-05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社会各界呼吁提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3~6岁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构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评估治疗、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公共服务网络”,“培养儿童珍爱生命意识和自我情绪调适能力”。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中将幼儿“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学前儿童在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不仅影响其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且对其社会交往及将来的学习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关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视角,强调个体积极心理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与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前儿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寻求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因此,本文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基础,探讨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指导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

随着研究者对情绪调节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今,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育已成为现代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工作,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有研究者提出,人体内部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情绪调节维度:首先是认知评价情绪能力,其次便是自我调控情绪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个体首先对情绪刺激有着正确的认知评价,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情绪调控措施。[1]有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动态性、多层次性,是一个包含认知、思维、意志等多方面的過程。[2]笔者认为,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是指学前儿童在面对各种情绪刺激时,能够自主、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使之处于适宜的水平,以适应环境要求和个体需求。情绪调节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影响。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理论含义可以从积极心理学来解读。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积极心理的培养和发展,关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中,积极心理学视角强调培养学前儿童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表达,以及积极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二、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意义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及关注的中心之一,强调并重视积极情绪对个体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指出应“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并根据学前儿童的每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情绪目标。学前儿童正处于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提高学前儿童的积极情绪调节能力,对学前儿童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提高社会适应性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相关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能力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情绪认知重构能够有效避免负面情绪的累积,有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而表达抑制会致使负面情绪的累加,阻碍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3]因此,引导学前儿童掌握正确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鼓励学前儿童表达、释放消极情绪,对于提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与身体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还不强,可能对消极情绪无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致使负面情绪长期压抑,心理功能受到损害,进而影响身体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易导致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悲伤、恐惧、失落等情绪会抑制食欲,影响肠胃运动,从而造成消化系统问题等。[4]

(三)提高社会适应性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也影响其社会适应性发展。社会适应是个人或群体通过调节自身的行动来达到与周围的社会条件相一致的过程。学前儿童初次与父母分离,体验幼儿园群体生活,其情绪调节能力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调整状态,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适应幼儿园生活,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进而提高社会适应性。长远来看,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可以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社会适应性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前儿童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是学前儿童身心发育与健康成长的关键。

三、影响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

(一)主体因素

1.年龄

年龄的大小和机体的成熟程度是影响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基础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面对负面情绪所采取的情绪调节策略整体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多样的发展趋势。3~4岁学前儿童更倾向于采取削弱刺激情绪调节策略,4~5岁学前儿童更多采取回避、逃离问题策略,5~6岁学前儿童已经能够有效运用较为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如分散注意力、冷却法等。[5]

2.气质

近年来,有研究认为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与先天气质有关。气质具有先天性,且不同的气质性学前儿童倾向于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相关研究表明,高反应强度组儿童更多地使用宣泄式调节,较少使用认知调整和替代调整等正向调节方式。高注意力离散程度的儿童更倾向于采取被动应对,较少需要自主学习的负面情感调控方式。[6]5岁时,这种调节策略选择的差异在两种不同气质型的学前儿童中格外明显。

3.性别

面对同样的情绪问题,男孩和女孩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男孩更倾向于采用发泄的解决策略,而女孩更多使用认知重构、分散注意力等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则可能与不同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有关。激励男孩勇敢、自主、探险,这使得男孩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宣泄。而女孩恰恰相反,较少选择宣泄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与鼓励女孩听话、安静、温和等社会化规则标准有关。[7]

(二)客观因素

1.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指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幼儿园环境及家庭环境。

幼儿园是学前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园内温馨、舒适、安全的物质环境能够帮助学前儿童产生信任和安全感,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由教师和学前儿童共同创造的心理环境,即非物质环境,同样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具体体现为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同伴关系等。在良好的心理氛围渲染下学前儿童乐于向教师倾诉,也倾向与同伴交流,这对于学前儿童情感的释放和表达、负面情绪的减轻具有重要意义。[8]

家庭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因素之一。Fiese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混乱、无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造成消极影响,长期处于压抑的家庭环境致使学前儿童难以控制个体的情绪情感,相较于良好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前儿童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现象。[9]

2.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具体的指导作用。

首先,合格的教师通过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情绪智力水平,并掌握相应的学前儿童情绪调节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学前儿童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学前儿童不同的情绪发展水平选择对应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通过教育学前儿童可以直接掌握有关情绪调节的基本知识及策略,例如情绪类主题绘本阅读教育、情绪识别类游戏活动等。

其次,模仿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在学前兒童的心里具有特殊地位,是学前儿童模仿、崇拜的对象,在园期间学前儿童会通过观察教师解决情绪问题的方式方法,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会将教师的方式方法当作示例进行模仿。因此,教师自身拥有正确的情绪认知及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

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教养方式及父母元情绪理念两个方面。

受教养方式影响,学前儿童情绪情感调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有调查研究表明,父母更倾向民主性教养方式,学前儿童较少采用消极情绪调控策略,父母倾向于溺爱性教养方式,学前儿童更多采用自我安慰和情绪发泄等方式,而放任性和不一致性教养方式的学前儿童往往选用攻击方式的情绪调节策略。[10]

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家长对儿童的情绪表现所形成的一套情感、态度和观念,它的外在行为以一系列反复出现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群组型来体现。父母元情绪理念可以分为四种,即教导型、摒除型、不干涉型与失控型。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家长偏向于教导型的观念,学前儿童则更多地使用正面的情感调节方式。同时,更倾向于不干涉型的家长如果忽略了儿童的情感表达,那么就会对儿童情绪调控技能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11]

