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 刘萍 李钰 耿莉敏 杨阳 段晨东 谢旭良 文常保
基金项目: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新能源动力方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YJSZG2023057);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基于‘交通-能源融合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多域多维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3BZ014);长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科教-产教双融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BZ202124);长安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汽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300103112202);长安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双碳战略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300103131013);长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节能减排竞赛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BZ202321)
第一作者简介:陈昊(1981-),男,汉族,安徽滁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清洁代用燃料。
*通信作者:刘萍(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博士,助理研究员,学院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12
摘 要:培养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是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求。构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该文总结长安大学在能源动力类别(动力工程及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中基于产教融合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的模式及实践工作,提出软-硬件协同构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理念,具体阐述该理念在动力工程及电气工程等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培养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以期为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培养;软-硬件协同;联合培养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050-04
Abstract: Cultivating high-level energy and power graduate stud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is an urgent need for China to achieve the dual carbon goal as soon as possible. Building a joint training base for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 key link in deepening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ergy and power graduat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odel and practical work of Chang'an University in building a joint training bas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energy and power (power engineering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education. It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software hardware collaboration to build a joint training practice base for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pecifically elaborates on the specific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concept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ergy and power graduate students in power engineering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energy and power.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nergy and power categories;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collaborati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joint training base
2023年7月,首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召开,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于会上表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部,承担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研究生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是办好高等教育的点睛之笔。会议中多次提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对于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指出,构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
另外,“中国制造2025”、国家“双碳”战略、能源转型战略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国能源和交通体系的转型升级,交通与能源的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家推出“双碳”战略,力争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全力发展新能源,在该转型过程中,高水平专业人才不可或缺,这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培養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对于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培养而言,产教融合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首先,产教融合是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通过产教融合,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能够接触到能源动力行业内的实际项目和最新的技术,了解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和挑战。这种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及实践机会能够帮助研究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解决企业及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研究生参与产教融合中的实际项目还能加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参与项目、完成项目的能力,为其未来在行业中崭露头角做好准备。此外,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还有助于搭建起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桥梁,使得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与相关产业的紧密合作,学术界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研究领域,继而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总的来说,产教融合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产教融合,研究生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更好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研究生。产教融合是加强学业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基于产教融合,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实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和迫切需求[2]。
目前,在通信工程专业[3]、机械类专业[4]、工程类专业[5]、环境设计专业[6]和高等职业教育[7]等领域,已有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应用实例分析、实境训练、实战检验的“三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协同三变革”[8]产教融合理念、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9]等,但由于专业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的目标不同[10],现有研究成果在指导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具有局限性。而目前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于产教融合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总结了长安大学能源动力类别(动力工程及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重点讨论了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及实践,以期为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 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
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对于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基于长安大学在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我们提出了软-硬件协同构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理念,如图1所示。
其中,硬件主要包括企业、企业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和科研平台等,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授牌,共同申报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咨询及人员培训等全面合作,科研平台和实验室间实现设备共享等为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硬件资源。软件主要包括成立校企(科研院)联合指导团队、共同申报项目并制定对应的运行机制等软件保障,保证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可以落地执行。长安大学针对专硕设定校外导师(企业导师或科研院导师)及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政策,促进校企(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科学研究,企业与高校可进一步深化合作,联合申报相关项目,联合申报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合作开展技术和管理难题攻关。与之相匹配,我们针对研究生一年级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类课程,打好理论实践基础。企业选派教师团队到高校辅助授课,共同完成实践部分教学任务。研究生二年级即可进驻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开展实地实践工作,依托校企联合项目及“双导师”制度,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研究,使研究生的研究课题落到实处,真正对国家、企业、产业有贡献。
在上述软-硬件协同作用下,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可为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提供实习、实验、实训和实践等全方位服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交叉融合,使研究生接触生产实际,全面培养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有助于其成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二 动力工程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践
