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于体验的田地

2024-05-08 13:30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参与者建构

摘要:夏静团队的体验教学实践研究,具有参与者知识观的视角,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参与实现发展的完整性,并探索出参与学习的基本样态;通过文本之窗、文本之路、文本之味,努力触摸文本的肌理;创生与知识呈现相匹配的体验方式,以契合知识特点的方式优化学习效果;从体验走向建构,在完整学习的真实情境中,推进从体验到建构的转承、转换、转化,且在思维方式方面授人以渔,促进学生在体验与建构的贯通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体验教学;参与者;体验方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029-04

体验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脱离体验谈论学习没有任何意义。体验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学习的建立源自体验;不论刺激学习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只有当学习者进行了体验,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体验,学习才能发生。只有通过转化学习者的体验,这些外部影响因素才能起到作用。”[1]夏静老师显然深明此理,多年来,她带领老师们持之以恒,深耕于体验教学的田地,其成果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而其实践研究的路径,相信也会给同行们以启迪。

一、参与者知识观的视角

传统的教学基于主客两分的知识观立场,学习者是知识的旁观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建构,参与知识的“发现”和“生产”。夏静团队的研究和许多近些年来在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的同行一样,都是以波澜壮阔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深层背景的。他们是以体验教学为切入点,投身到课程改革这场生动的活剧中的。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知识观的变化。

第一,学生先成为积极参与者。夏静团队曾兴奋地分享过杜威的一个论断:“心灵不再是从外边静观世界和在自足观照的快乐中得到至上满足的旁观者。心灵是自然以内,成为自然本身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了。心灵之所以是心灵,是因为变化已经是在指导的方式之下发生的而且还产生了一种从疑难混乱转为清晰、解决和安定这样指向一个明确方向的运动。从外边旁观式的认知到前进不息的世界活剧中的积极参加者是一个历史的转变,这个历史转变我们业已追溯過它的沿革。”[2]夏静他们认为,这个“积极参加者”就是主体性最鲜明的表现。他们把积极参与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条件,为此逐步实现了知识立场的转变,从旁观者知识观走向参与者知识观。

第二,通过积极参与实现发展的完整性。这是夏静老师一再申明的一个观点,她在多篇论文中都讨论过体验教学对完整儿童的追求,又有专文《完整: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价值追寻》。这源于她对教育的理解,对体验教学的理解。她在文章中引过约翰·哈蒂的观点:“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人存在的处境就是事实和目标、气质和对意义的追求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体。”[3]夏静认为,体验教学正是以人的完整生长为旨趣的。“体验的自我觉知使人脑内的感情性信息与认知的高级动能相联系。”[4]在夏静团队那里,这种完整性的实现,又以身心的完整参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共同作用、学习者与课程知识相拥起舞、人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为基本路向,促进生命的完整生长。

第三,探索参与性学习的基本样态。在实践探索中,夏静团队逐步建构了参与性学习的基本样态,使“参与者”形象渐次清晰起来。他们创生出多种参与方式:行动型参与——可见活动过程的学习;思维型参与——获得内力生长的学习;体悟型参与——深层内化豁然的学习。通过这些参与方式,学生将有所见、有所悟、有所为相互交织融通,从而使学科育人的价值得到实现[5]。

二、触摸文本的肌理

适切的经典文本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语文课程是通过引导学生触摸文本的肌理,领略经典文本的意蕴,将其中蕴含的课程知识应用于语文实践,从而形成核心素养的。近几年,我和不少老师讨论过“触摸”这个话题。夏静老师深表赞同,并努力实践。她的“触摸”比较多地聚焦于文本的陌生感,聚焦于文本的独特之处,形成了自己的心得。

一是关注文本之窗。这扇“窗”是作者的,也是文本接受者的。她很善于透过这扇窗瞭望文本的世界。如教学《小岛》时通过两个“竟”,把握文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色。教学《纸的发明》时扣住三个“但是”,对应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三个问题。

二是关注文本立场。文章的脉络、思路,是作者心智表达的匠心所在。夏静老师和她的团队对于梳理文本思路,把握作者运思特点,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我曾经听夏静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她引导学生通过四个“但是”,梳理了文章脉络,体会到结构的特点。

