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培,田丹丹,仝承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消化内科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1]。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部剧烈疼痛等,严重者会出现肠穿孔、梗阻、出血等并发生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降低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2-3]。炎症性肠病病程较长,复发率较高,且临床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护理措施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保护动机理论是对患者行为变化进行分析的理论,患者动机与行为在认知过程中存在调节性作用[4]。相关研究也提到患者的动机与健康行为之间关系密切[5]。本文旨在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保护动机理论下延续性护理对其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等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22年5月1日~2023年5月31日于本院住院的9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共识意见(2018,北京)》[6]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确诊为炎症性肠病;年龄≥18岁;无精神障碍或认知缺陷;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消化道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肠穿孔等并发症;精神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18~70(40.73±12.37)岁;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8~71(41.12±11.98)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保护动机理论下延续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创建工作小组:由临床主治医生、护士等组成,主管护师职责是在护理过程中对护士进行指导,医生负责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护士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相应护理措施。②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创建个人信息管理注册,将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与患者管理手册中所记录的情况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③健康教育:全面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采用有效沟通方式及时解决患者内心问题,同时通过了解患者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及时对护理方案和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调整。每周可进行2次知识讲座,使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同时让患者意识到不遵从有益于疾病相关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从而提高患者自身管理能力。④建立饮食日志:明确患者的食物禁忌,严格控制饮食时间、食物种类,形成个性化饮食方案。观察患者进食后胃肠道反应、大便情况、整体感受等,促进营养状况的改善,控制病情。⑤建立微信群:不定时发布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节,解答患者疑问,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⑥积极做好出院教育:积极做好出院患者工作,使患者明白管理手册的重要性以及正确使用方法,并对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进行指导,可通过运动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⑦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可采用电话随访、微信群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次数可根据其恢复情况进行调整。主要对患者治疗效果、用药依从性、饮食情况、心理变化、生活状态等方面进行回访,对出现不适行为的患者需立即进行干预,纠正不良行为,帮助患者安排复诊时间。
1.3 观察指标 ①营养情况:两组均在护理前后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白蛋白(ALB)和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并进行比较。②生活质量:护理前后采用生命质量问卷(IBDQ)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肠道症状、全身症状、社会能力和情感能力4个方面。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③治疗依从性: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和自制量表分别对两组护理前后服药依从性和生活依从性进行比较。
2.1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2.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分,
炎症性肠病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通过药物治疗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其复发率仍然较高[1]。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药物、营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病情,降低复发率,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7]。
炎症性肠病患者由于机体脂质与蛋白质的流失而导致体重下降,出现吸收障碍等情况,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因此,加强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十分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ALB、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保护动机理论下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炎症性肠病的营养状况。分析原因: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建立饮食日志,规避饮食诱发因素;对患者饮食时间、进食食物进行严格控制,形成个性化饮食方案,纠正和约束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患者每天有足够的能量供给,促进肠黏膜修复,改善营养状态[8]。
炎症性肠病患者往往面临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癌变等难点,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3]。王冠军等[9]研究指出,炎症性肠病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均与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的营养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若机体营养状态良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保护动机理论下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于杰等[10]研究表明采用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明显提升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通过控制住院患者的饮食,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信心,从而提升生活质量[11]。而微信群的建立为医患和病友之间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相互监督、鼓励,能够减少患者对抗疾病的孤独感,增强治疗的信心。对出院后患者继续采用延续性护理,通过随访可以及时全面的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降低对疗效的影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药物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李云飞等[12]研究结果表明,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其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保护动机理论下延续性护理能够促进和引导患者的行为,保护动机水平较高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健康意识。
综上所述,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保护动机理论下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其营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疾病预后。后期研究可增加样本数量、延长研究时间,为实施护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