长安大学动力工程领域主要包括汽车、航空航天、轮船、锅炉和制冷低温等行业,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在前述软-硬件协同理念指导下,依托不同行业建设了相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如图2所示。
以汽车行业为例,在硬件方面,长安大学与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信科”)等公司分别共同建设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陕汽是我国重型军车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大型全系列商用车制造企业,是中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环保转型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是我国首批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位居中国企业500强,具有强大硬实力。为更好地促进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服务于我国的“双碳”目标,同时更好地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我们与陕汽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了产学研联盟的新体系,建设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可到陕汽进行教学实习、实验、工作实习、社会实践及技术攻关,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中汽信科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最早建立的“一院四所”之一,前身为汽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专注于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安大学与中汽信科共同探索校企联合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授牌成立了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构建了研究生实习平台,中汽信科选派高级技术人员管理和指导到企业实地开展实践工作的研究生,切实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研究生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进行科技攻关,切实解决企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在软件方面,长安大学与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申报并获批了新能源汽车技术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和交通新能源与先进动力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制定了团队合作方案和规则,基于团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和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协同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应用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协同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推进科研成果在汽车产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及转化,为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汽车强国战略和陕西省三百万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长安大学还与若干车企联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签订并圆满完成了多项企业技术合作项目,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进驻企业或研究院开展实习、实验、实践和科研工作。基于联合培养基地实现了校企技术资源、试验资源、设备平台资源、人才资源和研究成果等的共享,切实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显著提升了动力工程领域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检验了所提出软-硬件协同构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模式的有效性。
三 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践
长安大学电氣工程领域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建筑电气、交通能源等行业,我们同样在前述软-硬件协同理念指导下,依托不同行业建设了相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图2)。
以电力行业为例,在硬件方面,长安大学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科院”)、许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许继集团”)等公司分别共同建设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中国电科院是国家电网公司直属科研单位,是中国电力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中国电科院主要从事超/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电网规划分析及安全控制技术、输变电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配用电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力电子、信息与通信、能效测评及节能等技术的研究。为了有效提高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进而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共通,我们与中国电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根据企业需求提出科学问题,成立研究小组,让研究生深入一线开展科研和实践工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许继集团是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是专注于电力、自动化、智能制造的高科技现代产业集团,致力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顶级能源和电力设备。围绕智能配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用电、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动汽车充换电和先进储能等核心业务,设立6个研发中心、8个产业基地、10多个海外办事处。长安大学基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与许继集团深入交流合作,建设了电气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实际问题交叉融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软件方面,长安大学与中国电科院、许继集团等电力企业成立了校企联合授课团队,专硕实行“双导师”(校内-校外)政策,合作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联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在解决企业问题的同时,有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成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四 结束语
构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总结了长安大学在能源动力类别(动力工程及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中基于产教融合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的模式及实践工作,提出了软-硬件协同构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理念,具体阐述了该理念在动力工程及电气工程等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培养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以期为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在软-硬件协同作用下,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可为能源动力类别研究生提供实习、实验、实训和实践等全方位服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交叉融合,使研究生接触生产实际,全面培养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有助于其成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在软-硬件协同理念指导下,依托动力工程领域不同行业建设了相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硬件方面,长安大学与陕汽、中汽信科等公司分别共同建设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软件方面,与企业联合申报并获批了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协同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应用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科研成果在汽车产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及转化,为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汽车强国战略和陕西省三百万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检验了所提出软硬件协同构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模式的有效性。
在软-硬件协同理念指导下,依托电气工程领域不同行业建设了相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硬件方面,与中国电科院、许继集团等公司分别共同建设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软件方面,成立了校企联合授课团队,专硕实行“双导师”政策,合作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联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在解决企业问题的同时,有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成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黎川林,黎元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校企共建模式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23(2):231-233.
[2] 罗洋,李燕,刘晓霞.基于产教融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23(6):176-178.
[3] 张银胜,单慧琳,刘罡.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通信工程专业建设[J].科技资讯,2023(4):208-211.
[4] 李成栋,张原良,李阳.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与改革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10):184-186.
[5] 柯勤飞,房永征,翟育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协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53-58.
[6] 万方.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视野下的产教融合[J].甘肃教育,2023(10):43-46.
[7] 袁帅,石艳,冯明卿,等.基于“三实”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23(9):154-156.
[8] 王扬,马骏,赵巍胜.“两协同三变革”产教融合自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探索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5):1-6.
[9] 段向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路径新探:PPP模式的应用[J].办学与管理,2023(5):12-16.
[10] 田红,胡章茂,卢绪祥,等.基于创新基地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9):57-59.