四、积极心理学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策略的指导

积极心理学于21世纪初传入中国,现如今,积极心理学已成为广泛传播的国际性心理学思潮。与传统消极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积极特质和积极心理状态的心理学分支。它强调个体的优势、幸福感和积极情感,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应对挑战和困难。[12]积极心理学是关注个体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的理论与方法,下面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从情绪环境、情绪教育、认知调节和行为干预等方面探讨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方法,以期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学前儿童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一)营造积极情绪环境

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良好的心态是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前提。积极心理学强调创造积极的情境和体验培育学前儿童的积极情绪。

首先,幼儿园为学前儿童创造合理安全的生活环境,例如教室内部的桌椅合理摆放、光线强度适中、色彩搭配鲜明、游戏活动时间适度、活动范围适中等。其次,教师应重视班级内部非物质环境的创设,即积极心理环境的培育。教师首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自身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以关爱、耐心、包容、愉快、积极的态度影响学前儿童,与学前儿童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创建班级内部积极的心理环境,具体体现在良好的同伴关系、欢快的游戏氛围、轻松的课堂环境等。另外,班级内部可以创建情绪类主题墙、情绪角等隐形物质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增强积极情绪培育的效果。

同时,家长也应重视家庭积极氛围的营造,建立一个充满关爱、信任、舒适和温馨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包括正确的亲子关系、充分的交流互动、和谐的夫妻关系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感受到安全与信任,乐于向家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长耐心倾听儿童的想法,保持开放、诚实、尊重的沟通,减少儿童负面情绪的累积,引导儿童进行消极情绪的释放。

(二)开展积极情绪教育

积极情绪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积极情绪教育,学前儿童可以初步学习情绪的基本概念、情绪的表达方式和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幼儿园中,教师以本班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点,采用以情感为主题的绘本阅读、角色扮演、情绪辨识游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帮助学前儿童简单理解基本情绪,并引导学前儿童积极主动去体验和表达情绪,培养学前儿童情绪的初步调节能力。例如绘本故事《生气也没关系》,向学前儿童生动展示了怪兽生气时心理活动的状态、生气的原因以及错误的生气调节方法,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结合学前儿童生活实际,帮助学前儿童进行判断,并分享自己调节生气的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过程中,和家长合作进行家园共育。通过与家长交流沟通、亲子活动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状况,并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向家长传授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和家长共同探讨适用于不同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方法,让家长成为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持者。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积极教育观念,有效观察、辨别学前儿童的情绪行为,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出现情绪反应的原因,引导学前儿童从积极的视角看待事件,形成正确的情绪理解,向学前儿童传授个人情绪调节策略。另外,家长应树立教导型元情绪理念,调节自身情绪,保持自身情绪稳定性,遇到情绪问题鼓励学前儿童情绪转向积极,避免批评指责。

(三)提升认知调节能力

认知调节也是提升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認知调节是指通过建立或者改善学前儿童有关情绪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情绪调节目的的一种心理疏导方式。

学前儿童在情绪调节过程中,会借助认知能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学前儿童根据情绪刺激进行评估,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随后采取调节手段进行情绪的释放。教师可以启发学前儿童的思维,通过一些故事或动画片引导他们简单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情绪基本概念以及情绪调节的方法。例如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并理解快乐、悲伤、生气、平静等基本情绪,树立积极的情绪观念。此外,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保持自身积极稳定的情绪,引导学前儿童通过观察逐步理解和识别他人的情绪,注意他人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及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产生的不同情绪调节效果,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情绪调节认知。同时,教师和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教授学前儿童不同的认知调节策略,例如积极思考、重塑想法等,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增强情绪调节的效果。

(四)增强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是培养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为干预是指通过改善学前儿童的行为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

行为干预主要包括情绪自我控制训练、情绪管理技巧培养等。在情绪自我控制训练方面,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简单的情绪自我控制技巧,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自我激励等,也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合理表达、调节、释放情绪,并通过提供榜样示例、奖惩等手段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习惯,从而提高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绪模仿等方式,让学前儿童在模拟情境中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培养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例如鼓励学前儿童扮演绘本《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中生气的恐龙,通过体验恐龙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生气喷火行为的,以情绪调节方式引导学前儿童切实体验生气的情绪及调节方式的不同选择带来不同的心理活动变化。另外,针对男女性别差异选择不同的行为干预手段。例如男孩更倾向于发泄的情绪调节策略,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男孩转变视角,以积极的角度看待事情,突出解决问题导向,鼓励男孩采取分散注意力、认知重建等更为积极的策略调节情绪。

四、结语

本文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基础,探讨了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策略,并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和理论基础。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通过概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出了多元化的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策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能够为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营造积极环境、积极情感教育、认知调节及行为介入等措施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善学前儿童情绪调节水平,提升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推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THOMPSON RA.GOODMAN M.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more than meat the eye[J].The guilford press,2010(2):38-58.

[2]李盼.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22,11(9):34-37.

[3]刘文,张妮,于增艳,等.情绪调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1002-1008.

[4]周爱保,谢珮,田喆,等.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13-2023.

[5]张明珠,弓雯.3—6岁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研究现状[J].教育观察,2022,11(12):27-32.

[6]陆芳.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46.

[7]同[6]45.

[8]李玥博.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环境创设[J].第二课堂(D),2022(1):68-69.

[9]FIESE BH,WINTER MA. The dynamics of family chaos and its relation to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0:54.

[10]谢晶,李世峰.教养方式对幼儿情绪调节及亲子关系的影响[J].甘肃教育,2022(11):44-48.

[11]张亚玲,张坤颖.幼儿情绪调节及其策略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关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5):7-11,76.

[1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291-294.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学培养策略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