三是关注文本之味。经典文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意蕴的丰富,《韦氏大学词典》将“触摸”解释为“轻柔地把握住和感受”,范梅南讨论“触摸”是基于全身心的、审美感知的意境[6],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触摸”感知、品味文本的意蕴,是从课程知识维度如夏静老师一篇文章题目所述“让语文教学温暖起来”。我们从夏静老师《走月亮》《牧场之国》的教学案例中,都能领略到她是怎样引导学生沉潜涵泳,品味文本意境的。

三、创生与知识呈现特点匹配的体验方式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有句云“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在乎人”无非就是“活用”。吕叔湘先生说:“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刘国正先生说:“活,也许可以算是贯穿诸法的一个基本法。”[7]“活”当然意味着因文、因人、因情境而采用适切的方法。夏静团队在“因文”方面着力良多,他们总是尽可能创生与知识呈现特点相匹配的体验方式。①比如,他们创生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等体验方式(如图1)。

四、从体验走向建构

众所周知,教学是为了理解。“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地有效地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情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8]而知识的迁移、应用,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知识的图式化、结构化。夏静团队体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从一开始偏重于感觉、偏重于情感,逐步转向对体验完整的认识,更多地把体验看作“图景式的思维”[9],致力于从体验向建构转化,让体验通向深度学习。

其一,将体验置于完整学习的应然情境。所谓完整学习,大致包括直观、直觉感知的阶段,归纳、概括、抽象的阶段,应用、内化领悟的阶段。夏静团队的体验性教学贯通体验与建构,从体验始,通过建构形成知识图式,又在知识的具体化应用中确认、反思,形成个体化的知识。体验与建构贯通,形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

其二,创造了转承、转换、转化的贯通路径。夏静将“从体验到建构”的“从”具体化、技能化,提出梳理与归纳推动体验的转承、通过类比与迁移促进体验的转换、通过联想与想象联结体验的转化[10]。

其三,在思维方式上授人以渔。正是在转承、转换、转化之中,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归纳与演绎相互作用形成思维的“概括模式”,有专家以为这如同刀刃的两面,两面磨砺,思维的刀刃才能锋利。归纳是由个别、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特殊的推理。夏静团队的建构基于体验,又回到体验,但其循环的过程是侧重于理性的,思维力也就由此而“炼”成了。在其中,形象思维并不缺席。他们力图超离具体的语言现象,从图式化角度给学生确定性的东西,比如他们总结心理描写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借客观景物的表现,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个规律性的理性概括就是基于若干个情景交融的教学案例。比如教《跳水》,最本质的是领悟船长的直觉思维方式。他们曾和我讨论,将直觉思维用确定性的训练方法“落”下来,如:速思法,尝试跳过逻辑分析阶段,不假思索回答问题;预见法,用猜读、假设的方法理解课文;间歇法,调节教学节奏,为直觉的闪现提供时间和空间;勤录法,用笔记下稍纵即逝的想法。可见,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会与会学融为一体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夏静深耕体验教学的田地,取得丰硕的成果。尤为可贵的是,她一直带领一群人,基于教学的“真实情境”,把一节节课的改进,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康庄大道的一块块砖石,同时又不断以论文和专著等公共产品,显示出他们在实践、反思、学习、研究的良性循环中拾级而上。这些都让人们看到他们的后步宽宏,让我们对其实践研究的前景充满期望。

参考文献:

[1]比爾德,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20.

[2]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220.

[3]哈蒂.可见的学习(教师版)[M].金莺莲,洪超,裴新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63.

[4]孟昭兰.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个体情绪发展的理论探讨[J].应用心理学,2000(2):52.

[5]夏静.深度参与性学习的三个基本样态[J].人民教育,2017(24):53-55.

[6]杨九俊.新课标的教学期待:理解与落实[J].中学语文教学,2022(9):8.

[7]刘国正.也谈一个“活”字[J].课程·教材·教法,1991(10):16.

[8]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9]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0.

[10]夏静.由体验走向建构的语文教学实践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7):34-36.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参与者建构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抓住方法,实施体验教学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初中英语课堂中体验教学的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